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的“剛察樣本”
垃圾分類不是小事,既關(guan) 乎整體(ti) 生態環境,也影響個(ge) 人生活質量,是一件關(guan) 係社會(hui) 文明的大事,還是一件影響國家綠色發展轉型的實事。
3月6日上午,記者來到位於(yu)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伊克烏(wu) 蘭(lan) 鄉(xiang) 業(ye) 秀溝的垃圾高溫熱解站,現場工作人員正忙著分揀垃圾,他們(men) 篩選出可以熱解的垃圾,用鏟車放置到帶有破碎設備的履帶上,隨著機器的陣陣轟鳴聲,這些垃圾成為(wei) 灰渣。
據剛察縣城管局保障辦公室副主任張夢華介紹,該縣縣城及周邊鄉(xiang) 鎮牧民的生活垃圾,每天都要集中收集到這裏,經操作人員人工篩選後,由機械給料係統輸送至高溫熱解氣化係統主體(ti) 內(nei) ,對垃圾進行熱處理,產(chan) 生的廢氣通過煙氣深度淨化係統淨化達標後排放,有效減少了生活垃圾填埋對周邊草原、水源和大氣的汙染。
她告訴記者,生活垃圾智能化高溫熱解處理設備投入運行後,每天可焚燒處理縣城及周邊地區所產(chan) 生的生活垃圾15噸。
“該生活垃圾高溫熱解處理係統,於(yu) 2017年3月由縣生態環境局建成並交由我局試運行,一期為(wei) 一套總投資502.7萬(wan) 元的日處理10噸熱解係統,二期為(wei) 2021年初投入580萬(wan) 元建成的熱解係統一套,日處理垃圾20噸。現一、二期係統並機運行,保證每日生活垃圾100%熱解處理。”縣城管局副局長韓瓊說。
每天清晨,兩(liang) 種不同顏色的垃圾回收車行駛在剛察縣城的各街道及小區,按不同類別收集垃圾。我們(men) 跟隨其中一輛綠色垃圾回收車進入金發A區,3號樓前整齊擺放著紅、黑、綠、藍四色“分類垃圾桶”,分別是“有害廢物”“可收回廢紙/金屬”“可收回塑料/玻璃”及“其他廢物”四種,小區因地製宜設立了宣傳(chuan) 欄、示範點。
垃圾分類的重點和難點在於(yu) 分類,要首先確保垃圾分類前端環節的順利運行,這不但需要建立規範標準、提供設施保障,最關(guan) 鍵的是要轉變群眾(zhong) 長年累月形成的生活習(xi) 慣,否則垃圾分類就無法落實。
2021年3月伊始,剛察縣開展“垃圾不落地,出門即分類”的垃圾處理模式,很快在全縣8個(ge) 試點小區及校園和各單位大院推廣。現如今,在縣城裏行走,總能看到擺放整齊的紅、黑、綠、藍四色垃圾桶。很多城鎮居民已習(xi) 慣按類別往不同顏色的垃圾桶中投放。
此外,剛察縣城管局積極與(yu) 社區對接,分期分批分時段組織工作人員進行垃圾分類“桶前值守”,推動垃圾分類工作深入開展。看到有居民拎著裝有垃圾的袋子前來,工作人員立刻迎上前,嚴(yan) 格按照垃圾分類標準,引導居民對垃圾進行正確分類,並將散落在地的垃圾撿拾到垃圾桶內(nei) ,保證垃圾桶周邊幹淨整潔。
下午4時多,在金發小區的垃圾回收點,縣城管局負責垃圾分類的工作人員杜占萍正不厭其煩地給一位大姐講解垃圾分類的知識,“阿姐你好,我看一下你要扔的這些垃圾,紙類應該盡量疊放好,不要揉成團,紙板也要拆開疊放;食品包裝盒應折疊壓扁;瓶罐類物品裏的東(dong) 西要倒幹淨後再扔進垃圾桶……”
顯然,實行生活垃圾分類,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它不僅(jin) 需要各級黨(dang) 委政府層麵全力以赴,更需要全社會(hui) 的支持與(yu) 參與(yu) 。
為(wei) 此,剛察縣政府及下屬各街道、社區分別成立了垃圾分類工作領導小組,完善製度規範、協調部門聯動、深入社區基層,通過人性化服務帶動精細化管理,提高垃圾分類的社會(hui) 參與(yu) 度和正確投放率,著力促進垃圾分類長效機製建設。
與(yu) 此同時,縣城管部門抽調專(zhuan) 職工作人員成立宣講小分隊,采取入戶宣傳(chuan) ,分發宣傳(chuan) 材料,入社區、入學校、入單位宣講等形式開展垃圾分類宣傳(chuan) 工作,以孩子帶動家長,一家帶動一單元,一單元帶動一棟樓,一棟樓帶動一小區的做法,逐步使垃圾分類的理念深入人心並推行開來。
記者在社區垃圾分類宣傳(chuan) 活動現場看到,除了發放宣傳(chuan) 手冊(ce) ,在宣講小分隊隊員的組織下,“讓垃圾回家”“四色垃圾桶”等小遊戲也輪番上場,誌願者們(men) 按照宣傳(chuan) 手冊(ce) 上的分類方法,幫助居民把垃圾分類後投入相應的垃圾箱,隊員們(men) 還用提前準備好的小禮品來表示對居民配合的感謝,一係列活動吸引了群眾(zhong) 前來參加。
宣講隊員和社區居民一起通過垃圾分類小講堂、垃圾分類區角建設以及創意手工製作等環節學習(xi) 垃圾分類知識。在區角建設環節中,社區居民在宣講隊員的帶領下,創設了垃圾分類主題牆,並宣讀了“垃圾分類,從(cong) 我做起”倡議書(shu) 。
居民垃圾分類投放僅(jin) 僅(jin) 是第一步。投放、收集、運輸、處置等多個(ge) 環節環環相扣,缺一不可。為(wei) 嚴(yan) 防“源頭分類、中端混運、後端混合”問題出現,剛察縣政府加強監督考核,通過城管部門專(zhuan) 營收運可回收物及有害垃圾等措施,加強對既有分類小區的長效管理,重點加強對混收混運的監督管理。
剛察縣副縣長仁青說:“良好的生態環境,代表著每一個(ge) 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們(men) 縣最大的價(jia) 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為(wei) 此,妥善處理並解決(jue) 好生產(chan) 生活垃圾問題,減輕其對青海湖周邊環境的影響,全縣幹部群眾(zhong) 正上下同心、同頻共振,有效地將環保意識貫穿到治理實踐的全過程。並由此,持之以恒推進全域無垃圾示範縣建設,同心亮出“青海最美”生態草原這張金名片。
今日青海湖,不論是沙柳河上萬(wan) 千湟魚競自遊的奇觀,還是仙女灣濕地與(yu) 普氏原羚近距離接觸的心靈悸動,都會(hui) 讓你感受到湖之大美。這一切和諧的自然現象,無疑源源來自於(yu) 人類嗬護的付出。人們(men) 創造出的良好生態環境,激勵更多人做環境保護的行動者,做綠色發展方式和綠色生活方式的踐行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推進垃圾分類 “上海方案”走進藏族小村莊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普沙絨鄉宜代村位於群山環抱之中,平均海拔3100米,金沙江二級支流力丘河從山間流過。就是這樣一個地理位置偏遠的藏族小村莊,卻走在了不少城市前麵,實行起垃圾分類。[詳細] -
青海省玉樹州雜多縣探索牧區垃圾治理新模式
在實際操作中,製定嚴格的垃圾分類、清掃、收運、處理各環節詳細操作規範,在垃圾收運管理中力求高效,並且積極推動生活垃圾再生資源回收體係的建設。[詳細] -
青海省雜多縣:牧區垃圾出戶即分類
“雜多縣每天產生的垃圾有50噸。過去,‘垃圾圍城’‘垃圾圍村’的情況特別嚴重。”雜多縣縣長索河說,在三江源區域開展垃圾綜合處理,實現減量化、資源化與無害化,是一種大膽嚐試。[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