冬奧訓練場上的“風”
冬奧訓練場上的“風”
《求是》雜誌記者張淑虹
2月16日晚,北京冬奧會(hui) 自由式滑雪男子空中技巧決(jue) 賽在張家口雲(yun) 頂滑雪公園進行。元宵節剛過,跳台坡麵一輪圓月遠傍。中國隊選手齊廣璞縱身一躍,如一道白光劃破夜空,騰空,翻轉,穩穩落地。完美一跳,勇奪金牌,令寒夜沸騰!
雪上項目是冬奧會(hui) 的重頭戲,然而,我國冰雪運動長期呈現“冰強雪弱”的格局。在“家門口”的競技場實現雪上項目的突破,不光是中國代表團運動員的夢想,也是一批中國科學家的心願。來自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的邵芸就是這樣一位科學家。
現代競技體(ti) 育的比拚,也是科技實力的競爭(zheng) 。雪上項目所在的山地賽場氣象環境複雜,對於(yu) 在幾秒至十幾秒內(nei) 將動作一氣嗬成的運動員來說,瞬息萬(wan) 變的風是影響其發揮的一個(ge) 關(guan) 鍵變量。以往我國國家隊教練隻能依靠風向旗來判斷大致風向、風速,用主觀經驗來指揮訓練。怎樣“看見”訓練場上難以捉摸的風,是邵芸思索已久的問題。長期以來,她從(cong) 事微波遙感基礎科學與(yu) 應用研究,並創建了高性能微波目標特性測量平台,開展微波遙感海麵風場反演研究。“能否嚐試把這項科學技術拓展應用到雪上項目的訓練場上,為(wei) 北京冬奧會(hui) 作點貢獻?”為(wei) 此,邵芸迅速組織了多學科協同攻關(guan) 團隊。
從(cong) 牙克石到阿爾山,從(cong) 崇禮到淶源……2018年底以來,邵芸帶領的項目組緊跟國家隊的訓練足跡,走出實驗室,來到高山雪原,展開多個(ge) 技術攻關(guan) 。經過累計500多天的跟隊觀測,通過多學科融合創新,項目組將高精度測風係統、精細化模擬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實時數據網絡通信與(yu) 手持式智能終端展示係統高度集成,研發出首套“雪上項目臨(lin) 場輔助決(jue) 策支持係統”,可以為(wei) 我國外場雪上競技體(ti) 育訓練提供精準氣象信息。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wan) 竿斜。”古代詩人通過細致入微的觀察,巧妙地描繪了無影無形的風。在現代科學家的眼中,數據是對風最直觀的表達,“風指數”就是邵芸對風的描繪。通過雪上項目臨(lin) 場輔助決(jue) 策支持係統,可以獲取場地10米級高精度測風數據,直接換算成風指數,實時傳(chuan) 送到教練手中,大大提升了訓練效率,也極大減少了運動員受傷(shang) 的可能。
2021年1月19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位於(yu) 張家口的國家跳台滑雪中心考察北京冬奧會(hui) 、冬殘奧會(hui) 籌辦情況,並饒有興(xing) 致地觀看了運動員訓練演示。了解到教練人員利用人工智能輔助係統幫助運動員提高訓練水平後,總書(shu) 記表示肯定並指出,同我們(men) 國家的強國之路一樣,中國冰雪運動也必須走科技創新之路。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話,極大鼓舞了邵芸和她的團隊。他們(men) 不斷對係統進行優(you) 化,相繼服務保障了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冬季兩(liang) 項、跳台滑雪、北歐兩(liang) 項等10支雪上項目國家隊的訓練。2021年7月,邵芸被國家體(ti) 育總局冬運中心授予“中國冰雪科學家”稱號。中國古人曾借“列子禦風而行”的故事表達了馮(feng) 虛禦風、駕風飛翔的夢想。今天,中國冰雪科學家讓這份古老的夢想變為(wei) 了現實,隨著北京冬奧會(hui) 雪上項目一枚枚獎牌的誕生,這套係統受到教練和運動員們(men) 的由衷認可。
借助科技創新之翼,中國冰雪運動起飛遠航。在備戰北京冬奧會(hui) 過程中,科技融入能力提升、營養(yang) 膳食、裝備器材、場地設施、氣象監測等諸多方麵,超過萬(wan) 名科研人員參與(yu) 研發的200多項“科技冬奧”專(zhuan) 項技術成果在北京冬奧會(hui) 上落地應用。這些科技成果不僅(jin) 是奧運專(zhuan) 享,也將為(wei) 後奧運時代全民共享冬奧成果、冰雪運動可持續發展賦能,為(wei) 推動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助力。
“未來這套係統在海上風電產(chan) 業(ye) 等方麵也大有用武之地。哪裏需要我們(men) ,我們(men) 的戰場就在哪裏。”當鍾愛一生的科技事業(ye) 與(yu) 國家重大需求緊密相連時,邵芸心中無比自豪,也更加堅定。
記者手記:
北京冬奧會(hui) 前夕,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二七廠冰雪項目訓練基地考察調研。在這裏,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當今世界,科技在競技體(ti) 育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建設體(ti) 育強國,必須實現高水平的體(ti) 育科技自立自強。要綜合多學科、跨學科的力量,統籌推進技術研發和技術轉化,為(wei) 我國競技體(ti) 育實現更大突破提供有力支撐。“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yun) 。”科技創新助力北京冬奧的實踐證明,我國自主創新事業(ye) 大有可為(wei) ,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大有作為(wei) !建設體(ti) 育強國,加快實現高水平的體(ti) 育科技自立自強,讓我們(men) 一起向未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