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湖歸來,盡顯碧波蕩漾
遊弋在仙女灣的白天鵝。本版圖片均由剛察縣融媒體(ti) 中心提供
仙女灣成群的湟魚。
仙女灣的日出美景。
仙女灣一角。
2021年6月8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青海視察時來到青海湖仙女灣實地考察青海湖環境綜合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
2021年12月31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新年賀詞中特別提到“碧波蕩漾的青海湖”。碧波蕩漾,是青海湖留給總書(shu) 記的深刻印象,鼓勵鞭策青海各族幹部群眾(zhong) 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更實舉(ju) 措保護青海湖。
一年過去,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和省有關(guan) 部門及環湖地區黨(dang) 委政府牢記囑托,奮力前行,齊心協力、共同推進,相繼實施了青海湖景區基礎設施建設、濕地保護與(yu) 恢複、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生態保護項目,不斷強化生態綜合治理、係統治理和源頭治理,統籌推進生態係統保護與(yu) 修複,青海湖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如今的青海湖不僅(jin) 是“水—鳥—魚”共生的生態樂(le) 園,也正在成為(wei) 推動環湖區域協同發展的“試驗田”。
“和諧之美”, 成為(wei) 仙女灣生態新名片
夏季,跟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足跡,我們(men) 走進仙女灣,映入眼簾的是一片令人如癡如醉的景色,一望無際的青海湖與(yu) 天邊自然交匯,這裏有自由嬉戲的禽鳥、宛如鏡麵的湖泊、倒映著碧藍的天空……處處透露著原生態之美,宛如人間仙境。
“每年都有越來越多的鳥類在仙女灣繁衍生息,包括斑頭雁、鸕鶿、灰雁等數十餘(yu) 種鳥類,整體(ti) 種群數量多年保持穩中有增,2021年達到57.1萬(wan) 隻,生物多樣性不斷增加,整體(ti) 生態功能持續增強。”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自然保護科科長孫建青談及青海湖物種變化如數家珍。
從(cong) 事了近16年物種保護工作的孫建青走遍了環湖周邊鳥島、海心山等鳥類棲息地、普氏原羚種群區域,一本本巡護記錄見證了青海湖生態環境的持續向好。
夏風拂麵,耳邊仿佛傳(chuan) 來了總書(shu) 記視察時的親(qin) 切聲音:“我之前去看了三江源、祁連山,這一次專(zhuan) 門來看看青海湖。”
“生態是資源和財富,是我們(men) 的寶藏。”“青海在生態文明方麵的戰略位置非常重要,分量很重。要把青海生態文明建設好、生態資源保護好。”總書(shu) 記的重大要求,為(wei) 青海湖開啟生態文明建設新征程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強大動力,擘畫了發展藍圖。
為(wei) 了把總書(shu) 記擘畫的發展藍圖變為(wei) 美好現實,同時為(wei) 加強仙女灣等青海湖高原濕地生態係統和生物多樣性保護,2021年10月下旬,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組織編製了《剛察仙女灣生態旅遊協同發展策劃(2021-2025年)》(簡稱《策劃》),今年1月正式實施。《策劃》提出將仙女灣打造成為(wei) “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實踐教育基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教育基地、青海湖自然生態體(ti) 驗教育基地,形成綠色發展區域示範樣板”的規劃定位。
仙女灣作為(wei) 青海湖自然教育和生態體(ti) 驗的重要板塊,是青海湖生態旅遊的重要抓手。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與(yu) 剛察縣達成了聯結區域內(nei) 生態資源,促進剛察縣區域生態旅遊協同發展的共識。剛察縣對此大力配合,積極籌措資金,對景區外圍道路沿線環境進行整治和風貌改造,一體(ti) 化打造仙女灣—湟魚家園生態旅遊景區。
仙女灣,以絢麗(li) 的高原草甸濕地,壯麗(li) 的四季景色更迭,多彩的民族文化風情,構成了一幅自然景觀與(yu) 人文民俗文化相映成趣的生動畫卷。
“大聯合大治理大保護”新格局, 引領環湖地區融合發展
“青海湖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取得的成效來之不易,要倍加珍惜,不斷鞏固拓展。生態是我們(men) 的寶貴資源和財富。要落實好國家生態戰略,總結三江源等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經驗,加快構建起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自然保護區為(wei) 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wei) 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守護好自然生態,保育好自然資源,維護好生物多樣性。”
2021年6月8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青海湖仙女灣視察時的重要講話為(wei) 建設青海湖國家公園指明了方向。
青海湖很大,不能變小了;青海湖很美,不能變醜(chou) 了;青海湖的水很淨,不能汙染了;青海湖的名聲很好,不能敗壞了。
前不久,國家公園管理局正式回函同意開展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工作,標誌著青海湖將努力向中國最美湖泊國家公園衝(chong) 刺,那將是一幅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係統治理的生態美景。
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始終把“融合共建”作為(wei) 推動青海湖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途徑,並在全社會(hui) 持續深入開展“保護青海湖、我是誌願者”行動,推動全社會(hui) 共保青海湖、共奏生態曲。
一方麵,建立青海湖保護利用管理局與(yu) 青海湖流域州縣地方政府共建共治共享機製,形成合力大力推進青海湖生態保護和國家公園創建。另一方麵,建立省直部門共同做好青海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聯係協調機製,形成了大聯合大治理大保護工作新格局。此外,與(yu) 國家林草局西北調查規劃設計院等科研單位建立戰略合作關(guan) 係,合力開展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重大課題和重大戰略研究,協同推進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國家公園高質量創建。
諄諄囑托重如千鈞,殷殷期望言猶在耳。織就青海的美好生態畫卷,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念茲(zi) 在茲(zi) 的叮嚀;保護青海湖、保護青海生態環境,是青海省各族幹部群眾(zhong) 的職責所在,更是使命所然。
如今的青海湖,水位連漲,大湖“王者歸來”生態係統不斷向好發展,生態價(jia) 值日益凸顯,為(wei) 全麵創建具有自然之美、人文之美、發展之美、和諧之美的國家公園和生態友好、綠色發展、文明和諧、人民幸福的現代化美麗(li) 家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大美淨好”, 展示青海湖新形象
站在仙女灣的木棧道上遠眺四周,水係、灘塗、水生植物等生態景觀類型豐(feng) 富,碧波蕩漾,飛鳥翔集,呈現出典型的濕地風貌。
“這裏水質怎麽(me) 樣?”“鳥類有多少種?”“禁漁是怎麽(me) 搞的?”圍繞青海湖生態環境現狀和保護工作,總書(shu) 記問得很細。
時隔一年,青海湖生態環境保護又取得了哪些成績?
“截至目前,青海湖水域麵積擴大到4625.6平方公裏;旗艦物種普氏原羚得到有效保護,野外種群數量從(cong) 上世紀九十年代不足300隻恢複至2800餘(yu) 隻;濕地指示性物種(水鳥)多樣性實現增量達到97種(新發現灰頭麥雞和羅紋鴨);濕地關(guan) 鍵性物種(青海湖裸鯉)實現增量,達到10.85萬(wan) 噸;草地綜合植被蓋度達59.7%、濕地保護率達69%、水質狀況為(wei) 優(you) 的比例達100%……”孫建青娓娓道來。
去年以來,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實施青海湖濕地保護與(yu) 修複、科研監測體(ti) 係建設等18項重點生態項目,總投資達到1.8億(yi) 餘(yu) 元;建立滾動項目儲(chu) 備庫,儲(chu) 備生態監測、保護修複、設施建設等3大類15項總投資約15億(yi) 元的項目,實現青海湖流域生態保護和綜合治理項目納入省發展改革、林草係統重大項目儲(chu) 備庫,項目支撐能力有效提升。
實施青海湖流域生態監測體(ti) 係建設項目,在流域工程區範圍內(nei) 共設置276個(ge) 生態監測地麵定位監測站點,初步建立了覆蓋青海湖流域的生態監測站點體(ti) 係、監測與(yu) 評估指標體(ti) 係、生態環境數據服務平台和項目檔案信息化管理係統等,為(wei) 生態保護和國家公園建設提供有效數據技術支撐。
青海湖作為(wei) 我國麵積最大的湖泊,環湖濕地覆蓋麵積較廣,這對於(yu) 保護區開展日常巡護監測無疑是個(ge) 挑戰。去年10月,無人值守“無人機”落地青海湖,不僅(jin) 能夠成為(wei) 保護區開展巡護監測工作的“好幫手”,也為(wei) 青海湖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注入了活力。
隨著青海湖整體(ti) 生態環境改善,該地區鳥類的數量和種類不斷增加。水鳥的種群結構也有了一些新變化,在原來以雁、鴨和鷗類水鳥為(wei) 主體(ti) 的基礎上,涉禽和鴴類、鷸類水鳥的種類和種群數量、棲息地均呈現增長和擴大趨勢。
采訪感言:擰成一股繩,擦亮“金名片”
青海湖是青海省的“金名片”,也是展示青海省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重要窗口。
采訪中,記者深感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在省直有關(guan) 部門及環湖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省上下參與(yu) 青海湖生態保護的積極性日益高漲。
特別是隨著在2019年啟動的“保護青海湖、我是誌願者”行動的深入開展,多形式、多角度、多維度地傳(chuan) 播了青海湖生態保護理念,帶動了以社會(hui) 團體(ti) 和誌願者為(wei) 主體(ti) 的社會(hui) 力量,廣泛參與(yu) 到保護青海湖的宣傳(chuan) 和實踐中來,進一步提高了青海湖生態環保的全民參與(yu) 意識,生態文明理念進一步深入人心,營造了生態環境保護人人參與(yu) 、人人共建、人人嗬護的良好氛圍。
吉科加是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伊克烏(wu) 蘭(lan) 鄉(xiang) 剛察貢麻村的一名生態管護員,主要負責仙女灣周邊、剛察貢麻村域內(nei) 的垃圾清理等工作。而在這之前,他也是一名保護青海湖的誌願者。“不管是當誌願者還是管護員,都是為(wei) 了保護這裏的一草一木。”
“現在青海湖水位上漲了,湟魚的數量增多了,鳥的種類和數量也增多了,生態環境越來越好了。”吉科加親(qin) 曆了青海湖的點滴變化。
在吉科加眼裏,這些變化也得益於(yu) 政府對生態環保政策廣泛而深入的宣傳(chuan) ,得益於(yu) 環保理念的入腦入心。
“青海湖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取得的成效來之不易,要倍加珍惜,不斷鞏固拓展。”全省各族幹部群眾(zhong) 牢記囑托,堅定不移沿著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引的方向踔厲奮發、篤行不怠,青海湖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
采訪中,感人的事很多,有的是像吉科加那樣從(cong) 誌願者轉變為(wei) 生態管護員,有的是從(cong) 欣賞青海湖美景的參觀者轉變為(wei) 青海湖保護的參與(yu) 者,這種轉變,不隻是身份和角色的轉變,更重要的是激發起全民的環保意識,廣大群眾(zhong) 紛紛加入到保護青海湖的行動中,身體(ti) 力行,自覺扛起了生態保護的責任和擔當。
讓我們(men) 攜起手來,用愛心關(guan) 注青海湖的生態環境,用熱情傳(chuan) 播生態環保理念,用行動肩負起環保責任,讓保護環境成為(wei) 我們(men) 的自覺行動,讓生態文明之花在青海湖畔絢麗(li) 綻放。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大湖關切——剛察生態保護啟示錄
身在青海湖,大美不知處。不論是泉吉河畔落日餘暉下天光雲影共徘徊的盛景,還是沙柳河上萬千湟魚競自遊的奇觀,抑或是仙女灣濕地與普氏原羚近距離接觸的心靈悸動,都會讓你感受到何謂湖之大美![詳細] -
天空之眼瞰青海湖——高原大湖的美麗蝶變
從青海湖裸鯉資源瀕臨枯竭到“魚翔淺底”;從旗艦物種普氏原羚瀕臨滅絕到種群不斷擴大;從麵積持續縮小到水位十多年連漲大湖“王者歸來”,青海湖實現了從生態退化逆轉到持續向好的華麗蝶變。[詳細] -
大湖見證——持續保護讓青海湖生態華麗“蝶變”
為保護生態,青海湖鳥島和沙島兩個景區先後關閉。在沙島,過去的景區棧道、觀景平台等46處旅遊設施已被全部拆除,黃沙之上已長出綠色植被。[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