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大湖關切——剛察生態保護啟示錄

發布時間:2022-01-21 15:32:00來源: 青海日報

  引言:

  一切和諧的自然現象,無疑源源來自天造地設,但也無疑源源來自與(yu) 自然共生的人類嗬護付出。從(cong) 昔日的“竭澤而漁”到今天的“封湖育魚”,從(cong) 昔日的“獵山漁水”到今日的“養(yang) 山育水”,從(cong) 政府到民間,生態文明理念覺醒於(yu) 每一個(ge) 剛察人心中,如此,青海湖才重歸魚翔淺底、百鳥爭(zheng) 鳴之聖境!

  今日青海湖,斂一束天光,即是盛景;掠一抹湖色,便可屏息。

  身在青海湖,大美不知處。不論是泉吉河畔落日餘(yu) 暉下天光雲(yun) 影共徘徊的盛景,還是沙柳河上萬(wan) 千湟魚競自遊的奇觀,抑或是仙女灣濕地與(yu) 普氏原羚近距離接觸的心靈悸動,都會(hui) 讓你感受到何謂湖之大美!

  一

  “天地與(yu) 我並生,而萬(wan) 物與(yu) 我為(wei) 一。”人與(yu) 自然是生命共同體(ti) 。

  “我之前去看了三江源、祁連山,這一次專(zhuan) 門來看看青海湖。”2021年6月8日下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青海湖仙女灣,實地察看青海湖環境綜合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成效。

  一個(ge) “專(zhuan) 門”,彰顯青海的湖光山色,在總書(shu) 記心中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yi) 。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上一次到青海考察是2016年8月。那次,總書(shu) 記強調,青海最大的價(jia) 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來抓。

  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hui) 議青海代表團審議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把生態保護放在首位,體(ti) 現了生態保護的政治自覺。

  從(cong) “突出”到“首位”,5年時間,一詞之變,總書(shu) 記對青海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這一次,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青海湖,再一次叮囑:“守護好自然生態,保育好自然資源,維護好生物多樣性。”

  “保育”一詞在此顯得非同尋常——生態,如同我們(men) 的孩子,更是我們(men) 的未來。

  2021年6月的仙女灣,天光水色的大幕下,綠草茵茵,羊群悠然,鳥鳴啾啾。曆史有時就像一麵哈哈鏡,跨越漫長的時空縱軸,曾經,“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的淒楚,如今,已被如織遊客“美出天際”的讚譽所淹沒。

  從(cong)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到生態是資源和財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生態本身就是價(jia) 值。這一特殊的“財富觀”對於(yu) 我們(men) 樹立正確的生態觀、發展觀,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yi) 。

  一幅山水畫,一支牧羊曲,一幢湖景房,新農(nong) 村新願景新家園的景象躍然眼前,敘述著剛察生態保護走過的波瀾壯闊航程。

  剛剛過去的一年,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哈爾蓋鎮黨(dang) 委堅持黨(dang) 建為(wei) 先、產(chan) 業(ye) 為(wei) 基、文化為(wei) 魂、環境為(wei) 本、群眾(zhong) 為(wei) 主、配套為(wei) 要的“六為(wei) 理念”,讓塘渠村群眾(zhong) 依托鄉(xiang) 村振興(xing) ,逐步探索形成生態共管、家園共建、產(chan) 業(ye) 共鏈、文化共融、富裕共行的“五共模式”,籍以建成設施配套、功能完善、環境優(you) 美、宜居宜業(ye) 宜遊的新時代美麗(li) 鄉(xiang) 村。

  草原有多大承載能力,放養(yang) 多少牲畜。建設全國草地生態畜牧業(ye) 試驗區的核心就在於(yu) 以草定畜,實現草畜平衡。為(wei) 了實現這一目標,剛察縣以減畜為(wei) 抓手,以生態畜牧業(ye) 合作社為(wei) 主導,運用高效養(yang) 殖技術帶動牧民減牛減羊。

  建設畜產(chan) 品加工產(chan) 業(ye) 園,這是剛察縣實行禁牧、草畜平衡之後的又一“大棋局”。產(chan) 業(ye) 園內(nei) 形成了集牛羊肉精深加工、犛牛奶製品、羊毛被、菜籽油、蟲草、黃蘑菇等係列產(chan) 品加工於(yu) 一體(ti) 的農(nong) 牧產(chan) 業(ye) 聚集區,就是為(wei) 了讓牧民“減畜增收”。

  現如今,園區入園企業(ye) 達到14家,涉及農(nong) 副產(chan) 品加工業(ye) 、食品及酒類製造業(ye) 、紡織業(ye) 、手工藝品製作、文化旅遊產(chan) 品等多種行業(ye) 類別,2021年畜產(chan) 品產(chan) 業(ye) 園區預計實現產(chan) 值1.53億(yi) 元。

  二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chan) 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更是青海最誘人的旅遊福利。

  就在前不久,一名省外媒體(ti) 記者還頗有些豔羨地調侃道,“青海湖像是擺在他們(men) 家裏的魚缸,剛察人未免有些太奢侈了!”

  但他不了解的是,直到今天,守望這片家園的剛察人依然持有的謹慎樂(le) 觀。

  上個(ge) 世紀90年代,《大湖斷裂》的生態憂慮,喚醒了剛察人的環保意識,讓他們(men) 明白,就大自然而言,所有幼稚的幻想都會(hui) 招致悲劇。

  這片湖,是我國最大的內(nei) 陸鹹水湖,猶如一麵巨大的鏡子鑲嵌在青藏高原的東(dong) 北部,閃爍著藍寶石般的光芒。然而,這麵鏡子背後所折射出的,則是維係青藏高原生態安全的重要水體(ti) ,阻擋西部荒漠向東(dong) 蔓延的一道天然屏障,它是生物多樣性與(yu) 生物種質基因的重要庫存。

  曾因城門失火,我們(men) 殃及池魚。

  20世紀中葉,食之者眾(zhong) ,生之者寡,使之登上了《中國物種紅色名錄》,這意味著湟魚命運的重大逆轉——幾近滅絕。

  時逢3年自然災害,近萬(wan) 人在青海湖上捕撈作業(ye) ,晝夜不息,3年網獵湟魚7萬(wan) 多噸。老一輩青海人公認,是湟魚救了他們(men) 的命。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chan) 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chan) 力。”“要牢固樹立生態紅線的觀念。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則就應該受到懲罰。”“對那些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jue) 策、造成嚴(yan) 重後果的人,必須追究其責任,而且應該終身追究。”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鏗鏘有力的宣示,表達了堅持以人為(wei) 本、科學發展的鮮明態度。

  青海湖生態係統的核心是湟魚,保護湟魚既關(guan) 係到對於(yu) 青海湖“水-魚-鳥”生態係統的修複和保護,也關(guan) 係到青海湖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剛察縣是離青海湖最近的一個(ge) 縣城,也是普氏原羚的故鄉(xiang) 、湟魚的家園,處在生態薄弱區。

  那是2021年6月6日清晨,剛察縣政府和漁政部門的數十名工作人員正在為(wei) 即將揭幕的“青海湖觀魚放生節”做準備。自2006年以來,“青海湖觀魚放生節”已舉(ju) 辦了十五屆,最近兩(liang) 屆的放生魚苗都在千萬(wan) 尾左右。

  縣漁政部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項活動,一方麵是為(wei) 了讓遊客一睹湟魚洄遊的盛況,另一方麵是為(wei) 了通過將人工孵化的育苗放流的行動,喚醒人們(men) 的環保意識。

  而民間自發組織的護魚隊、湟魚救援隊、環保誌願者,也將對聖湖精靈湟魚的情感關(guan) 切發揮得淋漓盡致。

  原剛察縣森林公安局辦公室主任李聯邦告訴記者,據他所知,很多人通過救護野生動物和參加放流,從(cong) 此拒絕吃湟魚,有的甚至自願加入野生動物救助誌願者。

  從(cong) 2000年青海湖零捕撈封湖育魚至今,湟魚已由穀底時的2592噸恢複至2021年的10.85萬(wan) 噸,但距最盛期的32萬(wan) 噸,依然相距甚遠。

  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hui) 建設各方麵和全過程,建設美麗(li) 中國,其最終目標是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它意味著將以更大的決(jue) 心和勇氣,重新協調人與(yu) 自然、人與(yu) 人、人與(yu) 社會(hui) 的關(guan) 係,使我們(men) 的資源環境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後代人的需求構成危害。

  正如剛察縣委書(shu) 記朱成青所言,生態環境保護是關(guan) 係黨(dang) 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guan) 係民生的重大社會(hui) 問題。剛察縣全縣黨(dang) 員幹部對“國之大者”要心中有數,時刻關(guan) 注黨(dang) 中央在關(guan) 心什麽(me) 、強調什麽(me) ,深刻領會(hui) 什麽(me) 是黨(dang) 和國家最重要的利益、什麽(me) 是最需要堅定維護的立場。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推動形成人與(yu) 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邁出更大步伐。

  三

  拍魚,拍鳥,拍湖,拍山,拍水,拍濕地,拍沙漠,拍人文,拍風情,拍野生動物,從(cong) 沙柳花開,到尋訪四角羊,從(cong) 湟魚越壩出水的一個(ge) 眼神,到魚鳥大戰展示的自然法則,從(cong) “崖壁日記”上的大天鵝越冬記,到尋訪高原精靈普氏原羚,這是遊客竭力想要找尋的。

  然而,我們(men) 不曾知曉,這些悉心尋覓風景的遊人,可曾感受到一張張光影圖片的背後,凝聚著從(cong) 政府到民間,對“大美青海”不懈的守護和執著的守望!

  當諸多遊客遊曆青海湖,觀魚、觀鳥、觀島僅(jin) 僅(jin) 隻是一個(ge) 個(ge) 小視角,背後所展現的,卻是剛察縣生態文明建設成就這個(ge) 大命題。

  多年來,認真落實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guan) 於(yu) 生態文明建設的係列決(jue) 策部署,剛察縣黨(dang) 委政府深入貫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視察青海時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始終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總攬全縣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局的戰略高度,一以貫之地加以推進,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理念深植剛察大地。緊緊圍繞“生態保護第一”理念,全縣各級、各部門分工合作、上下聯動、齊抓共管,使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成為(wei) 剛察的主旋律。

  就在2021年,剛察縣城全麵淘汰燃煤鍋爐及茶水爐、經營性爐灶等燃煤設施,讓縣政府駐地沙柳河鎮空氣優(you) 良天數達到96.7%;縣鄉(xiang) 村33處飲用水水源地保護與(yu) 規範化建設全覆蓋,讓縣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到或優(you) 於(yu) Ⅲ類的比例為(wei) 100%;投資590萬(wan) 元實施的生活垃圾高溫熱解擴建項目,初步實現了縣城及周邊區域垃圾的分類處理和無汙染填埋。

  普氏原羚是被稱為(wei) “比大熊貓還珍惜的野生動物”,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普氏原羚遭到史無前例的捕殺,種群數量急劇下降和萎縮。

  現如今,生活在青海湖畔的剛察縣牧民們(men) 承擔起保護重要物種和維持生態係統的責任。他們(men) 舉(ju) 報偷捕湟魚的行為(wei) ,救助受傷(shang) 的鳥類和獸(shou) 類,到普氏原羚專(zhuan) 屬保護區清理垃圾……

  每年從(cong) 初夏開始,生活在青海省三角城種羊場的牧工加悟才讓就忙碌起來。

  一到4、5月份,黑頸鶴等候鳥就從(cong) 南方飛回到青海湖畔的濕地,開始組建家庭,繁衍後代。作為(wei) 剛察縣森林公安局和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野生動物義(yi) 務監測員和協管員,加悟才讓每天要花幾個(ge) 小時到附近的那仁濕地巡查,保護這裏的鳥類不受到人為(wei) 的幹擾和傷(shang) 害,並且做好巡查日記。

  在剛察,像加悟才讓這樣的民間環保人士有很多,他們(men) 被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聘請為(wei) 野生動物義(yi) 務監測員和協管員,一邊從(cong) 事生產(chan) ,一邊協助有關(guan) 部門開展保護野生動物的工作,成為(wei) 執法部門的千裏眼、順風耳和左膀右臂。

  此外,剛察縣環保部門還在環青海湖普氏原羚重點分布區建成18處種群交流試驗通道,設立野外飲水點,恢複和擴大棲息地0.16萬(wan) 公傾(qing) ,降低網圍欄高度,有效地緩解了普氏原羚分布區棲息地割裂、種群交流弱化、枯水季飲水困難等生存問題。

  據相關(guan) 部門統計,瀕危物種普氏原羚數量已由2004年的257隻增加到了2021年的1800餘(yu) 隻。青海湖區域鳥類由1996年的164種增加到2021年的225種, “水—魚—鳥”共生的青海湖生態平衡係統初步形成。

  就在2021年12月29日,沙柳河國家濕地公園獲批“國字號”,國家林業(ye) 和草原局發布了44個(ge) 通過驗收的國家濕地公園名單,青海剛察沙柳河國家濕地公園榜上有名。

  青海剛察沙柳河國家濕地公園在2016年12月,經國家林業(ye) 和草原局獲批試點建設,公園規劃總麵積2980.76公頃,濕地麵積1914.33公頃,濕地率為(wei) 64.22%。沙柳河國家濕地公園南接“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青海湖第二大入湖河流,青海湖裸鯉洄遊的主要區域,也是青海湖生態保護體(ti) 係的重要組成部分。

  沒有最美,隻有更美。時至今日,從(cong) 天空到湖麵,從(cong) 草原到沙漠,從(cong) 湖畔到遠山,從(cong) 濕地到花海,從(cong) 牧區到城鎮,從(cong) 自發到自覺,剛察人精心嗬護著大湖的角角落落,並為(wei) 此不遺餘(yu) 力,就他們(men) 而言,全世界隻有一個(ge) 青海湖,除此之外都再無意義(yi) 。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