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古拉山腳下,聽牧民講述長江源生活變遷
天剛微微亮,49歲的尕兒(er) 瑪已經穿衣起床,他走出帳房搓搓臉,一年一度的草原賽馬節後天就要開幕了,他要跟孩子們(men) 在中午前把賽馬場旁邊的帳房搭好。
7月份的草原正是最美的時節。就算是在海拔近4700米的唐古拉山腳下,牧民尕兒(er) 瑪家的草場也滿是盎然綠意,站在這片位於(yu) 青海省海西蒙古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唐古拉山鎮的草場上遠眺,雪山、藍天、白雲(yun) ,加上綿延的草原,構成一幅閑適美好的遊牧畫卷。
“現在是這片草原最美的季節,每年這個(ge) 時候我們(men) 都會(hui) 辦賽馬會(hui) 。”尕兒(er) 瑪邊搭帳篷邊說。
這是航拍的賽馬節場地。 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隨著牧民經濟條件的改善,現在的草原生活也與(yu) 原來大不相同。“十幾年前,大家出門都靠騎馬騎牛,路也沒現在這麽(me) 好,去鎮裏買(mai) 一次糧食,最少也要花半天時間,要是住得遠,走上三四天也不是什麽(me) 新鮮事。”尕兒(er) 瑪說,現在的牧戶家裏,家家有小車,戶戶有摩托,“出遠門還能坐火車,坐飛機,方便得很。”
“阿吾(哥哥)!你家的帳房搭得咋樣了?”牧民曉星剛來到賽馬場邊,就看見尕兒(er) 瑪在忙碌,他關(guan) 好車門戴上墨鏡,邊走邊衝(chong) 尕兒(er) 瑪開玩笑:“哈哈,阿吾,你在樓房裏住久了是不是連帳房也不會(hui) 搭了!”話音未落,他的手機響了起來,“這裏信號不太好,我一會(hui) 打給你。”曉星揣起手機,笑著對記者擺擺手:“以前聯係就靠喊,現在還真離不開手機這個(ge) 玩意了。”
陽光照在草地上,尕兒(er) 瑪的頭上已經滲出汗珠,經過幾個(ge) 小時的努力,一頂帳房已經基本完成。在二十多頂帳房圍成的空地中央,幾個(ge) 小孩在追逐打鬧。
年輕媽媽更者微笑地看著兒(er) 子玩耍。更者說,與(yu) 從(cong) 前不同,現在的牧民兒(er) 童從(cong) 小就在城鎮裏接受教育,“他們(men) 的知識和想法都比我們(men) 厲害很多,能力也特別強,他們(men) 以後肯定會(hui) 過得越來越好。”
參賽馬匹在草場上吃草。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阿爸,快來吃飯吧。”聽見孩子們(men) 的呼喊,尕兒(er) 瑪擦了擦汗,他拿起手機給在山裏放牧的大兒(er) 子發了一段語音,叮囑他按時吃飯,“現在我們(men) 放牧都不騎馬了,人人都騎摩托車。根據國家以草定蓄的規定,我們(men) 家的草場能養(yang) 70多頭牛,這些牛的收入再加上孩子們(men) 工作的收入,足夠家裏生活了。”
“賽馬到啦!”不知帳房外是誰喊了一聲,尕兒(er) 瑪家的年輕人們(men) 都坐不住跑出去看了,尕兒(er) 瑪喝了一口酥油茶,笑著說:“大家生活條件好了,賽馬會(hui) 才會(hui) 這麽(me) 熱鬧。不管是住在城裏還是山裏,我們(men) 的日子肯定也會(hui) 像這些賽馬一樣,越跑越快,越來越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玉樹,犛牛之地印象
玉樹州位於三江源頭,素有“犛牛之地”的美譽。犛牛由於其相對溫順的習性,早在符號性岩畫時代就被高原的先民馴服。[詳細] -
柴達木盆地的護林員:守護,隻為那一片綠
“下灘新林子400畝,這次新林子要澆水48小時,老林子也要澆水48小時……”[詳細] -
青海:中藏藥材“天然博物館”裏的守正創新
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是該省藏醫藥重要的發源地和傳播地之一,富集耐寒、抗缺氧等特點的中藏藥材資源,是名副其實的“藥王穀”,被譽為“藏藥材生產的天堂”和“中藏藥材富集的天然博物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