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京玉共建千畝苗林 為三江源披綠衣

發布時間:2022-08-01 10:21: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京玉共建千畝(mu) 苗林為(wei) 三江源披綠衣
圖為(wei) 種植的苗木。桑筱鵬 攝

  晴空萬(wan) 裏,微風佛麵,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高原千畝(mu) 林木良種繁育實驗基地,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翠綠,十餘(yu) 個(ge) 苗木品種蒼翠挺拔。

  而這裏曾是一片砂石地。

  砂石地上複綠

  基地所在的玉樹州德卓灘,原是玉樹地震災後重建規劃的產(chan) 業(ye) 園區。為(wei) 加快推進林木良種繁育產(chan) 業(ye) 化進程,玉樹州委、州政府將原災後重建規劃的德卓灘產(chan) 業(ye) 園區調整為(wei) 千畝(mu) 林木良種繁育實驗基地建設用地,於(yu) 2015年3月27日動工,建設總麵積1200畝(mu) 。

  地處青藏高原腹地、三江源頭的玉樹州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不同於(yu) 其他地方,這裏地形以山地高原為(wei) 主,海拔高,溫差大,含氧量低,氣候嚴(yan) 酷,且存在育苗土壤貧瘠、土層薄的現象,急需通過客土回填和置換的措施增加育苗土壤。

  建林木繁育實驗基地是為(wei) 把外麵的樹引進來,在基地培育成功後,再移植到其他地方,在高原造林的難度和成本可想而知,但如何讓種下的苗木存活?首先要改善土壤。


圖為(wei) 玉樹州藏柳培育及生態教育基地。桑筱鵬 攝

  “比如在這片林地,每一顆樹的樹根都要人工培一圈土,土要跟營養(yang) 土混拌,這樣能保護它的根係,提高存活率。”玉樹州林業(ye) 和草原綜合服務中心主任紮巴江才說,到目前,這片林木基地換土達92850立方米。

  經過換土、施肥、假植等工程後,曾是荒蕪的德卓灘變得綠意濃濃。目前,實驗基地已河北楊、青楊雄株、小青楊、青海雲(yun) 杉等各類苗木71萬(wan) 株,培育藏柳、密植丁香、榆葉梅、珍珠梅等密植花灌木36007墩。

  “基地的建成,帶來了較好的社會(hui) 、經濟和生態效益。”紮巴江才說,對促進玉樹林業(ye) 產(chan) 業(ye) 調整形成規模發展,今後城鎮造林綠化建設提供優(you) 質適宜樹種苗木需求,降低苗木成本,提高苗木成活率,為(wei) 建設綠色玉樹家園、改善城市環境,提升居民生活質量,支撐林業(ye) 建設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yi) 。

  本土苗木培育造福一方人

  受地理條件及氣候影響,玉樹園林、林業(ye) 用苗主要以外地調用,運輸距離遠、苗木成本高且不易存活,每年造林綠化季節需要大量苗木,但本土育苗不足,不能很好的滿足生態建設需要。

  但如何破除人才、資金和技術壁壘,是本土苗木培育路上須掃除的障礙。

  “北京援青團隊的到來,為(wei) 我們(men) 解決(jue) 了一部分資金和技術問題,每年都會(hui) 有北京的林業(ye) 專(zhuan) 家專(zhuan) 程到玉樹開展現場技術指導。”玉樹州林業(ye) 和草原綜合服務中心種植工程師朱曉龍說。


圖為(wei) 砂石地上植綠。胡貴龍 攝

  “北京援建項目資金每年有500萬(wan) ,我們(men) 會(hui) 集中投入,科學育苗,利用苗圃豐(feng) 富的育苗經驗培育優(you) 質本土苗木,達到規模經營,專(zhuan) 業(ye) 化生產(chan) 的目的,示範帶動周邊地區的育苗產(chan) 業(ye) 。”紮巴江才介紹,如今,在每年的城市綠化等優(you) 先使用栽種本土苗,大大節約了成本。

  經過這幾年的京玉兩(liang) 地專(zhuan) 家團隊的科學培育,本土藏柳成活率高、耐寒性強、無柳絮等優(you) 勢逐漸凸顯。隨著千畝(mu) 林木良種繁育實驗基地的建成,藏柳試種也獲得成功。

  2020年在德卓灘新寨苗圃建設藏柳育苗基地,育苗藏柳100餘(yu) 萬(wan) 株。

  “我們(men) 的目標就是不斷的研究適應高海拔的植被,如今囊謙縣、稱多縣、雜多縣等地都栽種了培育的本土苗木。”北京援青指揮部項目部劉春生表示。


圖為(wei) 航拍苗林。胡貴龍 攝

  基地的建設不僅(jin) 帶動當地產(chan) 業(ye) 結構的調整,而且為(wei) 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起到積極作用。“每年在種植、養(yang) 護時都會(hui) 雇傭(yong) 當地的農(nong) 牧民,一天工資最高有140元。在今年插苗時,就有187人來基地務工。”朱曉龍說。

  “這幾年確實變化大,樹多了氧氣也多了,尤其我們(men) 的睡眠質量比以前好太多。都說這裏養(yang) 活一棵樹比養(yang) 活一個(ge) 孩子難,但我們(men) 種出來了。去年,北京援建項目資金下來,又種植了圓柏、丁香等,為(wei) 高原的四季增添多彩的顏色。”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