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擔使命甘奉獻 續寫輝煌譜新篇
日月交替,寒來暑往;
又到一年盛夏時,遙望不舍送君歸。
第四批援青幹部人才如“七”而歸踏上歸途,卻在雪域高原上留下了初心踐使命、實幹勇擔當的援青讚歌。
三年前,同樣是盛夏的七月,來自34個(ge) 中央和國家機關(guan) 、6個(ge) 東(dong) 部省市和17家央企的301名援青幹部人才,響應黨(dang) 中央號召,從(cong) 祖國四麵八方奔赴大美青海,接續推進對口援青重大戰略。
彼時正值援青十周年即將來臨(lin) 之際,他們(men) 的到來,延續著“缺氧不缺精神”的擔當奉獻,接續青海高質量發展的奮鬥足跡,書(shu) 寫(xie) 著青海邁步新征程的嶄新篇章。
三年,1095個(ge) 日夜,他們(men) 的足跡遍布雪域高原,把援青“山海情”寫(xie) 滿江源大地。
三年來,全體(ti) 援青幹部人才始終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考察青海重要講話精神和對青海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緊緊圍繞打造“高地”建設“四地”需要,艱苦奮鬥、拚搏進取、團結奉獻,為(wei) 青海改革發展穩定和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立足實際
不斷凝聚發展新動能
2019年,脫貧攻堅關(guan) 鍵之年。
這一年7月,第四批援青幹部人才響應黨(dang) 中央的號召,踏上地理高地青藏高原,接過曆史的“接力棒”,肩負起“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光榮使命,為(wei) 實現“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一個(ge) 也不能少”的錚錚誓言開啟了自己的援青之旅。
這些來自東(dong) 部省市的援青幹部人才顧不得“高寒缺氧”“徹夜難眠”,白天走村入戶跑項目,晚上伏案學習(xi) 理思路。三年來,援青幹部人才協調實施生態扶貧、易地扶貧搬遷、特色產(chan) 業(ye) 發展、旅遊扶貧等重點領域項目694個(ge) 。通過開展“攜手奔小康”“萬(wan) 企幫萬(wan) 村”等活動,協調援派省市所轄市(區)、企事業(ye) 單位、社會(hui) 力量與(yu) 青海省貧困縣及所轄鎮、村全部建立結對幫扶關(guan) 係,並以在支援地設立專(zhuan) 館專(zhuan) 櫃、產(chan) 品展銷中心等方式開展線上線下消費扶貧活動,助力青海實現絕對貧困全麵“清零”目標,與(yu) 全國同步實現全麵小康。
2021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再次為(wei) 青海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也為(wei) 第四批援青幹部人才下一階段的工作指明了路徑。
聚焦打造“高地”建設“四地”,爭(zheng) 取人社部、文旅部支持,出台青海省國際生態旅遊目的地行動方案;推動住建部將西寧市、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列為(wei) “全國清潔采暖示範城市”;農(nong) 業(ye) 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幫助全省4家企業(ye) 12個(ge) 產(chan) 品獲得綠色食品認證,98家組織取得牛羊肉、枸杞等有機認證證書(shu) ;山東(dong) 團隊發起援青文旅聯盟,推出精品旅遊線路;中化集團助推海西州2家鹽湖化工企業(ye) 升級解困。
北京市幫助玉樹藏族自治州建設高原生態畜牧業(ye) 示範基地,創建玉樹犛牛區域公共品牌;上海市推動果洛藏族自治州建立起“公司+牧戶+基地”的產(chan) 業(ye) 鏈模式,扶持79家農(nong) 牧業(ye) 產(chan) 業(ye) 合作社,推動建成17個(ge) 犛牛藏羊養(yang) 殖基地;江蘇省與(yu) 貴德縣達成旅遊全麵合作協議;浙江省通過電商平台推動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近300種特色產(chan) 品走向全國……立足受援地資源稟賦和產(chan) 業(ye) 基礎,探索實施了一大批生態畜牧業(ye) 、文化旅遊業(ye) 、特色種植業(ye) 、商貿服務業(ye) 等產(chan) 業(ye) 支援項目,累計簽訂產(chan) 業(ye) 發展、能源開發、城市建設、生態環保等領域合作協議181個(ge) ,同時圍繞清潔能源、文化旅遊、綠色生態、有機畜牧等重點行業(ye) ,做好青海政策資源優(you) 勢與(yu) 其他省市產(chan) 業(ye) 市場優(you) 勢結合文章,助推受援地改善產(chan) 業(ye) 結構、優(you) 化產(chan) 業(ye) 布局,持續為(wei) 青海經濟社會(hui) 實現高質量發展蓄勢聚能。
累計實施各類援青項目1274項,落實援青資金約78.89億(yi) 元,東(dong) 西協作資金12.6億(yi) 元。各支援團隊通過“青洽會(hui) ”,協調簽約相關(guan) 項目109個(ge) 、簽約金額510億(yi) 元,引進企業(ye) 119家、總投資880億(yi) 元,援青資金成為(wei) 支撐青海發展的重要力量。
民生為(wei) 本
持續提升群眾(zhong) 幸福感
在援青這條路上,第四批援青幹部人才時刻牢記全心全意為(wei) 人民服務的宗旨,發揮先鋒模範作用,用實踐書(shu) 寫(xie) 大愛,以行動踐行初心。
作為(wei) 一名曾經的重度骨性關(guan) 節病患者,才讓吉在北京援青醫療隊員、副主任醫師郝燁診療下,通過北京、玉樹兩(liang) 地專(zhuan) 家的共同努力,在家門口的玉樹州人民醫院完成了膝關(guan) 節置換術,如今的她不僅(jin) 能下地走路,甚至可以做一些簡單家務。當再次見到郝燁時,才讓吉將潔白的哈達敬獻給心中的好“曼巴”。
為(wei) 了讓各族群眾(zhong) 能“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各援青省市在青海省中醫院和六州人民醫院開展組團幫扶,累計開展新技術新項目622個(ge) ,填補各州空白256項,受援醫院全部完成遠程醫療會(hui) 診係統建設,組建專(zhuan) 科聯盟28個(ge) ,援派省市專(zhuan) 家集中開展先心病、青光眼、包蟲病等專(zhuan) 項義(yi) 診篩查179次,常態化開展巡診487次,惠及13.5萬(wan) 名群眾(zhong) 。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三年來,用於(yu) 學校建設、設施改善、遠程教育等方麵的資金超過10.6億(yi) 元,異地辦班招生人數15993人。天津團隊在黃南藏族自治州同時開辦3個(ge) “天津班”,中高考科目全部由28名援青教師授課;上海團隊打造西寧果洛中學教育發展基地,構建“上海—西寧—果洛”三級漸進式教師培訓體(ti) 係;江蘇團隊鞏固異地辦班品牌,近幾年江寧高中海南班高考本科上線率均在97%以上;山東(dong) 團隊創新開展“醫教協同”,打通醫教人才互通共享渠道;浙江全力打造“杭州班”“浙江班”,教育援青正在為(wei) 青海未來發展埋下希望的種子。
始終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加大基本公共服務補短板投入,累計新建和改建教育、衛生、文化、體(ti) 育等基礎設施37.25萬(wan) 平方米,修建農(nong) 村道路635公裏,幫助2.44萬(wan) 戶群眾(zhong) 改善住房條件,解決(jue) 12.52萬(wan) 人飲水安全和1.3萬(wan) 戶、5.1萬(wan) 人用電問題,累計為(wei) 受援地提供就業(ye) 崗位超過7.13萬(wan) 個(ge) 。
援青為(wei) 橋
深化交流交往交融
浙江省第四批援青人才、海西州人民醫院院長陳水芳工作以來一貫是單位的“老先進”,2019年獲“浙大好醫生”稱號並獲15萬(wan) 元獎金,他自願把它全部捐獻給海西,資助了數十位貧困農(nong) 牧民並捐獻20輛共享輪椅。他帶領團隊積極開展公益活動,幾乎每周都安排基層義(yi) 診及走村入戶幫扶,把援青溫暖送到海西各民族同胞的心坎裏。
三年來,第四批援青幹部人才深入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堅持所有發展都要賦予民族團結進步的意義(yi) ,都要賦予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義(yi) ,都要有利於(yu) 提升各族群眾(zhong) 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指示精神,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為(wei) 主線,以援青工作為(wei) 橋梁,縱深推進授受雙方間的交流交往交融。
以文為(wei) 媒,以旅為(wei) 橋,積極開展“結對子、走親(qin) 戚、交朋友、手拉手”等文藝展演、文化交流、經貿合作等活動。紀錄片《青海·我們(men) 的國家公園》向外界展現了一個(ge) 生態為(wei) 本的青海;民族音樂(le) 劇《從(cong) 黃河到長江》和《遇上你是我的緣》巡演廣受好評;天津開展“石榴籽”計劃,定期組織黃南州各類人才、青少年等到天津參觀學習(xi) ;浙江打造“兩(liang) 山”理論轉化陳列館、海西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展覽館;北京建立兩(liang) 地師生常態化交流機製,“感恩祖國·圓夢北京”“京玉少年手拉手”等品牌深入人心。
簽訂省際戰略合作協議、對口幫扶合作協議,涵蓋經濟社會(hui) 發展各個(ge) 領域,進一步完善了援青工作機製。各受援市州(單位)及時調整完善工作領導機構和議事規程,援青工作的製度化、規範化水平逐步提高。中組部、人社部逐步加大援青幹部人才選派力度的同時,進一步擴大“組團式”援青規模。不斷建立健全以州、縣、鄉(xiang) 結對幫扶為(wei) 主線,以部門、產(chan) 業(ye) 園區、醫院、學校、企業(ye) 等多領域幫扶為(wei) 補充的結對幫扶體(ti) 係,促進援受雙方各層麵往來交流。積極實施“千人培訓工程”“四個(ge) 一百”計劃,開設“援青幹部大講堂”,受援地幹部到東(dong) 部省市掛職鍛煉,提升綜合素質。製定落實《青海省“人才+項目”支持服務辦法》,明確柔性人才在青各項待遇保障,支持各市州(單位)借助援青平台,從(cong) 援青省市柔性引進各方麵專(zhuan) 業(ye) 技術人才。推廣“師帶徒”等工作製度,建立幫帶關(guan) 係700餘(yu) 對,帶動2500餘(yu) 人充實到教育、醫療和特色產(chan) 業(ye) 等領域中,為(wei) 當地培養(yang) 了一支“帶不走”的幹部人才隊伍。
嚴(yan) 管厚愛
營造幹事創業(ye) 好氛圍
前不久,教育部援青幹部馬嘉賓突發急性膽囊炎,通過綠色通道,成功進行了膽囊摘除手術,目前已經康複出院,他說:“雖然身在高原,但組織的關(guan) 愛讓我感受到家的溫暖!”
對口援青是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也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舉(ju) 措,更是對青海的特殊關(guan) 懷。為(wei) 給廣大援青幹部人才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圓滿完成使命任務創造良好條件,青海省始終堅持政治上關(guan) 心關(guan) 愛,事業(ye) 上放手使用,生活上悉心保障,紀律上嚴(yan) 格要求,始終把加強團隊建設作為(wei) 做好援青工作的重要保障。
省主要領導經常到援青幹部人才駐地開展慰問,督促各受援地做好援青幹部人才的身心健康保障,落實各項津補貼政策和休假、探親(qin) 假規定,豐(feng) 富業(ye) 餘(yu) 文化生活。多次帶隊赴援青六省市和有關(guan) 中央單位回訪,聽取意見建議,對接推進工作。
為(wei) 了保證作用發揮務實有力,援青幹部人才全部安排在青海所需、幹部所能的崗位上,任實職、給實權、壓實責,參與(yu) 重大決(jue) 策,實現從(cong) “參與(yu) 式”到“植入式”幫扶轉變;修改完善21項、新製定6項管理服務製度,製作《援青幹部人才管理服務手冊(ce) 》,研究製定集中考核工作辦法,並結合各類考核情況,多次赴援派省市(單位),對表現優(you) 秀、群眾(zhong) 公認且符合任職資格條件的同誌,提出使用建議,助推成長進步。第四批援青黨(dang) 政幹部已有186人提拔使用、進一步使用或晉升職級,占符合條件人數的91%。
援青,是跋山涉水,是克服困苦,是在荒漠中尋路,是篳路藍縷的創業(ye) ,是溯源尋根的大愛。展望未來,奮力譜寫(xie) 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青海篇章的宏偉(wei) 藍圖已然繪就,新一批援青幹部人才必將不改初心、再赴征程,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導,在中央主管部門的精心指導和青海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不負韶華、再立新功,為(wei) 青海經濟社會(hui) 繁榮昌盛、山水人文交相輝映、高原兒(er) 女幸福安康、與(yu) 全國同步基本實現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援青,幹些什麽 留下什麽
“一個從上海來的人,為了我們日子過得更好,想法子給我們搞項目,我們不能辜負他的這份心意。”昂秀所說的心意要從2019年陸輝擔任班瑪縣副縣長,謀求援青從“輸血”式支援向“造血”式支援轉變說起。[詳細] -
援青幹部陳實:在青海南部純牧業縣啃最難啃的“硬骨頭”
三年的高原曆練,讓每個援青人都經曆了從身體到精神、從業務能力到個人素質的提升。[詳細] -
上海市援青幹部聯絡組組長馮誌勇:“口碑是最好的牌子”
即便兩鬢斑白,但馮誌勇還是再次踏上了一段新趕考路——從幾乎0海拔的上海出發,掛帥對口支援平均海拔4200米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