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林:青海湖畔的生靈守護衛士
對普氏原羚來說吳永林是值得信賴的。
吳永林(左一)給普氏原羚幼崽喂奶。
編者按
近日,電視紀錄片《我住江之頭》在央視熱播,在該片第二集的幾個(ge) 故事中,有一個(ge) 講述了吳永林在青海湖畔守護普氏原羚20載的經曆。比大熊貓還珍貴的普氏原羚,野外種群數量從(cong) 曾經的不到300隻增長到今天的接近3000隻,這種喜人變化,離不開政府部門、科研人員以及當地牧民的努力,也離不開像吳永林這樣長期紮根野生動物保護一線,把野生動物當作孩子一樣悉心嗬護的管護員。
像吳永林這樣的管護員,大多不善言談,隻知道把全部身心投入到生態環保事業(ye) 中。但我們(men) 分明看到,在他們(men) 身上,有“天地與(yu) 我並生”的環保情懷,有“萬(wan) 物與(yu) 我為(wei) 一”的仁愛精神,也有認準一件有意義(yi) 的事情就全力以赴、踏踏實實把它做到極致的“一以貫之”精神。
不是每個(ge) 人都能到草原上、森林中作管護員。但我們(men) 明白,萬(wan) 類競自由的野生動物天地,有賴於(yu) 吳永林們(men) 的無私堅守,也有賴於(yu) 來自你我他的嗬護。
2022年2月18日,《青海日報》刊發了新華社記者采寫(xie) 的通訊《“1個(ge) ”和“66個(ge) ”:青海湖畔特別的“團圓”》,介紹了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青海湖南岸普氏原羚保護站管護員吳永林20年來精心撫育管理,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普氏原羚保護站救助的普氏原羚由1隻發展到66隻的故事。
看完新聞,我不僅(jin) 感慨萬(wan) 千,回想起近20年來耳聞目睹吳永林一心撲在救護管理工作上,視普氏原羚為(wei) 自己的孩子的感人事跡。
一
我從(cong) 事的是全省林業(ye) 調查規劃設計和野生動植物保護與(yu) 自然保護區管理工作,1985年第一次跟著老調查隊員們(men) 規劃從(cong) 青海湖鳥島管理站至鳥島的14公裏道路,從(cong) 那時起,我每年都要去幾次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yu) 保護區管理和技術人員進行座談。這些年來,我漸漸與(yu) 他們(men) 都熟悉了,還和有些人成為(wei) 了要好的朋友。2001年,在座談會(hui) 上多了一位戴著眼鏡和軍(jun) 帽,風紀扣緊扣的中年男子,我以為(wei) 是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新調進的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座談中得知是今年來的轉業(ye) 軍(jun) 人,負責普氏原羚救護管理工作。我私下問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領導,把普氏原羚救護這麽(me) 重要的崗位交給一個(ge) 不懂專(zhuan) 業(ye) 的人,能行嗎?局領導望著我一臉疑惑的樣子,笑著說,別看吳永林沒學過專(zhuan) 業(ye) ,工作可認真了,是他自告奮勇要求到許多人不願意去的普氏原羚救護中心工作的。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斑頭雁、棕頭鷗和鸕鶿等候鳥以及生態係統作為(wei) 主要保護對象,每年3月,候鳥陸續遷徙到青海湖生兒(er) 育女,到10月底又帶著兒(er) 女們(men) 去南方越冬,近5個(ge) 多月時間青海湖沒有候鳥,管理人員也就輕鬆了,而普氏原羚救護站一年四季天天得有人看護,大年三十也得有人值守,有傷(shang) 病的普氏原羚需要喂藥喂飼料,幼羚要喂奶,天天離不開人。吳永林一心撲在普氏原羚救護管理工作上,買(mai) 了許多野生動物救護方麵的專(zhuan) 業(ye) 書(shu) 籍認真鑽研,並虛心向老技術人員請教,已掌握了不少專(zhuan) 業(ye) 知識。
此後,每次去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我都要去普氏原羚救護中心,看看那些因受傷(shang) 或遭母親(qin) 遺棄而被吳永林“收養(yang) ”的幼羚。看到救護中心一隻隻活蹦亂(luan) 跳的普氏原羚,一見吳永林就爭(zheng) 先恐後地圍攏過來,跟著他轉,我知道吳永林已經和這些草原上的精靈們(men) 融合在一起了。久而久之,我也與(yu) 吳永林成為(wei) 好朋友,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就在省林業(ye) 局的辦公樓內(nei) ,他來辦事時到我辦公室坐坐,我每次去青海湖都要到普氏原羚救護中心看看,對吳永林有了更多的了解。
1963年4月,吳永林出生在青海湖東(dong) 北岸的海晏縣銀灘鄉(xiang) 西岔村。從(cong) 小他就與(yu) 青海湖和青海湖畔的普氏原羚結下了不解之緣。從(cong) 記事開始,印在腦海中的是每天太陽升起時父輩們(men) 就趕著牛羊在青海湖邊放牧,日落時趕著牛羊進圈。等他稍大一點的時候,利用星期天和假期跟著父親(qin) 到草原上放牧,綠色的草原上遠遠地看到一座座褐黃色的沙丘,沙丘背後是蔚藍色的青海湖。在草原上偶爾能看到幾隻或幾十隻一群的野羊,從(cong) 父輩們(men) 那裏知道那是“灘黃羊”。那些灘黃羊與(yu) 他家的羊群始終保持著一定的距離,邊吃草邊抬頭探望。當他和父親(qin) 趕著羊到達草原深處時,那些灘黃羊就一溜煙地跑到高高的沙丘背後,不見了蹤影。第二天一早,太陽又升起,當他和父親(qin) 揮動牧鞭,驅趕牛羊群走進草原時,又遠遠地看到一群群灘黃羊在草原上安詳地吃草。灘黃羊始終與(yu) 他家的羊群若即若離。偶爾在草原的低窪處或沙丘地帶,與(yu) 灘黃羊迎麵相遇,灘黃羊突然遇見人,被驚得四處逃散。吳永林看清了擦邊而過的灘黃羊的模樣,灘黃羊並不比自己放牧的綿羊小,大羊體(ti) 長都在一米以上,肩高約50厘米,公羊長有一對有環棱的黑色硬角,角尖相向對彎著。母羊不長角,體(ti) 型比公羊小。灘黃羊全身黃褐色,嘴唇黑色,腮幫、四肢內(nei) 側(ce) 、腹部和屁股都是白色,尾巴為(wei) 棕黑色。
被驚得四處逃散的灘黃羊很快又聚攏在一起,由一隻體(ti) 壯的雄羊帶頭離開,它們(men) 前後肢分別並在一起,後肢用力後蹬,身體(ti) 躍入空中,著地時用力後撐,身體(ti) 在空中劃出一道波浪起伏的曲線,分外優(you) 美。灘黃羊很快不見了蹤影,卻給第一次近距離看到灘黃羊的吳永林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為(wei) 自己家鄉(xiang) 的草原上生活著如此美麗(li) 的野生動物而自豪。
二
1982年10月,19歲的吳永林應征入伍,穿上綠軍(jun) 裝來到軍(jun) 營。在部隊服役18年,他從(cong) 一個(ge) 普通士兵幹起,1985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多次被評為(wei) 優(you) 秀士兵,取得少校軍(jun) 銜。2001年7月,在消防部隊服役18年的吳永林轉業(ye) ,在眾(zhong) 多的可供選擇的單位中,他陷入了深思。
吳永林參軍(jun) 離開家鄉(xiang) 時草原尚未實行承包。後來從(cong) 父親(qin) 的來信中得知家鄉(xiang) 的草地被劃分和承包。2年後他回家探親(qin) ,發現昔日一望無際的草原被人為(wei) 地拉上網圍欄,把灘黃羊自由生存的空間隔離開來,使之成為(wei) 多個(ge) 相對獨立的種群。聽父親(qin) 和村莊裏的人說,因網圍欄高達1.5米,上麵有刺絲(si) ,灘黃羊不能跳躍,在遇到狼等天敵追捕時,灘黃羊倉(cang) 皇逃竄,跳躍網圍欄時經常掛在圍欄上被活活困死或被狼吃掉。自從(cong) 聽說了灘黃羊的生存狀況後,吳永林時常為(wei) 家鄉(xiang) 草原上的精靈深深擔憂。
轉業(ye) 時,大多數人想辦法到好一點的單位去,希望得到一個(ge) 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也給妻子兒(er) 女創造一個(ge) 優(you) 越的生活環境。而吳永林腦海裏浮現的是故鄉(xiang) 大地上美麗(li) 的青海湖,環湖草原上的灘黃羊。他毅然決(jue) 然選擇了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到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作後,吳永林了解到,生活在故鄉(xiang) 土地上的灘黃羊學名叫普氏原羚,是現僅(jin) 存於(yu) 青海湖畔的珍稀瀕危物種,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140多年前,俄羅斯博物學家普熱瓦爾斯基曾在內(nei) 蒙古鄂爾多斯草原發現這一物種。此後,內(nei) 蒙古包頭、甘肅肅南、寧夏銀川、新疆卡爾求卡荒漠草原、西藏昌都和那曲地區東(dong) 部、青海祁連山地區等地均采集到相關(guan) 標本。從(cong) 此灘黃羊以普熱瓦爾斯基的名字命名,學名叫“普氏原羚”。普氏原羚曾經的家園很大,20世紀初期,曾廣泛分布在內(nei) 蒙古、青海、寧夏、甘肅和新疆,種群數量巨大。可是,隨著人類活動的發展,其它省區的普氏原羚已經消失。20世紀末時,地球上的普氏原羚種群數量隻有300隻左右,都生活在青海湖周邊。生活在青海湖周邊的普氏原羚的生存環境也很不樂(le) 觀,不斷擴展延伸的公路,以及各類旅遊景點的開發等,導致普氏原羚種群被分割,近親(qin) 交配頻率增加,種群繁殖率、幼子存活率降低,抵抗力、生存力減弱,故而一旦遇到疾病等災害,極易造成局部小種群的滅絕。它是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羚羊專(zhuan) 家組在《全球羚羊保護行動計劃》中名列首位的瀕危羚羊類物種。動物專(zhuan) 家認為(wei) 普氏原羚比大熊貓和藏羚羊等更為(wei) 珍貴,若不加以保護,就有滅絕的危險。
吳永林選擇了從(cong) 事普氏原羚救護管理工作。他暗暗下定決(jue) 心,把自己的後半生交給普氏原羚保護事業(ye) 。
三
吳永林轉業(ye) 到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後,起初的工作是和同事們(men) 在自然保護區普氏原羚分布範圍內(nei) 開展巡護工作。他們(men) 在巡護中時常發現傷(shang) 、病、殘的普氏原羚。大部分是普氏原羚逃避野狼、狐狸的追捕,掛在網圍欄上致殘,或者是在逃亡中奔跑速度過快,跌進溝裏摔傷(shang) 的,也有剛出生不久被母親(qin) 遺棄的幼崽。
2003年在野外巡護時,吳永林第一次救助了一隻受傷(shang) 的普氏原羚。為(wei) 了給那些需要長期醫治和救護的普氏原羚一個(ge) 安穩、祥和的家園,2004年,在省主管部門、地方政府和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共同努力下,在離自然保護區管理處13公裏鳥島附近的一塊較為(wei) 平坦、牧草茂盛的草原上,建立了普氏原羚救護中心,草場麵積233公頃,用網圍欄圍起來。把救護後依然帶著傷(shang) 殘、不能放歸野外的普氏原羚長期飼養(yang) 起來,避免它們(men) 再次受到野狼和狐狸等天敵的傷(shang) 害。救護中心建成後,吳永林被調配到普氏原羚救護中心做負責人。每當有受傷(shang) 的普氏原羚被送到救護中心,吳永林和一名叫雅丹增的牧民就一起給它們(men) 包紮、打針、喂藥。等傷(shang) 情完全恢複後,再把它們(men) 放進救護中心的草原。在救護、治療救護中心的普氏原羚的同時,吳永林也用自學的救護知識救護野外受傷(shang) 的普氏原羚。2013年8月5日,吳永林在甘子河發現了一隻腿部嚴(yan) 重受傷(shang) 的雄性普氏原羚,吳永林給它做了接骨手術後精心護理和喂養(yang) ,康複後它的一條腿有點跛,放歸野外容易受天敵捕食,就一直將其飼養(yang) 在救護中心。
日月穿梭,時光如箭。短短幾年間,受到救護的普氏原羚數量不斷增加,對有些經過醫治恢複健康,能適應野外環境的,就及時放歸自然。不能放歸自然的許多適齡的雌雄普氏原羚,在溫馨的家園裏開始談情說愛,生兒(er) 育女。早在2003年,吳永林救護的一隻雌普氏原羚就成功產(chan) 下第一胎幼仔。那是2001年,一隻幼小的雌性普氏原羚在跨越網圍欄時受傷(shang) ,被一位藏族牧民救下,吳永林和同事一塊把它接回來喂養(yang) ,並給它取名“玲玲”。2年後玲玲長大,到了做母親(qin) 的年齡,2003年8月6日,它誕下了世界上第一隻在人工飼養(yang) 環境下繁育的普氏原羚幼羚,吳永林給幼羚取名為(wei) “陶陶”。救護中心第一隻普氏原羚的誕生,給吳永林帶來極大的鼓舞。據長期從(cong) 事普氏原羚研究的專(zhuan) 家講,普氏原羚的人工飼養(yang) 和繁育非常不易,如果能通過人工繁育的方式建立人工種群,對這個(ge) 物種的保護有很重要的意義(yi) 。從(cong) 此,吳永林將精力逐步向普氏原羚人工繁育傾(qing) 斜。
在吳永林和同事的精心飼養(yang) 與(yu) 照料下,2004年和2006年又各產(chan) 下一隻幼崽。在高興(xing) 的同時,吳永林也經曆了在產(chan) 羔季節,因難產(chan) 普氏原羚母子都死亡的事件,吳永林眼巴巴地看著將要問世的普氏原羚夭折母腹,十分惋惜。他暗下決(jue) 心,學習(xi) 給普氏原羚接生。
在短短的時間內(nei) ,吳永林不但學會(hui) 了給普氏原羚接生,還自己摸索自學獸(shou) 醫知識,成了一名比較專(zhuan) 業(ye) 的獸(shou) 醫。每次有受傷(shang) 的普氏原羚送到救護中心,他都親(qin) 手包紮、打針、喂藥、喂食。救護和繁育成活率也不斷提高,到2008年時,共從(cong) 野外救護傷(shang) 、病、殘普氏原羚17隻,人工繁育12隻,救助中心普氏原羚總數達到29隻。每年的繁育成功率也不斷提高,2012年繁育6隻,2018年繁育12隻(其中一對是雙胞胎),2019年繁殖12隻,2020年繁殖15隻,2021年又繁殖15隻,使保護站的普氏原羚達到66隻,這為(wei) 普氏原羚的基因保留、種群恢複、野外放歸積累了寶貴的實踐經驗。救護中心建立以來,還有20多隻救護的普氏原羚身體(ti) 康複後,達到野外放歸條件,都成功回歸大自然。
除了在救護中心精心救治、飼養(yang) 、繁育外,吳永林還抽時間參與(yu) 野外觀察、救護、接生等工作。每年7月至8月,普氏原羚進入繁殖期。普氏原羚的產(chan) 羔地分布在青海湖南岸、西岸、北岸以及東(dong) 岸長四五百公裏的草原地帶,這個(ge) 季節就有狼、狐狸等天敵跟蹤普氏原羚,這是難得的觀測記錄普氏原羚與(yu) 其它動物如何相處的機會(hui) ,吳永林十分珍惜。繁殖期間,如果其他巡護隊員發現了受傷(shang) 、落單的普氏原羚,送到救護中心救治,吳永林就來回在救護中心和野外產(chan) 羔地兩(liang) 頭跑。一頂戶外小帳篷、一床被褥、一個(ge) 望遠鏡、一台照相機、一個(ge) 煤氣灶、一部筆記本電腦是他的全部家當,也是開展監測工作的全部設備,方便麵、礦泉水、饅頭時常是他的飯食。在野外普氏原羚繁殖區搭起戶外帳篷,化身“羊羔奶爸”“接生婆”,整日整夜看護待產(chan) 的母羚,遇到難產(chan) 的普氏原羚,他就承擔起接生任務,幫助普氏原羚順利產(chan) 下一隻隻小幼崽。2012年開始第一次給難產(chan) 的普氏原羚接生,他創造了普氏原羚保護曆史上對難產(chan) 母羚人工接生並獲得成功的先例,到2021年共完成了5次人工接生。
2020年7月13日,吳永林在開展常規觀測時發現一隻雌性普氏原羚出現流產(chan) 現象,馬上采取了隔離措施並進行觀察。7月14日早晨,一隻已經死亡的雌性幼羚脫離母體(ti) 。下午,這隻雌性普氏原羚出現了子宮外流現象。為(wei) 了保證雌羚的生命安全,吳永林立即與(yu) 青海省畜牧獸(shou) 醫科學院的獸(shou) 醫專(zhuan) 家取得聯係。專(zhuan) 家團隊立即趕赴現場,對其子宮進行清洗、回位、縫合,成功地保住了這隻普氏原羚的生命。
2015年以來,青海湖水位不斷上升,原在鳥島附近的普氏原羚救護中心的草場被大麵積淹沒。經上級主管部門同意,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通過製定周密詳細的遷地救護工作方案,於(yu) 2017年12月進行了搶救性遷地保護工作,將原救護中心的28隻普氏原羚遷至青海湖南岸普氏原羚保護站救護。
在新的保護站,在做好救護和哺育工作的同時,吳永林還積極開展普氏原羚的保護宣傳(chuan) 工作。2019年5月“普氏原羚科研宣教中心”在青海湖南岸普氏原羚保護站成立,在兩(liang) 年的時間裏,吳永林自己購買(mai) 照相機,自己照相、采集視頻、編輯課件,已成功舉(ju) 辦了以《保護青海湖,我們(men) 在行動》為(wei) 主題、以普氏原羚的保護為(wei) 主要內(nei) 容的科普宣傳(chuan) 、宣教活動200餘(yu) 期,省內(nei) 外中小學生、國際留學生等2500餘(yu) 人次參加了科普宣傳(chuan) 學習(xi) 活動。
堅守青海湖畔20年來,吳永林將全部的身心投入到普氏原羚的救護和管理工作中,20個(ge) 除夕夜有19個(ge) 是和普氏原羚一塊度過的,他把那些救助的普氏原羚視為(wei) 自己的孩子,天天守護在它們(men) 身邊。在他和同事們(men) 的努力下,普氏原羚的人工救護和科學繁育實現了從(cong) 1到66的突破,種群從(cong) 7個(ge) 增加到現在的14個(ge) ,個(ge) 體(ti) 數量從(cong) 不到300隻增加到接近3000隻,種群活動範圍從(cong) 起初分布密集的局部地區擴大到整個(ge) 青海湖流域。在普氏原羚種群數量不斷增加的背後,有吳永林不可埋沒的功勞,領導、同事們(men) 親(qin) 切地稱他為(wei) “普氏原羚奶爸”“青海湖畔護羊人”“普氏原羚接生婆”。 (本版照片均由吳永林提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1個”和“66個”:青海湖畔特別的“團圓”
今年春節,是他19年來第一次在家裏過年。“以前我都是待在保護站,跟普氏原羚一起過年。如果我回家和家人團圓,這群小家夥就沒有人照顧了。”[詳細] -
【春天裏的青海故事】湖畔牧家,小原羚“豆豆”認親記
索南才讓告訴記者:“發現小羊後,我們一直沒看到大羊過來,就趕緊給哈爾蓋派出所幹警李士楨打了電話。等李幹警到了以後,按照以往的救助習慣,我們又守了4個小時,還是沒有大羊過來,所以采取了救助措施。”[詳細] -
草原精靈的守護者——尖木措
1996年,22歲的尖木措暗暗發誓,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早日見到夢中的草原,他的生態保護之路就此展開。1月6日,尖木措和巡護隊員在青海湖邊撿拾垃圾。[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