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西藏”的新青海情
淩晨,在江蘇省對口支援青海省海南州前方指揮部的宿舍樓,安靜的樓道裏總會(hui) 有一個(ge) 身影。臨(lin) 睡前檢查門鎖和燈光,已經成了陳明每晚的習(xi) 慣。
一早,總有一疊文件會(hui) 出現在陳明眼前,而他也總是習(xi) 慣一份一份看完,了解各地發生的事情以及海南州五個(ge) 縣和四個(ge) 州直機關(guan) 的援青工作事宜。
午後,無論是陽光奪目,還是風雪交加,常有一輛車在路上。每次下鄉(xiang) ,陳明總是最積極,他說,下基層才能聽到牧民的心聲,看到牧民的笑容。
入夜,精力充沛的陳明總會(hui) 到其他宿舍“串門”,和大家嘮嘮家常,傾(qing) 聽和分享近來的生活感想和工作體(ti) 會(hui) 。
2019年7月,陳明被選派為(wei) 江蘇省對口支援青海省海南州前方指揮部總指揮、江蘇省對口幫扶青海省工作隊領隊,在青海省還同時兼任省發改委副主任、海南州副州長。
在內(nei) ,他是“大家長”;在外,他是“領頭雁”。幾年間,這位來自江南水鄉(xiang) 的援青幹部,走遍了海南州的山山水水,也走進了牧民群眾(zhong) 的心裏。
選擇,凝聚在信仰的旗幟下
陳明從(cong) “江蘇幹部”變成“青海幹部”之前,還曾經是“西藏幹部”。2004年至2007年的援藏經曆,是他工作生涯中的一筆“寶貴財富”。
2004年,32歲的陳明意氣風發,從(cong) 江南水鄉(xiang) 來到了雪域高原,成為(wei) 江蘇省第四批援藏幹部的一員。他說:“組織號召、盡我所能,青年幹部理應自覺聽從(cong) 黨(dang) 的召喚,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為(wei) 了克服地域和文化差異,他吃糌粑、牛肉,喝酥油茶,睡藏床,力求迅速融入西藏當地生活。不論刮風下雨,還是烈日當空,他不怕道路崎嶇艱險,不畏隨時可能發生的滑坡塌方,通過坐摩托車、步行等方式,爬坡上坎、走村串戶,深入群眾(zhong) 走訪調研,摸清情況、宣傳(chuan) 政策。“那時,大家有一個(ge) 共識,為(wei) 西藏選派對口支援幹部是中央賦予江蘇省的重要政治任務,我們(men) 應該不折不扣地完成好。”陳明說。
援藏三年,父親(qin) 離世,孩子生病……妻子為(wei) 了讓他安心在西藏工作,總是在事後才告訴他這些消息,而那些錯過卻成了他一生無法彌補的遺憾。談及此處,鐵血男兒(er) 眼中也閃爍晶瑩淚花。
2019年,陳明再次響應組織號召,加入了江蘇省對口支援青海省的隊伍。他說:“不論是2004年援藏,還是2019年援青,選擇對口支援就意味著選擇了奉獻和責任,沒有那麽(me) 一股子精氣神,不行。選擇援青,既是一種責任擔當,更是一種人生態度。”
力量,匯聚在團隊的精神裏
再上青藏高原,陳明已經是江蘇援青的總指揮了。他說,援藏時自己是幹部,援青時自己成了團隊“主帥”,感到擔子很重。
“我們(men) 江蘇援青有兩(liang) 支隊伍,工作任務和地點不同,但兩(liang) 支隊伍整合資源、發揮優(you) 勢,達到了‘一加一大於(yu) 二’的效果。”身兼兩(liang) 支隊伍“一把手”的陳明,上任伊始就積極謀劃,成立了中共江蘇省對口幫扶支援青海省前方委員會(hui) ,下設兩(liang) 個(ge) 黨(dang) 總支、16個(ge) 黨(dang) 支部。
一個(ge) 黨(dang) 組織,就是一個(ge) 戰鬥堡壘,援青指揮部還精心設計了江蘇援青LOGO,開設了“江蘇援青”微信公眾(zhong) 號,完善了各項管理製度,組織開展團建活動。江蘇援青幹部人才團隊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戰鬥力更強了,也讓遠在異鄉(xiang) 的援青幹部人才感受到了組織的溫暖。
海南州各縣海拔都比較高,陳明說需要給大家在西寧“安個(ge) 家”。在陳明奔走下,2020年12月,在西寧香格裏拉社區,前方指揮部和幫扶工作隊在新的地點同時掛牌了。
“指揮部為(wei) 大家安裝了彌散式供氧設備,周末和節假日‘回家’集中吸氧休整是個(ge) 非常享受的事。”陳明說,這個(ge) “家”既有利於(yu) 大家工作的交流,又方便集中管理,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大家的身心健康。
“這個(ge) ‘暖心工程’,讓我們(men) 切身感受到了兩(liang) 省對援青幹部們(men) 的關(guan) 心關(guan) 愛。”援青幹部王昕說。
“今天是老中醫的生日,大家夥(huo) 要關(guan) 心一下他,可以小撮一頓,但是不能飲酒……”在西寧開會(hui) 的陳明記著每一位援青幹部的生日,電話裏他不斷地叮囑著。
被陳明親(qin) 切地稱作“老中醫”的馮(feng) 廣清是中醫博士,也是江蘇省衛健委的援青幹部。平時總是嘮嘮叨叨地提醒大家注意身體(ti) 健康的“老中醫”馮(feng) 廣清被陳明的關(guan) 心感動著:“不光是我,隊伍裏每個(ge) 人都能感受到來自我們(men) 這支隊伍的暖意,事情雖小,卻處處體(ti) 現著關(guan) 懷。”
使命,踐行在奮鬥的征程上
“援青的使命,就是要實實在在為(wei) 當地留下點什麽(me) 。”這是陳明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在指揮部第一次會(hui) 議上,陳明就對援青幹部人才提出了爭(zheng) 做“學習(xi) 的模範、民族團結的模範、聯係群眾(zhong) 的模範、艱苦奮鬥的模範、遵守紀律的模範”的要求,他也用實際行動給大家做了表率。
3年來,他走遍了每一個(ge) 援青項目所在的村寨,每一個(ge) 援建項目碰到的難事急事他都不厭其煩地幫助解決(jue) 。他和當地的基層幹部群眾(zhong) 打成一片,當地的中心工作、重點工作他都積極參與(yu) 、熱情投入。在陳明的倡導和帶動下,“低調、務實、不張揚”成了江蘇援青幹部人才的群體(ti) 性特質,大家辦成了一批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事好事,贏得了當地幹部群眾(zhong) 的信任。
援青的這三年,恰逢“十三五”收官、“十四五”開局之際,也是海南州各縣“脫貧摘帽”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全麵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重要轉折期。在陳明的協調推動下,三年來,江蘇省向海南州累計引進各類專(zhuan) 業(ye) 人才371人,涵蓋教育醫療、道路交通、文化旅遊、職教管理、城鄉(xiang) 規劃、生態環境等十多個(ge) 專(zhuan) 業(ye) 門類,為(wei) 海南州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江蘇智慧”。
推動“青電送蘇”、協調“蘇企入青”、促進“青貨出青”,這些有利於(yu) 蘇青兩(liang) 省產(chan) 業(ye) 合作、有利於(yu) 海南州長遠發展的大事,陳明始終親(qin) 自抓在手上。推動工作項目化、項目品牌化,是陳明開展援青工作的重要方法。他要求各個(ge) 機關(guan) 和縣工作組,要結合海南州及各縣的實際,突出重點抓好幾件事,力爭(zheng) “幹一件、成一件”,“幹好一件”就要樹立“一個(ge) 品牌”。在陳明的協調指導下,教育醫療“組團式”援青、本土人才培養(yang) “331”傳(chuan) 幫帶工作法、“心佑工程”“滅包行動”、高中課程校本導學案,以及常州工作組的訂單農(nong) 業(ye) 、南通工作組的文旅合作、揚州工作組的援青“微實事”、鹽城工作組的“同鹽共建林”、徐州工作組的“組團式”支教等一個(ge) 個(ge) 江蘇援青的品牌項目做起來了,江蘇援青的整體(ti) 品牌也就樹立起來了。
三年,1095天、26280小時。在人的一生中,這點時間並不長,但是對於(yu) 每一名援青幹部人才來說,這不長的日子卻是一天一天、一小時一小時地積累下來的。他們(men) 用這漫長的1000多個(ge) 甚至更多的日日夜夜,去慢慢消解高原反應帶來的各種不適;同時,也在這短暫的1000多個(ge) 日夜裏,深情地擁抱著這片廣袤而多情的土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江蘇對口支援青海海南12年 累計實施351個援建項目
江蘇自2010年開始與海南州建立對口支援關係。12年來,圍繞海南州民生改善、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社會事業、文化交流、人才培養等重點領域開展對口支援,累計投入財政性資金達30億元,實施對口支援項目351個。[詳細] -
江蘇援青十二載:一個“老西藏人”的新青海情
無論是高原的陽光炙烤,還是風雪交加,定好的“下鄉”,陳明總是最積極的。相比坐在辦公室,他說,更喜歡下基層,在基層能聽到牧民的心聲,看到牧民的笑容。[詳細] -
【人民幸福生活】江蘇援青幹部:一匹“老馬”的高原跋涉
身為江蘇省徐州市中心醫院黨委委員、副院長,披掛江蘇援青醫療隊領隊的戰甲,袁慶密的青海之行竟是以一番戲劇性的方式開場的。[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