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大湖北岸的那片綠色——記青海省剛察縣林場場長王威
夏日的剛察沙柳河濕地。 剛察沙柳河國家濕地公園管理中心供圖
2021年12月29日,國家林業(ye) 和草原局發布《關(guan) 於(yu) 2021年國家濕地公園試點驗收結果的通知》,青海剛察沙柳河國家濕地公園通過國家驗收,這標誌著青海湖畔的生態文明建設邁上了一個(ge) 新的台階。消息傳(chuan) 來,剛察縣林場場長、剛察沙柳河國家濕地公園管理中心主任王威百感交集,眼底潮濕。
這一刻,今年43歲的王威期盼了整整五年,在這五年裏,為(wei) 了打造沙柳河濕地公園“國”字號品牌,剛察林業(ye) 人付出了多少汗水和心血啊!回首這五年,多少個(ge) 日夜點燈熬油起草編製方案,多少次盯現場用腳步丈量濕地公園的每一個(ge) 角落,怎不令他心潮澎湃,感慨萬(wan) 千?而這不過是他22年工作曆程中辛勤工作的一個(ge) 片段而已。
一
1997年12月,從(cong) 部隊退伍的王威被分配到了剛察縣林業(ye) 站。初來乍到,當老站長讓他帶著人去青海湖邊植樹的時候,他心裏略略有些失落,對自己從(cong) 事的工作有何意義(yi) 充滿了疑惑。剛察縣地處海北藏族自治州西南部,在青海湖北岸,海拔在3195米到4775米之間,高寒缺氧,屬於(yu) 典型的高原大陸性氣候,晝夜溫差大,氣候幹旱,冬長夏短,林木生長期短,在這裏種活一棵樹非常困難。在王威剛到剛察林業(ye) 站上班的時候,全縣的喬(qiao) 木數量掰著手指頭就能數過來。比起他的老家湟源縣,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大麵積種樹,難度可想而知。這時,老站長卻給他勾畫了藍圖:“這兒(er) ,那兒(er) ,將來都要種上樹。”王威雖然有懷疑,但兩(liang) 年部隊生活的熏陶和錘煉,讓他學會(hui) 了服從(cong) 命令,他接受了這個(ge) 任務。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第一天幹完活後,老站長就當著眾(zhong) 人的麵劈頭蓋臉地訓了他一頓。原來,自己以為(wei) 簡單的種樹,裏麵還有許多學問。他滿臉通紅,下不來台,但不服輸的倔強讓他暗暗下定決(jue) 心,一定要幹好這項工作。他想起了在來單位報到前,一向不善言談的父親(qin) 拍著他的肩膀鄭重地說:“尕娃,到了單位,要本本分分地做人,幹一行,愛一行。不管幹啥,都要踏踏實實,要幹就幹出個(ge) 名堂來。”從(cong) 那以後,他隨身都帶著個(ge) 小本子,隨時虛心地向老站長請教,向有種樹種草經驗的師傅請教,也慢慢摸索出了屬於(yu) 自己的一套“植樹種草經”,而這一幹,就是整整六年。
正是這紮實的六年植樹造林和種草經驗,讓他體(ti) 會(hui) 到了工作的樂(le) 趣,也堅定了他要在林業(ye) 上幹出一番事業(ye) 的決(jue) 心,也是從(cong) 那個(ge) 時候開始,他心中便有了一個(ge) 夢想,那就是用雙手栽活更多的樹,讓剛察縣變得更綠、更美麗(li) ,讓這個(ge) 高原藏城走進更多人的視野。
在單位幹久了,他深感自己的知識水平不能滿足工作發展需要,他得進一步“充電”才行。就這樣,2005年至2007年,隻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他參加了西北農(nong) 林科技大學林學專(zhuan) 業(ye) 的函授學習(xi) 。在這三年中,他白天忙於(yu) 工作,晚上如饑似渴地學習(xi) 專(zhuan) 業(ye) 知識,遇到不懂的,就反複琢磨,直到完全弄懂吃透。有時遇到難題,就立即記下來,利用每年回學校麵授的幾天時間,向老師請教。三年的學習(xi) 不但提高了他的專(zhuan) 業(ye) 素養(yang) ,也大大地拓展了他的視野,在他心中,讓剛察縣變得更美的夢想也越來越清晰。
二
2011年4月,他被任命為(wei) 剛察縣林業(ye) 站站長,負責全縣範圍內(nei) 的天然林保護、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國土綠化、科技推廣、森林防火等工作。他深感責任重大,全心全意撲在工作上,為(wei) 了更清楚地掌握縣內(nei) 森林資源狀況和造林綠化現狀,他帶著幹糧,不辭辛苦,放棄節假日,走遍鄉(xiang) 鎮和村落,到牧民中調查研究,思考著如何在高海拔地區搞好國土綠化工作。同時,對職責範圍內(nei) 的野生動物保護更是高度重視。他在調查走訪期間,不但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資料,積累了豐(feng) 富的經驗,而且身體(ti) 力行地將綠化、生態等觀念用最樸實、最生動的方式帶給了牧民群眾(zhong) ,這也為(wei) 日後能更好地開展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剛擔任站長時,站上除了他之外,隻有一個(ge) 司機,一個(ge) 會(hui) 計,麵對林業(ye) 站人才緊缺、資金不足、技術薄弱等突出問題,他積極想辦法、動腦筋,從(cong) 不抱怨,也不叫苦,什麽(me) 事情都是自己去跑,沒有人可“指揮”,就自己“指揮”自己去落實栽樹、種草、拉網圍欄等各種具體(ti) 事情。這麽(me) 多年下來,他全身上下最費的就是鞋。用當地群眾(zhong) 的話講,王威就是一個(ge) 愛操心的“大管家”。“別人上西寧開會(hui) ,第二天才回來,我都是不過夜,連夜趕回來。第二天還要去現場,我就是放心不下,還有那麽(me) 多的事情等著我去做呢。不自己盯著,我真的不放心。”這就是王威,他心裏時時裝著工作,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他都像個(ge) 不知疲憊的陀螺不停地轉著。作為(wei) 站長和場長,他不僅(jin) 要跑現場,還要在頭腦中做規劃,要趴在案頭寫(xie) 林業(ye) 工作的各種方案,裏裏外外一肩挑。再苦他都放到心裏,絕不會(hui) 向組織提條件,提要求,更不會(hui) 去處處抱怨和訴苦,這是在部隊就養(yang) 成的良好習(xi) 慣。正是在這樣的自我加壓下,他把在別人眼裏看著非常普通的工作幹得風生水起。
有一年8月份,他和國家林業(ye) 和草原局西北調查規劃設計院來的一名技術人員去做林業(ye) 二類調查,當走到距離剛察縣城最遠的吉爾孟鄉(xiang) 一處濕地時,越野車陷入了泥坑,進退兩(liang) 難,手機沒有信號,前不著村後不著店。天色漸漸暗下來,王威和這名技術員走了很遠,才碰到一個(ge) 放牧的牧民,牧民的帳篷裏條件非常簡陋,一個(ge) 燒牛糞的火爐,簡單的被褥和一些炒麵、幹肉。牧民熱心地為(wei) 饑腸轆轆的他們(men) 煮了僅(jin) 有的幹肉,晚上,王威他倆(lia) 睡在火爐旁,沒有鋪的,就直接躺在地上,身上合蓋的是牧民的一件舊皮袍。青海高原的氣溫,日夜溫差非常大,雖然是夏天,深夜的氣溫能到零下,就算是挨著火爐,身上也是一片冰冷。第二天一大早,在牧民家裏簡單吃了點東(dong) 西,他們(men) 又找到另一名去鄉(xiang) 上的牧民給鄉(xiang) 政府帶話,鄉(xiang) 政府於(yu) 是趕緊通知王威的單位。第三天早上,營救他們(men) 的小車來了,卻無法拖出深陷泥坑的越野車。正好縣農(nong) 牧局在附近施工拉設網圍欄,王威便借了人家的大拖拉機,最終將越野車從(cong) 泥坑裏拽了上來。當隨後趕到的縣林業(ye) 局領導看到疲憊不堪、麵容憔悴、一身泥水的王威和那名技術員時,道了一聲“你們(men) 辛苦了。”就感動得再也說不出話來。那一次回來,可能是夜裏被凍著了,王威得了重感冒,整整躺了三天才勉強爬起來。後來提及此事,他還樂(le) 嗬嗬地說:“幹的就是這樣的工作嘛,也沒有什麽(me) 。”
在他和同事們(men) 的努力下,近年來,剛察縣林業(ye) 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森林資源增長快速,新農(nong) 村綠化麵積、城鎮綠化麵積逐年增加,濕地保護工作不斷取得新進展,沙漠化治理效果明顯。同時,剛察縣喬(qiao) 木種植也跨出了突破性的一步,從(cong) 以前全縣境內(nei) 僅(jin) 有四十多棵、未能進入國家林草數據庫,到現在已經栽植各類苗木222萬(wan) 多株,被列入了國家林草數據庫。這其中的辛苦和付出,令王威十分難忘。為(wei) 了提高各類苗木的成活率,在省林業(ye) 廳和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王威他們(men) 大膽創新,通過密植的方式,硬是在高寒缺氧的剛察縣種出了一片綠。2019年,剛察縣林地麵積已達到6.7萬(wan) 多公頃,其中灌木林麵積3.7萬(wan) 多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了4.52%(比2009年提高了0.72百分點)。剛察縣的濕地保護與(yu) 修複工程,退耕還林、野生動植物保護、天然林保護工程、“三北”防護林工程等,一度走在海北州的前列。他本人也先後獲得了青海省國土綠化先進個(ge) 人、青海省科技廳科技成果獎、青海省林業(ye) 科學技術獎等榮譽。
多年來,他走到哪裏,就將森林防護工作方麵的防護政策、防治檢疫、監測預警、防治技術等專(zhuan) 業(ye) 知識帶到哪裏,他堅持結合實際,帶動農(nong) 牧民們(men) 學習(xi) 相關(guan) 知識,並在報刊上發表文章宣傳(chuan) 相關(guan) 知識,強化大家的森防責任意識,推動文明生態觀念在群眾(zhong) 的普及。因為(wei) 出色的工作成績,王威還被評為(wei) “全國森防係統優(you) 秀通訊員”。
三
2016年,省上有關(guan) 領導來剛察縣考察,根據剛察縣的地理條件,提出了在青海湖周邊建設濕地公園的構想。當年12月份,剛察沙柳河國家濕地公園經國家林業(ye) 和草原局批準試點建設。而這個(ge) 試點建設項目的最終落實人就是王威,除了林業(ye) 站站長和林場場長,他又多了一個(ge) 新的頭銜——沙柳河濕地公園管理中心主任。
從(cong) 哪裏著手,該怎麽(me) 辦,一係列現實問題讓王威感到壓力非常大,他知道,這既是實現自己多年夢想的大好機會(hui) ,也是剛察縣生態文明再創新局麵的最好機遇。剛察縣位於(yu) 青海湖北岸,是環湖集市貿易的集散地,也是自西寧西行的交通要道。在生態安全戰略格局中,北靠“北方防沙帶”,南望“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在濕地公園試點建設之前,沙柳河就已經因青海湖湟魚洄遊而聞名於(yu) 世,每年都有很多人不遠千裏來看湟魚洄遊,而這裏也早已經建成了“魚鳥天堂”的湟魚家園。根據規劃,濕地公園包含湟魚家園大部分區域,總麵積為(wei) 2980多公頃,濕地麵積1914公頃,濕地內(nei) 動植物資源豐(feng) 富。
濕地公園被稱為(wei) “地球之腎”,是天然水庫和天然物種庫,在維護生態安全、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麵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經過許多個(ge) 晝夜的思索並參考別的地方濕地公園的建設經驗,王威心中漸漸有了一個(ge) 明朗的計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始終堅持一個(ge) 理念,即尊重自然、保護自然,保持原生態,在與(yu) 已經建成的湟魚家園相融、杜絕重複建設的前提下,走出一條獨特的濕地公園建設道路來。思路明確後,他開始著手起草濕地公園試點建設方案。在此期間,他積極向專(zhuan) 家學者請教,實地勘察,對建設中關(guan) 於(yu) 濕地保護、濕地恢複、宣教展示、科研監測、合理利用、社區共管等具體(ti) 內(nei) 容,他反複會(hui) 同有關(guan) 專(zhuan) 業(ye) 人士進行研討、商定。他知道,前期工作的任何一點疏漏和馬虎都會(hui) 給後期實施帶來極大的障礙和麻煩。為(wei) 此,他事必躬親(qin) ,每一項內(nei) 容都要看好多遍,每一項內(nei) 容從(cong) 計劃、實施到最後的質量驗收,他都要親(qin) 自參與(yu) 、到場把關(guan) 。在試點建設的五年裏,他時時刻刻都像擰緊了發條的鍾表,按照自己的節奏一心撲在工作上。
而家人從(cong) 來都默默地站在他的身後,支持他,鼓勵他,讓他在每天繁忙的奔波中沒有後顧之憂。2021年6月,在濕地公園全力以赴即將準備迎接省和國家驗收的前夕,他住在西寧的年近七旬的老母親(qin) 不小心摔裂了膝蓋骨,醫生當時要求立即手術,否則可能影響以後的正常行走。母親(qin) 執意不肯讓父親(qin) 叫王威回家,他們(men) 知道他肩負的擔子重,工作正處在最關(guan) 鍵的爬坡吃勁階段,她不願拖兒(er) 子後腿。她知道對兒(er) 子來說,濕地公園的驗收是眼下天大的事兒(er) ,如果被耽誤了,將會(hui) 給兒(er) 子留下終身遺憾。就這樣,母親(qin) 選擇了保守治療——在腿上綁了一個(ge) 夾板。而這一綁,就是整整四五個(ge) 月,直到王威將驗收需要的各種資料完完整整地擺到驗收組專(zhuan) 家麵前後,他才知道當初醫生讓母親(qin) 立即手術的事。那一刻,王威的心裏五味雜陳,鼻子禁不住一酸。
這麽(me) 多年,在工作上,他雖不能事事都做到十全十美,但卻盡心盡力,問心無愧,可是對於(yu) 家人,他卻是虧(kui) 欠太多。好在這一切家人都能包容和理解。他也默默在心裏告訴自己,以後一定要抽出更多時間陪伴家人。
看著沙柳河國家濕地公園品牌的叫響和在當地經濟中越來越強勁的帶動作用,看著越來越多的農(nong) 牧民吃上了“生態飯”,開起了農(nong) 家樂(le) 和牧家樂(le) ,王威心裏十分欣慰。而對於(yu) 未來,他心中又有了新的夢想,那就是要以此為(wei) 新起點,通過不斷的努力和奮鬥,讓更多的人走進青海湖畔,走進剛察,走進沙柳河國家濕地公園,了解高原藏城的神秘和廣袤,領略這裏人與(yu) 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li) 畫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青海湖上遊惟一國家濕地公園生態效益顯現
記者26日從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獲悉,總投資7690萬元人民幣的青海湖環湖惟一國家級濕地公園——沙柳河國家濕地公園生態效益已經顯現。[詳細] -
垃圾分類的“剛察樣本”
垃圾分類不是小事,既關乎整體生態環境,也影響個人生活質量,是一件關係社會文明的大事,還是一件影響國家綠色發展轉型的實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