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黑土灘”到“綠草原”——探訪祁連山南麓生態之變
走進祁連山南麓,遼闊草原鋪展在天地間。成群的牛羊猶如散落的一串串黑白珍珠。看著眼前的景象,牧民紮拉加感慨萬(wan) 千。
紮拉加家住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縣蘇裏鄉(xiang) ,這裏地處祁連山最高峰團結峰山腳。祁連山草場廣闊,水草豐(feng) 美,是全國聞名、曆史悠久的優(you) 質牧場。
這是6月28日拍攝的位於(yu)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縣蘇裏鄉(xiang) 的草場。(新華社記者 李占軼 攝)
受超載過牧、開荒等活動影響,加上鼠害和毒草侵蝕,祁連山南麓草場曾一度退化。“很多草場變成寸草不生的黑土灘,牛羊沒法覓食,牧民收入也受影響。”紮拉加說。
2017年,祁連山青海片區被列為(wei) 國家首批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複試點,黑土灘治理、草場生態恢複被納入試點任務“清單”。
天峻縣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地勢高峻,氣候寒冷,當地草場過去以自然恢複為(wei) 主、人工修複為(wei) 輔。由於(yu) 每年適合牧草生長的時間隻有三個(ge) 月左右,草場恢複速度趕不上退化速度。
6月28日,蘇裏鄉(xiang) 牧民圍坐在草原上休息。(新華社記者 李占軼 攝)
天峻縣林業(ye) 和草原局幹部唐永鵬介紹,在傳(chuan) 統草場修複模式中,滅鼠、種草、封育分屬不同項目,需要分批分區域執行。在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複試點中,當地嚐試將相關(guan) 項目整合在一塊,同時推進,這樣效率更高,“僅(jin) 勞動力、機械設備運輸成本就節省了一大塊。”
“剛開始時,我們(men) 按傳(chuan) 統方式先對黑土灘翻耕後再補種,發現由於(yu) 土層虛,留不住肥,種草效果不理想。”唐永鵬說,後來經過向專(zhuan) 家請教和實地探索,改為(wei) “免耕補插”,隻挖開一條草籽播種溝,避免翻耕對土層的整體(ti) 破壞,黑土灘保肥育草效果大為(wei) 改觀。
鼠害治理是草場生態恢複重要環節。當地牧民介紹,過去主要靠投放藥物滅鼠。這種方式初期效果好,但治標不治本,反而極易導致藏狐等鼠兔天敵也隨之消失,沒過兩(liang) 年鼠害愈發嚴(yan) 重。
記者在草原上,不時能見到一根根五六米高的水泥杆,杆上築有鳥巢或六邊水泥方台。當地工作人員介紹,這是人工架設的“招鷹架”,吸引老鷹等猛禽前來棲息、築巢,達到控製鼠群的目的。
這是6月28日在蘇裏鄉(xiang) 草原上拍攝的“招鷹架”。(新華社記者 李占軼 攝)
青藏高原分布有大量老鷹、金雕、獵隼等猛禽,多以捕食鼠兔為(wei) 主。海西州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哈斯保克介紹,由於(yu) 祁連山海拔高、樹木少,能供它們(men) 築巢的地方不多。“招鷹架”可供猛禽休息,幫助它們(men) 開闊視野,便於(yu) 捕食,“‘草—鼠—鷹’的生態鏈建立起來後,鼠害治理效果非常明顯。”
目前,祁連山南麓草場已安裝1200多個(ge) “招鷹架”。負責項目監理的陝西省工程監理有限責任公司項目負責人李順新說,經測算,一隻鷹的捕食領地約700多畝(mu) ,能有效控製鼠兔種群數量,“80%以上的‘招鷹架’都有猛禽活動或築巢”。
6月28日,陝西省工程監理有限責任公司項目負責人李順新正在介紹“招鷹架”使用情況。(新華社記者 李占軼 攝)
發生變化的還有牧民的畜牧方式。天峻縣蘇裏鄉(xiang) 措崗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羅藏旦增說,黑土灘讓牧民們(men) 逐漸意識到,草原上牛羊不可能無限增長,必須要根據草場規模來控製牛羊數量,“黑土灘播撒草籽、圍欄封育時,大家都積極參加;治理過的草場,要等三年之後才能適度輪牧,牧民保護和修複草場的意識更強了。”
據介紹,祁連山南麓有20萬(wan) 畝(mu) 草場納入生態保護修複,草場和濕地生態係統得到明顯恢複。“修複後的黑土灘,不僅(jin) 能養(yang) 牛羊,連多年難覓蹤跡的黑頸鶴、赤麻鴨也回來了。”羅藏旦增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築起祁連山片區生態屏障
青海省遵照總書記要求,大力推進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建設,努力在中國西北的版圖上,構築起一道堅固的生態屏障。[詳細] -
從山河草田的變化,探尋祁連山的綠色密碼
近年來,祁連山青海片區生態修複整治持續推進,帶動生態環境日益向好,生態紅利社會共享。大美祁連盛況再現,吸引國內外遊客前來探秘“祁連山水好風光”。[詳細] -
走進國家公園 看生態文明建設
建立國家公園體製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一項重要舉措,青海作為國家公園創建先行先試示範省,當前已圓滿完成三江源和祁連山兩個國家公園體製試點任務。[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