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河湖魚鳥”和諧共生 繪就青海湖綠色生態畫卷
青海湖畔普氏原羚。楊濤 攝
青海湖鳥島每天都有新生命破殼而出;水天一線間,普氏原羚如精靈般在青海湖邊綠油油的“地毯”上靈動跳躍;上萬(wan) 尾裸鯉在青海湖生命大通道完成洄遊產(chan) 卵……在青海湖276個(ge) 生態監測站點組成了“天空地”實時監測體(ti) 係,“草—河—湖—魚—鳥”共生生態鏈勾勒出的綠色生態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8月,青海湖迎來最美時刻,記者走進創建中的青海湖國家公園,探尋青海湖十年變遷的曆程。
加強保護 野生動物數量持續增加
青海湖有荒漠、草原、森林、高原河流及湖泊濕地,也是野生動物的樂(le) 園。
在青海湖周邊,有一種羚角十分對稱的羚羊,這是比藏羚羊還稀少的普氏原羚。普氏原羚是青海湖濱沙化草地的代表物種,是世界最為(wei) 瀕危的野生動物之一,也是青海湖的旗艦物種,僅(jin) 分布在青海湖環湖地區。
進入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境內(nei) ,“中國普氏原羚之鄉(xiang) ”的牌子非常醒目。
由於(yu) 人類活動影響及棲息地惡化,普氏原羚物種數量曾一度下降,分布區範圍銳減。2007年12月27日,剛察縣哈爾蓋地區建立了國家首個(ge) 普氏原羚專(zhuan) 屬保護區——“青海湖普氏原羚特護區”,2009年9月“剛察縣青海湖普氏原羚特護區保護站”正式掛牌成立,該區域總麵積為(wei) 161.8平方公裏,區域內(nei) 有穩定的7個(ge) 普氏原羚種群。
8月12日,剛察縣自然資源局和林業(ye) 草原局副局長晏銀麗(li) 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為(wei) 更好保護這一瀕危珍稀物種,當地成立了聯合巡查小組,每年每月定期開展巡護,今年以來已巡護16次,巡護裏程達3200公裏,對普氏原羚種群保護和恢複發揮了重要作用。保護區內(nei) 還設立野生動物監測站,其中設立8個(ge) 監測點,通過衛星傳(chuan) 輸等手段監控疫病,監測到飼料短缺時還可以進行人工投喂。
截至目前,環青海湖區域共15個(ge) 種群的普氏原羚數量從(cong) 最初的300隻恢複到現在的2800多隻。但另一個(ge) 問題隨之而來——常有普氏原羚被車撞死事件發生。
“我們(men) 發現這一情況後立即開展調查工作,對相關(guan) 職能部門發出檢察建議,協調當地多部門爭(zheng) 取項目資金、設立保護通道。”剛察縣檢察院第二檢察部負責人山成斌說。
2021年7月2日,我國首個(ge) 普氏原羚通道、青海省第一個(ge) 單一物種野生動物生命保護通道建成。迄今為(wei) 止,這條“生命綠色通道”未發生一起普氏原羚被撞傷(shang) 亡案件。
在當地,守護普氏原羚,不僅(jin) 是主管部門、相關(guan) 單位的責任使命,更是牧民百姓的行動自覺。晏銀麗(li) 介紹,哈爾蓋當地居民自發組成了一支野生動物巡查保護隊,牧民們(men) 為(wei) 野生動物保護竭盡全力。普氏原羚種群的成倍恢複,僅(jin) 是青海湖畔瀕危野生動物保護成效的直觀見證之一。
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旅遊管理處處長陳德輝表示,如今,青海湖珍稀瀕危物種保護率達90%以上。濕地指示性物種(水鳥)種類由2017年的92種增加到2021年的97種,棲息水鳥數量較2017年增加69.9%,達到57.1萬(wan) 隻,青海湖成為(wei) 中國候鳥繁殖數量最多、種群最為(wei) 集中的繁殖地。青海湖實施的封湖育魚,則使青海湖裸鯉資源量逐步恢複。統計顯示,2021年青海湖裸鯉資源蘊藏量較2017年增加33.6%,達10.85萬(wan) 噸,較保護初期增加42倍。
改善生態 蹚出綠進沙退新路子
8月12日,記者沿蜿蜒的公路一路向前,車輛行進至青海湖東(dong) 北岸,一派“綠進沙退”的景象浮現眼前。黑頸鶴、斑頭雁等高原水禽在濕地愜意棲息,藏羊、犛牛在草原悠閑覓食。
沙島,曾是青海湖畔的“王牌景區”,如今,這裏已從(cong) 景區變為(wei) 保護區。海晏縣自然資源局高級工程師馬文虎向記者介紹了這裏的防沙治沙曆程。
馬文虎說,自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由於(yu) 自然及人為(wei) 因素的影響,海晏縣克土沙區每年以十幾米的速度向東(dong) 北侵襲,周圍大片草地退化、土地沙化,原生植物逐年減少,河道出現了季節性斷流,導致青海湖湖區水位明顯下降,尤其是每年春冬季節,呼嘯的寒風夾雜著黃沙,給當地人民群眾(zhong) 的生產(chan) 生活造成了嚴(yan) 重影響。另外,鐵路和公路部門每年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清沙護路。沙漠化麵積的逐年擴大已經嚴(yan) 重威脅到青海湖周邊乃至全省的生態安全,防沙治沙刻不容緩。
為(wei) 有效控製沙漠化的擴大和蔓延,從(cong) 20世紀80年代開始,海晏縣采取“以封為(wei) 主,封造結合”的治沙方法,創新固沙方式,調整樹種結構,試驗成功了“沙棘營養(yang) 土坨造林、烏(wu) 柳截杆深栽造林、容器苗造林”等一係列適合高寒沙區的先進實用技術。在高寒旱沙區走出了一條固沙造林的新路子。
據不完全統計,沙區累計投資達2.1億(yi) 元,沙漠化麵積由20世紀80年代的148.6萬(wan) 畝(mu) ,減少到現在的99.3萬(wan) 畝(mu) 。2013年,克土沙區被列入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十三五”以來,克土沙區完成造林綠化、生態綜合治理、濕地保護等共638萬(wan) 畝(mu) 。
科技賦能 構建“天空地一體(ti) 化”監測網
科技,正為(wei) 青海湖“天空地一體(ti) 化”監測不斷賦能,生態保護和國家公園建設有了強大數據技術支撐。
“大數據平台現有視頻監控64個(ge) ,其中地上56個(ge) ,水下8個(ge) ,旨在為(wei) 研究鳥類的行為(wei) 、禽流感主動預警及生態環境變化的監測提供更為(wei) 精準的保障,青海湖已初步構建了‘天空地一體(ti) 化’生態監測網絡體(ti) 係。”8月12日,在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青海湖濕地監管大數據中心內(nei) ,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何玉邦向記者介紹了青海湖濕地監管大數據平台。
2007年至今,環青海湖生物多樣性綜合調查已持續16個(ge) 年頭,來自全國多地高校、科研院所的專(zhuan) 家在24個(ge) 主要鳥類棲息地、15個(ge) 普氏原羚活動區域、28個(ge) 植被調查樣點開展常態化巡護監測,形成了生物多樣性監測規範,摸清了青海湖地區普氏原羚、黑頸鶴及水鳥的種群數量、種群分布和種群結構,掌握了保護區內(nei) 主要植被類型分布、地麵生物量和多樣性分布。
2021年統計顯示,青海湖流域完成防沙治沙任務25.28萬(wan) 畝(mu) ,草原植被綜合覆蓋率達72.38%,水體(ti) 麵積達4625.6平方公裏,濕地保護率達69%,水質狀況為(wei) 優(you) 的比例達100%。
守護生命之源,青海湖築牢生態根基。立足流域,相關(guan) 部門正推進青海湖一體(ti) 保護和係統治理。陳德輝介紹,近年來,青海湖實施了生態保護修複工程,投資近兩(liang) 億(yi) 元實施了20多項重點生態項目,初步建立了覆蓋青海湖流域的276個(ge) 生態監測站點和監測體(ti) 係,生態保護科技支撐和科研監測能力全麵提升。
“今年4月25日,國家公園管理局正式回函青海省人民政府同意青海省開展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工作,青海湖將迎來國家公園時代,我們(men) 將把濕地監管大數據的覆蓋範圍從(cong) 保護區範圍拓展至整個(ge) 青海湖流域,努力把青海湖建設成為(wei) 具有自然之美、人文之美、發展之美、和諧之美的國家公園,永葆青海湖碧波蕩漾。”何玉邦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