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砥礪奮鬥這五年】讓非遺技藝結出“金果子”

發布時間:2022-05-10 10:32:00來源: 青海日報


打磨工藝品。 肉旦尖措 潘昊 攝

  春夏交替,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的氣溫也在慢慢升高,巴塘草原已經能隱約看到一些零星的鮮嫩青草冒出頭來,勃勃的生機也好像在呼應玉樹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一切都和諧而又美好。

  “這個(ge) 月等大家忙完手裏的活,我就給他們(men) 集體(ti) 放假,因為(wei) 馬上就要到采挖蟲草的時候了,大家都要忙著回去幫忙挖蟲草了,這是我們(men) 公司每年固定的慣例。”安衝(chong) 白旺藏飾精品工貿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土尕笑著說。

  除了公司負責人的身份,今年51歲的土尕是玉樹市安衝(chong) 鄉(xiang) 人,也是藏刀製作技藝的第四代非遺傳(chuan) 承人,土尕介紹他從(cong) 小就和爺爺生活在一起,小時候土尕就對爺爺精雕細刻的一把把藏刀產(chan) 生了濃厚的興(xing) 趣,從(cong) 此對藏刀的熱愛就在他的心裏埋下了一顆種子,終於(yu) 在17歲時,土尕得到了認可,並接下了爺爺的衣缽,成為(wei) 一名非遺傳(chuan) 承人。

  “起初我隻是在村子裏幫周邊的村民們(men) 做藏刀,並沒有很多人知道,後來慢慢知道得人多了,訂單也就增加了,我們(men) 就以家庭為(wei) 單位,全家一起投入生產(chan) ,有時忙不過來還會(hui) 請村子裏的人來幫忙。”土尕回憶。

  很快他憑借精湛的技藝和始終如一的高品質,在安衝(chong) 鄉(xiang) 有了一些名氣,不過由於(yu) 一直是家庭式生產(chan) 經營模式,小規模生產(chan) 就成為(wei) 了土尕前進路上的一大難題。

  但機會(hui) 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2014年5月,在玉樹市政府和市扶貧局大力支持下,土尕創立了現在的公司,並且於(yu) 同年搬進了玉樹市(省級)扶貧產(chan) 業(ye) 園,還免除了前三年的租金。“有了新的辦公樓和廠房,我就可以擴大生產(chan) 規模,招更多工人了,家鄉(xiang) 養(yang) 育了我,現在我也要回報家鄉(xiang) 。”土尕的心願正在一步步變為(wei) 現實。

  公司創立之初就有三十餘(yu) 名員工,其中一大半在當時都是建檔立卡的貧困戶,他們(men) 在土尕的公司先從(cong) 學徒開始做起,從(cong) 最簡單的描畫圖案到上手實操,每一步都有師傅專(zhuan) 門教學,等學成出師後,也就可以獨立完成一些簡單的工藝製品了,公司在收益好的時候每個(ge) 月也都能給他們(men) 開出六千到七千元的工資,幾年下來他們(men) 也都慢慢退出了貧困戶的行列,摘掉了貧困的帽子。

  有了成功的經驗後,土尕的膽子也大了起來。就把這種模式推廣放大,他聯係了玉樹市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局,在市人社局的協調幫助下土尕把藏刀製作技藝培訓班辦得越來越大,從(cong) 起初的十幾人到後來的幾十人,再到最後的近百人,來聽課的從(cong) 隻有青年到男女老少全覆蓋,隻用了短短幾年。“我們(men) 現在一期的培訓時長是三個(ge) 月,結課後學員們(men) 可以自主選擇留在工廠繼續學習(xi) 或是自主創業(ye) ,培訓讓大家多了一個(ge) 技能,同時也能保證這門手藝能源源不斷傳(chuan) 承下去,是一件多好的事啊。”土尕說。

  29歲的旦周就是參加培訓後留在工廠的,算上學徒的一年時間,旦周已經在工廠工作了四年,技術也在長年累月的打磨中提高了不少。“我現在能感受到傳(chuan) 統手工藝帶給我的樂(le) 趣,它就像一口永遠不會(hui) 枯竭的甘泉,時刻都在滋潤著心靈,我有信心能一直幹下去,最終也成為(wei) 一名光榮的非遺傳(chuan) 承人。”旦周說。

  土尕的公司從(cong) 最初的“小作坊”已經成長為(wei) 玉樹州藏飾加工企業(ye) 的領頭羊,並且能帶領鄉(xiang) 親(qin) 們(men) 走上共同致富的寬闊大路,靠的是他對非遺文化的熱愛,對家鄉(xiang) 的感恩,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年,我們(men) 公司也會(hui) 繼續做好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銜接,讓美麗(li) 鄉(xiang) 村,非遺文化走出玉樹,走向全國。”土尕說。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