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小金縣:做強犛牛綠色產業鏈
山高雲(yun) 低,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縣美興(xing) 鎮下馬廠村麻足寨的山頂,村民唐裕龍正給養(yang) 殖場的犛牛喂飼草、鏟牛糞。
阿壩州遠龍養(yang) 殖有限公司的這個(ge) 養(yang) 殖場養(yang) 了400多頭犛牛,產(chan) 生的牛糞被收集起來,再運到旁邊的一個(ge) 大棚。
在大棚裏,牛糞底下生活著密密麻麻的蚯蚓。與(yu) 牛糞大棚撲鼻的異味相比,記者在蚯蚓大棚裏卻聞不到異味。
阿壩州遠龍養(yang) 殖有限公司在大棚裏用牛糞養(yang) 蚯蚓。新華社記者 李倩薇 攝
“牛糞可以養(yang) 蚯蚓,而蚯蚓消化牛糞後剩下的殘渣和排泄物又成為(wei) 有機肥,有機肥可以用來種蔬果。”阿壩州遠龍養(yang) 殖有限公司總經理馬光波說,該養(yang) 殖場每年約產(chan) 生1000噸牛糞,共養(yang) 殖6畝(mu) 蚯蚓,大部分牛糞被改造成有機肥。
馬光波介紹,牛糞、蚯蚓、有機肥之間形成的種養(yang) 循環立體(ti) 農(nong) 業(ye) 模式,不僅(jin) 大大減少了高原環境汙染,還能變廢為(wei) 寶、產(chan) 生效益。
此前,這塊屬於(yu) 下馬廠村集體(ti) 的場地閑置了6年。現在,村集體(ti) 每年有7萬(wan) 元租金收入,養(yang) 殖場還吸納20多名村民務工。同時,公司將牛糞養(yang) 蚯蚓的技術傳(chuan) 授給當地村民,與(yu) 村民簽訂有機肥、蚯蚓收購合同,村民每畝(mu) 年均有2萬(wan) 餘(yu) 元的收入。
“現在每個(ge) 月有5000多元的務工收入。”唐裕龍告訴記者,自己還在學習(xi) 養(yang) 殖技術,下一步準備在家裏用牛糞養(yang) 蚯蚓,增加收入。
阿壩州遠龍養(yang) 殖有限公司的養(yang) 牛場。(受訪對象供圖)
按照四川省內(nei) 對口幫扶政策,成都市新津區對口幫扶小金縣。阿壩州遠龍養(yang) 殖有限公司就是由新津區引進1800萬(wan) 元社會(hui) 資本與(yu) 小金縣國有資產(chan) 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合資成立的。“下一步,這種種養(yang) 循環模式將在小金縣進一步推廣,盤活更多閑置農(nong) 場,帶動更多村民增收。”新津區對口支援工作隊領隊周振林說。
在海拔3100米的美興(xing) 鎮大壩村飼草種植基地,種植著150畝(mu) 飼草。在小金縣,像這樣的基地還有不少,全縣飼草種植麵積達4000多畝(mu) ,年均產(chan) 出約2400噸幹草。
小金縣畜牧中心主任潘朝勇說,小金縣地處川西北高原,山多地少,犛牛養(yang) 殖產(chan) 業(ye) 是高半山上農(nong) 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但冬春季草場資源缺乏。為(wei) 解決(jue) 這一難題,小金縣和新津區對口支援工作隊在全縣盤活高半山撂荒土地資源,今年增加飼草種植麵積近3000畝(mu) ,同時,加大飼草加工點建設和移動式小型加工機械配備。
飼草是前端,養(yang) 殖和銷售是中後端。今年5月,在相關(guan) 部門的推動下,小金縣70多個(ge) 養(yang) 牛大戶聯合成立“犛牛健康養(yang) 殖協會(hui) ”,成立疫病防治、養(yang) 殖、選牛3個(ge) 技術組,帶動全縣犛牛產(chan) 業(ye) 發展。
目前,小金縣犛牛存欄量10萬(wan) 餘(yu) 頭,已建成犛牛標準化養(yang) 殖場及合作社76個(ge) ,犛牛適度規模養(yang) 殖覆蓋農(nong) 戶460餘(yu) 戶,每年戶均增收1.2萬(wan) 元。“小金縣犛牛產(chan) 業(ye) 已初步形成飼草、養(yang) 殖、深加工、銷售於(yu) 一體(ti) 的全產(chan) 業(ye) 鏈。”周振林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四川省小金縣“農業+”延伸鄉村振興“業態鏈”
近年來,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縣立足生態農業比較優勢,積極探索“農業+”融合新業態發展模式,拓展農業功能,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詳細] -
四川省小金縣蘋果花開育希望 助農增收有奔頭
4月是蘋果花開的時節,走進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縣沃日鎮木欄村,隻見田間地頭枝頭上的蘋果花競相綻放,一朵朵、一簇簇白裏透粉的蘋果花清新雅致。[詳細] -
從靠天吃飯到訂單種植 一顆生菜的多條增收路
小金縣在脫貧攻堅過程中,引進公司發展高山結球生菜訂單農業,不僅實現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還從務工、種植等渠道促進當地群眾穩定增收。[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