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非凡十年|青海:堅決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兩(liang) 次到青海考察,兩(liang) 次參加全國人代會(hui) 青海代表團審議,作出係列重要指示,強調青海“要搞好中國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統籌推進生態工程、節能減排、環境整治、美麗(li) 城鄉(xiang) 建設,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使青海成為(wei) 美麗(li) 中國的亮麗(li) 名片”。
沿著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引的方向,青海以“生態保護優(you) 先”理念協調推進高質量發展,推動改善民生,努力實現發展高質量和生態高品質有機統一,確保“一江清水向東(dong) 流”。
擔負起保護“中華水塔”重大責任
2016年8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青海考察時強調,“青海生態地位重要而特殊,必須擔負起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責任。要堅持保護優(you) 先,堅持自然恢複和人工恢複相結合,從(cong) 實際出發,全麵落實主體(ti) 功能區規劃要求”。
這是位於(yu)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境內(nei) 的昂賽大峽穀一角(2022年6月29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宏祥 攝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青海堅決(jue) 扛起維護生態安全、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責任,將生態保護轉化為(wei) 最生動的實踐,先後製定主體(ti) 功能區規劃、保護“中華水塔”行動綱要等製度體(ti) 係和行動方案,以係統規劃引領青藏高原生態係統保護和修複。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紮陵湖鄉(xiang) 卓讓村牧民桑保,難以忘記居住地多年前生態狀況:“湖泊幹了、河溪斷流、風沙大得能把路堵上。”黃河源頭這些年發生的大變化讓他高興(xing) :“湖泊多了,草長得好了,野生動物多得不得了。”
這是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縣境內(nei) 的年保玉則(2019年5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宏祥 攝
以堅決(jue) 的行動落實嚴(yan) 格的生態保護。2020年8月以來,青海省整治祁連山南麓生態環境突出問題771個(ge) ;三江源地區的49處礦業(ye) 權和水電站全部注銷。海拔4200米的青海木裏礦區,昔日露天開采形成的礦坑經過整治,種草複綠區域已經返青。
從(cong) 2016年3月啟動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到2021年10月正式設立三江源國家公園,青海推行大部門製改革,探索生態管護員製度,有序擴大社會(hui) 參與(yu) ,探索走出了新路。
55歲的阿紮是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昂賽鄉(xiang) 年都村牧民。在他看來,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最大的特點,是保留了原住民、保留了畜牧業(ye) ,讓牧民群眾(zhong) 參與(yu) 到生態保護中並獲得收益。
這是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境內(nei) 的星星海一角(2022年6月23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宏祥 攝
這10年,青海交出了亮眼的生態答卷:累計落實生態投資193.5億(yi) 元;青海湖流域綜合治理等重要生態係統保護和修複實現全覆蓋;濕地麵積814.36萬(wan) 公頃,穩居全國首位;青海湖連續10多年水位上升,水體(ti) 麵積達到4625.6平方公裏;森林覆蓋率從(cong) 5.2%提高到7.5%;三江源地區的草地覆蓋率、產(chan) 草量分別提高10%和30%以上。
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
2016年8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柴達木盆地察爾汗鹽湖考察時指出,務必處理好資源開發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guan) 係。發展循環經濟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必由之路,要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積極推動區內(nei) 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流程、技術、工藝創新,努力做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讓鹽湖這一寶貴資源永續造福人民。
在位於(yu)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境內(nei) 的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壓青南換流站,一名運維人員在站內(nei) 巡檢(2021年3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宏祥 攝
遵循總書(shu) 記重要指示指引,青海鹽湖循環經濟發展步入了快車道:“5G+采鹽船自動控製”係統的運用,既提高了資源采收效率,又實現精確遠程操控和無人值守;鹽湖鉀鹽可采量10年間成倍增加,年產(chan) 鉀肥超過700萬(wan) 噸,占全國總產(chan) 量80%以上;借助鹽湖循環經濟延伸產(chan) 業(ye) 鏈,形成了從(cong) 鹽湖提鋰、正負極材料到電解液、鋰電池製造的鋰電完整產(chan) 業(ye) 鏈,西寧市鋰電池產(chan) 量占全國總量三分之一。
“科技創新取得突破,促進資源開發向綜合利用、循環發展轉變,察爾汗鹽湖已經形成鉀鹽、鈉鹽、鎂鹽、鋰鹽、氯堿5個(ge) 產(chan) 業(ye) 集群。”青海鹽湖工業(ye) 股份有限公司有關(guan) 負責人說。
這是位於(yu)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光伏產(chan) 業(ye) 園內(nei) 一處塔式光熱發電項目(2021年3月3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宏祥 攝
今年6月25日至7月29日,青海連續5周在全省範圍內(nei) 實現清潔能源供電,至此,已連續6年在全省範圍實施全清潔能源供電,時長從(cong) 最初7天拓展到今年的35天。
青海憑借水電、光伏、風電發展優(you) 勢,開啟了一條低碳循環的產(chan) 業(ye) 生態化之路。2016年至今,國家電投黃河上遊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新增新能源裝機1040.66萬(wan) 千瓦,其中,光伏裝機增長了2倍多。目前,這個(ge) 公司2751.21萬(wan) 千瓦的發電總裝機中,清潔能源占比超九成。
以生態優(you) 勢推動生態旅遊發展,青海打造國際生態旅遊目的地。瀾滄江流經雜多縣昂賽鄉(xiang) ,孕育出一方野生動物的天堂,雪豹、金錢豹、猞猁、白唇鹿、岩羊等“高原精靈”愜意棲息,僅(jin) 監測到雪豹個(ge) 體(ti) 已達84隻。2019年,三江源國家公園自然體(ti) 驗特許經營試點在當地啟動。從(cong) 事旅遊接待服務的牧民雲(yun) 塔說:“三江源的旅遊體(ti) 驗是獨一無二的。”
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沙柳河鎮新海村,牧民彭毛卓瑪在給自家羊群喂飼料(2017年11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宏祥 攝
以生態塑造旅遊品質,以旅遊彰顯生態價(jia) 值。2012年至2021年,青海全年接待遊客從(cong) 1500餘(yu) 萬(wan) 人次增長到近4000萬(wan) 人次;旅遊總收入從(cong) 123億(yi) 餘(yu) 元增長到349.9億(yi) 元。
結合生態優(you) 勢和資源,青海立足特色種植、養(yang) 殖業(ye) 建設綠色有機農(nong) 畜產(chan) 品輸出地。截至目前,全省認證綠色有機食品和地理標識產(chan) 品925個(ge) 、綠色有機草場超9000萬(wan) 畝(mu) ,實現質量安全可追溯的犛牛藏羊超過400萬(wan) 頭(隻);培育農(nong) 牧業(ye) 龍頭企業(ye) 540家,各類合作社、家庭農(nong) 牧場和種養(yang) 大戶逾3萬(wan) 家。
讓民族地區群眾(zhong) 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2021年6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青海考察時強調,要堅守人民情懷,緊緊依靠人民,不斷造福人民,紮實推動共同富裕。
位於(yu) 海東(dong) 市樂(le) 都區的七裏店安置小區是青海省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集中了12個(ge) 鄉(xiang) 鎮104個(ge) 村的7000餘(yu) 名村民。今年上半年,麵對疫情影響,當地政府部門采取加大技能培訓、崗位精準對接等措施,幫助這個(ge) 安置區轉移勞動力1.7萬(wan) 人次。
在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幸福家園,智後茂村牧民旦卻卓瑪的兒(er) 子羅藏智華在家中玩耍(2018年6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宏祥 攝
青海持續加大民生領域投入,補短板、強弱項、提質量,基本公共服務體(ti) 係不斷完善,涉民生各項事業(ye) 發展水平顯著提升。
10年來,青海不斷探索和拓展生態保護與(yu) 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的利益聯結機製,生態惠民托起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增收基本盤:多輪草原補助獎勵政策年均補助資金近20億(yi) 元,惠及80多萬(wan) 名農(nong) 牧民;各類生態保護公益崗位超過14萬(wan) 個(ge) ,每年為(wei) 農(nong) 牧民增收約10億(yi) 元。
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園區曲麻萊管理處生態管護員文校,每個(ge) 月要進山巡護一周左右。他說,端上生態碗、吃上生態飯,一年有2萬(wan) 多元收入。
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提沙索忠老人在幸福敬老院內(nei) (2021年3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宏祥 攝
為(wei) 了不斷滿足各族群眾(zhong) 對美好生活的向往,10年來,青海在產(chan) 業(ye) 、就業(ye) 、易地扶貧搬遷等方麵出台了一係列改革舉(ju) 措,民生保障水平邁向新高度:累計投入66億(yi) 元,全麵完成4.8萬(wan) 戶易地扶貧搬遷任務;累計完成民生投資近170億(yi) 元,實施社會(hui) 事業(ye) 項目4591個(ge) ;農(nong) 村環境衛生服務能力持續增強,垃圾治理率達到91.7%,改造農(nong) 村戶廁23.46萬(wan) 座。
“原來是舊土磚房,現在新房寬敞,水電暖俱全,交通方便。”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沙柳河鎮果洛藏貢麻村村民官卻乎加不勝感慨。
2021年,青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745元,相比2012年翻了一番;農(nong) 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cong) 2012年的5594元增長至2021年的13604元。
牢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殷殷囑托,青海各族兒(er) 女攻堅克難、開拓創新,在推進青藏高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不斷取得新成就,奮力譜寫(xie) 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青海篇章。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青海:綠色金融助推清潔能源產業發展
湛藍如碧的光伏板、飛轉的風力發電機葉片……經過多年發展,青海已成為我國清潔能源產業大省。[詳細] -
勇擔使命甘奉獻 續寫輝煌譜新篇
批援青幹部人才如“七”而歸踏上歸途,卻在雪域高原上留下了初心踐使命、實幹勇擔當的援青讚歌。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再次為青海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也為第四批援青幹部人才下一階段的工作指明了路徑。[詳細] -
“中華水塔”三江源年均自產水資源量超過680億立方米
受氣候暖濕化、降水量增多等因素影響,素有“中華水塔”之稱的三江源地區,過去五年的年平均自產水資源總量達到685.42億立方米,相當於4800多個杭州西湖蓄水量,比1956年至2000年的年平均自產水資源量增加38%。[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