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山河草田的變化,探尋祁連山的綠色密碼
發源於(yu) 祁連山南麓的小八寶河治理後的現狀(2022年6月23日攝)李占軼 攝
地處我國西北的祁連山,橫亙(gen) 高原,巍峨雄峙,綿延千裏。
作為(wei) 連接青藏高原與(yu) 黃土高原的重要通道,祁連山是守護“中華水塔”、涵養(yang) 河西走廊的重要生態屏障。過度開采、過度放牧曾令祁連山的生態功能亮起紅燈。近年來,祁連山青海片區生態修複整治持續推進,帶動生態環境日益向好,生態紅利社會(hui) 共享。大美祁連盛況再現,吸引國內(nei) 外遊客前來探秘“祁連山水好風光”。
處處水清群山碧,今日祁連滿目新。
近期,《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深入祁連山南麓腹地采訪,以“一座山”“一條河”“一片草”“一塊田”作為(wei) 生態坐標原點,探尋祁連山綠色蝶變的密碼。
一座山:昔日礦井“披”綠裝
祁連山是我國十二大山係之一,因其礦產(chan) 資源豐(feng) 富和野生動植物遍布得名“萬(wan) 寶山”。
祁連山煤炭資源和銅錳礦等金屬儲(chu) 量豐(feng) 富。木裏礦區位於(yu) 祁連山南麓腹地,平均海拔4200米,既是祁連山賦煤帶的煤炭資源聚集區、青海焦煤資源富集地,也是祁連山區域水源涵養(yang) 地和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
2020年8月,木裏礦區非法開采被曝光後,立即成為(wei) 社會(hui) 焦點。青海省迅速停止木裏礦區一切煤礦生產(chan) 經營活動,並啟動木裏礦區以及祁連山南麓青海片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三年行動,提出“兩(liang) 月見型打基礎、當年建製強保障、兩(liang) 年見綠出形象、三年見效成公園”。
秉承著“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ti) 化治理”理念和“以自然恢複為(wei) 主,人工修複為(wei) 輔,人工修複為(wei) 自然恢複創造條件”原則,青海係統編製木裏礦區采坑、渣山一體(ti) 化治理總體(ti) 方案,木裏礦區生態修複(種草複綠)總體(ti) 方案等規劃,為(wei) 生態一體(ti) 化修複提供技術路徑支撐。
木裏礦區自然條件惡劣,即便夏季前往也常遇到大雪冰雹等天氣,植被恢複緩慢。近日,記者走訪多個(ge) 礦井看到,生態修複種下的植被越冬後已返青,礦井渣山、邊坡被一片片綠草覆蓋。
借無人機從(cong) 高空俯瞰,層巒疊嶂間,複綠區域的披堿草、早熟禾等各類青草長勢良好。一些積水較多的礦坑,依靠水係連通工程改造成人工湖,水體(ti) 清澈,基本形成了與(yu) 周邊地貌相吻合、貼近自然的總體(ti) 效果。
“以前這裏挖煤時,公路邊全是煤灰,河水都是髒的。”住在木裏礦區的居民多旦多傑說,現在深溝裏長出青草,道路兩(liang) 旁也幹淨了,“木裏一定會(hui) 越來越美麗(li) ”。
國家林草局西北調查規劃設計院專(zhuan) 家組2021年的評估結果顯示,木裏礦區各礦井出苗均勻,長勢良好,全麵達到設計要求,種草複綠取得階段性成效。
近年來,祁連山南麓的4萬(wan) 多畝(mu) 曆史遺留無主礦山礦場,得到了係統修複治理,原本礦石礦渣堆積的區域,修複成為(wei) 草場和田地。2021年8月,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內(nei) 核實退出78宗礦業(ye) 權,涉及各類煤炭、銅錳金鉬等礦產(chan) ,實現國家公園範圍內(nei) 礦業(ye) 權全麵退出並注銷。一係列礦山礦場治理舉(ju) 措,讓祁連山漸漸治好山體(ti) “牛皮癬”,重新披上綠裝。
曾遭到非法開采的木裏礦區聚乎更5號礦井,如今滿目蔥蘢,生機盎然。填平後的土地上,長滿了約20厘米高的青草。礦井北側(ce) 岩壁上,刻著一個(ge) 鮮紅碩大的“警”字。
2022年7月1日,新一屆青海省委常委班子集體(ti) 前往木裏礦區,實地督導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情況並開展警示教育。青海省委主要領導在現場說,這裏曾經是綠水青山,非法采煤破壞了生態,我們(men) 在這裏刻上“警”字,就是要引以為(wei) 戒,真正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
一條河:清流徐徐泛碧波
祁連山的冰雪融水流淌而出,往北形成了維係河西走廊綠洲的黑河、疏勒河、石羊河,往南匯聚成大通河、布哈河、沙柳河,匯入黃河支流或青海湖,滋養(yang) 著河西走廊和河湟穀地煥發盎然生機,帶給我國最大內(nei) 陸湖泊活水源泉。
發源於(yu) 祁連山脈東(dong) 段的大通河,是黃河重要的二級支流,因宋代在河畔修築大通城而得名。水流湍急的大通河奔騰千年,滋潤著祁連山腳下的田野,成為(wei) 沿岸老百姓賴以生存的母親(qin) 河。
一段時間裏,由於(yu) 基建砂石用量激增,日益頻繁的采砂讓大通河河床被破壞。周邊各個(ge) 村莊大量居民的生產(chan) 生活垃圾汙水直接入河,導致大通河河水渾濁不堪。
問題表現在河裏,根源卻在岸上。2017年,大通河門源段生態修複項目被納入祁連山青海片區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複試點。在此次試點中,水質提升和生態改善成為(wei) 重要的施工、驗收指標。
青海省生態環境廳廳長湯宛峰介紹,祁連山生態保護修複改變了過去各管一攤、各自為(wei) 戰的生態修複方式,一體(ti) 化解決(jue) 祁連山“山碎、林退、水減、田瘠、湖縮”等生態問題。
傳(chuan) 統生態修複項目中,項目驗收時主要看工程施工量,很多河道兩(liang) 岸就用石籠護岸從(cong) 頭修到尾。如此施工雖然達到防洪要求,但河道生態卻被割裂開來。門源縣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複試點項目辦主任賀七十三介紹,祁連山青海片區在流域生態治理中,調整過去以工程建設為(wei) 主的思路,將水質流量變化、綠化麵積等主要生態指標作為(wei) 績效評估重點。
大通河門源段生態修複項目從(cong) 設計之初就立足於(yu) 防洪灌溉、生態修複和水質提升等。最初規劃修建34公裏石籠護岸,經過實地勘探和科學測算,在不影響防洪前提下縮短為(wei) 16公裏,其餘(yu) 河段利用緩坡植樹等方式修複。如此既節省投資,又實現生態化修複。
如今,驅車沿河而上,河段自然彎曲流淌,河心島上綠植密布,采砂坑都已填平。走在門源縣浩門鎮白土溝村的大通河河堤上,看不到傳(chuan) 統光溜溜的石籠護岸,取而代之的是石籠上覆土植綠,實現“水—堤—岸”的生態係統連通。
經過修複後的大通河重泛碧波。白土溝村村支書(shu) 冶生龍說,大通河各種采砂亂(luan) 象已銷聲匿跡,生態修複帶來河道景觀改善,灌溉更加便利,今年村裏每畝(mu) 小麥能收近700斤,比過去增加300斤左右。
如今,大通河水質從(cong) Ⅲ類穩定在Ⅱ類以上,向下遊輸送水量也保持平穩增長。據統計,僅(jin) 祁連山青海片區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複試點,就對浩門河、白水河等流域實施223公裏的幹支流綜合治理。破碎化河道得到整治,天然水域岸線麵貌得以恢複。
大通河等河流水質變好、水量穩定,為(wei) 黃河提供大量清潔活水補給。祁連山生態整體(ti) 變好,也為(wei) 青海湖水域提供穩定水源補充。
衛星遙感監測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9月底,青海湖水體(ti) 麵積超過4600平方公裏,較2017年增大2.9%,達到2004年以來最大值。同時,在青海湖繁衍生息的鳥類種類超過200種。其中,水鳥種類96種,棲息水鳥數量較2017年增加69.9%,達57.1萬(wan) 隻。
青海省政府主要領導表示,在祁連山南麓青海片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中,堅持宜山則山、宜水則水、宜草則草、宜林則林、宜荒則荒,強化問題導向,加強分類治理,以此形成整體(ti) 合力,確保全麵整治到位。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縣西關(guan) 村農(nong) 晟農(nong) 業(ye) 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的農(nong) 民正在補施有機肥(2022年6月23日攝)李占軼 攝
一片草:重構牧場生態鏈
夏日時節,團結峰雲(yun) 霧繚繞,山頂常年不化的積雪,猶如一襲白紗縈繞其間。位於(yu)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縣蘇裏鄉(xiang) 的團結峰,是祁連山脈最高峰,海拔約5800米。
山腳下,草場綠草如茵、牛羊遍野,蘇裏鄉(xiang) 牧民紮拉加感慨萬(wan) 千。“如今黑土灘重新種上草,牛羊又能開始輪牧了。”他說。
青海是全國五大牧區之一。祁連山草原是曆史悠久、全國聞名的優(you) 質牧場。一段時間裏,祁連山南麓草場退化加劇,鼠害頻發,黑土灘化、沙化問題突出。
草地退化需要係統治理。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的天峻縣,縣域地勢高峻,緯度偏北,氣候寒冷。過去當地為(wei) 了恢複草場,多是給牧民分發草籽和肥料,以天然恢複為(wei) 主,人工修複為(wei) 輔。但適合牧草生長的時期每年隻有三個(ge) 月左右,恢複速度趕不上退化速度。
在祁連山生態保護修複中,天峻縣共有20萬(wan) 畝(mu) 黑土灘和鼠害草場納入修複範圍。記者在部分草場看到,三年前補種的牧草,已經長至5厘米高,早已看不出黑土灘曾經的模樣。
天峻縣林業(ye) 和草原局幹部唐永鵬說,在傳(chuan) 統草場修複模式中,滅鼠、種草、封育分屬不同項目,需要分批分區域執行,費時又費力。2017年以來,當地首次嚐試將相關(guan) 項目整合在一塊,同時推進。“這樣效率高成本低,僅(jin) 勞動力、機械設備運輸成本就節省了一大塊。”唐永鵬說。
鼠患治理是草場恢複的重要環節。當地牧民介紹,過去滅鼠都是投放藥物,初期滅鼠效果好,但藏狐等鼠兔的天敵也隨之消失,隨後鼠害會(hui) 愈發嚴(yan) 重。
“招鷹架”在天峻草原上的探索使用,讓當地幹部群眾(zhong) 有了生態平衡的概念。行進在綠色草原,不時能遇到立在草場中五六米高的水泥杆。杆上架的不是電線,而是一個(ge) 個(ge) 鳥巢或六邊水泥方台。
“青藏高原上,生活著金雕、獵隼、大鵟等20多種猛禽,多以捕食鼠兔為(wei) 主。”海西州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哈斯保克介紹,猛禽捕食、棲息需要廣闊視野,祁連山海拔高、樹木少,能供它們(men) 築巢的地方不多,而“招鷹架”等輔助設施可以補齊草場生態鏈短板。
目前,天峻縣已安裝1200多個(ge) “招鷹架”。陝西省工程監理有限責任公司項目負責人李順新,負責天峻縣黑土灘治理項目監理。李順新說,鳥巢供猛禽孵蛋撫幼,方台供它們(men) 進食歇息,目前80%以上的“招鷹架”都有猛禽活動或築巢。經過測算,一隻鷹的捕食領地約700多畝(mu) ,能有效控製鼠兔種群規模。附近草場的鼠害得到了有效控製。
生態修複不僅(jin) 有效控製了黑土灘蔓延,草場和濕地生態係統也得到明顯恢複。天峻縣蘇裏鄉(xiang) 措崗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羅藏旦增說,如今祁連山下恢複綠草悠悠,合理載畜、四季輪牧的生態畜牧理念也深入人心,修複後的黑土灘濕地不僅(jin) 能養(yang) 牛羊,還吸引了黑頸鶴、赤麻鴨成群歸來。
一塊田:綠色展露新希望
花稈低矮,種籽飽滿,壓彎的植株透露著豐(feng) 收的信號……祁連山下,萬(wan) 畝(mu) 良田正煥發勃勃生機。在海北州門源縣西關(guan) 村,農(nong) 晟農(nong) 業(ye) 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理事長蔣剛行走在田間,查看莊稼長勢。“連續用了5年有機肥,田地肥力足,油菜很快就能收割了。”他說。
長期以來,牧區牛糞基本被牧民回收用作燃料,而羊糞顆粒小、收集難,遇到雨水衝(chong) 刷容易形成農(nong) 業(ye) 麵源汙染。此外,青藏高原土壤較薄,使用化肥會(hui) 導致土壤板結、降低固肥能力,但為(wei) 了穩定農(nong) 作物產(chan) 量,又必須不斷增加化肥用量。
2018年,當地采用政府采購方式,為(wei) 農(nong) 業(ye) 合作社和種植大戶免費提供有機肥。蔣剛說,現在合作社種植油菜和青稞,都采用羊板糞製成的有機肥,替代了化肥,產(chan) 量穩定,種出的油菜籽和青稞都是有機農(nong) 產(chan) 品,一下解決(jue) 了農(nong) 牧區的兩(liang) 大難題。
走進位於(yu) 門源縣的海北祁連山綠色有機生物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記者看到,一堆堆從(cong) 當地和鄰近區域運來的羊板糞,經過發酵、加工、篩選、造粒、烘幹後,變成一袋袋有機肥。公司副總經理張生忠說:“羊板糞其實是放錯位置的寶貴有機肥資源。如今,我們(men) 一年能生產(chan) 3萬(wan) 噸有機肥,不僅(jin) 供應本地市場,還銷售到省外。”
目前,祁連山南麓生態保護修複範圍內(nei) ,化肥“零增長”行動已全麵展開。化肥施用量已降低30%,有機肥施用量增加57%,形成“羊糞生產(chan) 有機肥、有機肥種出青稞、青稞秸稈養(yang) 牛羊”的綠色循環體(ti) 係。
祁連山南麓的生態保護修複還與(yu) 人居環境改善相結合,係統推進農(nong) 村飲用水源地保護、垃圾收集無害化處理,助力村莊發展生態旅遊業(ye) 、有機農(nong) 牧業(ye) ,提高綠色田地產(chan) 出附加值。
拉洞台村坐落在青海省海北州祁連縣卓爾山腳下,全村耕地總麵積逾6400畝(mu) 。在幹淨整潔的農(nong) 家院落裏,村民馬占山忙著招呼客人,2021年他家民宿收入30多萬(wan) 元。他介紹說:“以前我們(men) 村沒有自來水,家家戶戶是旱廁,生活汙水直排農(nong) 田和河灘。”
村裏變化起源於(yu) 2018年,拉洞台村村居環境改善工程當年被納入祁連山保護修複項目試點。來自北京的專(zhuan) 家在村裏住了5個(ge) 月,根據自然特點和村民需求設計村居環境改善方案。2019年完工後,各家各戶的汙水接入管網,統一收集至縣城集中處理。
如今,站在村頭望去,遠處祁連山巍峨雄壯,腳下田地生機勃勃。生態改善不僅(jin) 提高了土地收成,更吸引了來自上海、深圳、成都等地的遊客前來觀賞、打卡,品嚐祁連山下的農(nong) 家飯,帶動了當地村民多渠道增收。
“入夏以來,各地遊客接踵而至,村裏的農(nong) 家樂(le) 幾乎都是滿房狀態。”村支書(shu) 麻富海說,全村一共開辦了55家民宿,最高峰日接待遊客近2000人,村民年人均收入2021年達到1.37萬(wan) 元。“大家對未來幸福生活充滿希望。”
綠色展露新希望,祁連山區煥生機。“守護好祁連山南麓生態安全屏障至關(guan) 重要。”青海省分管副省長介紹,青海將繼續紮實推進祁連山生態環境修複治理,全力保障祁連山生態安全,進一步探索祁連山區生態文明建設新模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在祁連山,與“貓”相伴
今年23歲的孔玥嶠,是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研究生,她與荒漠貓的故事,要從3年前說起。[詳細] -
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積極打造生態文化高地
將全方位搭建合作交流平台,汲取各方智慧,在共建國家公園生態文化高地的積極行動中充盈生態文化內涵,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貢獻。 [詳細] -
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水生態“體檢”報告出爐
調查結果顯示,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及周邊區域內河流和濕地總體水環境質量穩定保持在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II類水平。[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