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起祁連山片區生態屏障
2021年6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赴青海考察,強調要加快構建起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自然保護區為(wei) 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wei) 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守護好自然生態,保育好自然資源,維護好生物多樣性。青海省遵照總書(shu) 記要求,大力推進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建設,努力在中國西北的版圖上,構築起一道堅固的生態屏障。
從(cong) “世所罕見”到“頻繁出沒”——擦亮高山生態“溫度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2021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參加青海省代表團審議時,孔慶菊代表向總書(shu) 記匯報青海生態保護工作,並展示了雪豹和荒漠貓的紅外照片,這兩(liang) 張攝於(yu) 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的照片引起了大家的驚歎。
被稱為(wei) “雪山之王”的雪豹,生活在祁連山海拔3800—4000米的地區。雪豹的監測數據一直是反映祁連山地區生態係統與(yu) 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指標,是高山生態係統的“溫度計”。祁連山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建設以來,監測工作全麵係統開啟。公園內(nei) 布設的紅外相機裏,雪豹的身影如約而至——2017年,共“捕獲”雪豹照片251次;2018年,監測到全球罕見、國內(nei) 首次的5隻雪豹同框畫麵;2021年,成功救護雪豹“淩蟄”,實現了雪豹野外救助放歸與(yu) 衛星跟蹤科研監測“零突破”……在連續5年的雪豹監測工作中,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累計獲得雪豹照片及視頻5500餘(yu) 份,已調查出雪豹潛在棲息地4172平方公裏。
除了雪豹,監測設備還經常捕捉到荒漠貓、兔猻等珍稀動物的數據資料。目前,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共有野生脊椎動物25目65科271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20種。這些曾經“世所罕見”的高原精靈如今已“頻繁出沒”,既見證了祁連山生態環境持續向好,又彰顯了建設國家公園對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yi) 。
從(cong) “人盯人”到“天空地”——新興(xing) 科技助力保護環境“晴雨表”。2021年6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聽取青海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係統治理工作匯報時說:“我注意到你們(men) 加了個(ge) ‘冰’字,體(ti) 現了青海生態的特殊性。這個(ge) ‘冰’字也不是所有地方都可以加的。”
冰川是地表重要的淡水資源,也是生態環境的“晴雨表”。在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野牛溝鄉(xiang) ,矗立著著名的八一冰川,其自然風貌雄奇壯觀,曾是不少遊客的旅遊目的地。但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冰川麵積有所縮減,遊客的探訪也造成了垃圾增多、環境汙染。祁連山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建設啟動以來,八一冰川的保護翻開了嶄新的一頁。海拔3700米的沙龍灘管護站是前往八一冰川的必經之地,以前站裏條件簡陋,缺水缺電,隻能靠管護員“人盯人”阻止遊客前往冰川。如今,管護站安裝上了衛星電話,還配備了“天空地”一體(ti) 化、信息化管理係統,八一冰川有了更強大的科技力量守護。
近年來,青海省高標準推進祁連山國家公園大數據平台建設,“天空地”一體(ti) 化監測網絡已達到8000平方公裏,實現了對園區內(nei) “水土氣生”等各項生態要素的實時監測和數據的高效穩定傳(chuan) 輸,有效提高了監測感知能力。“僅(jin) 2021年,借助智能巡護係統,園區40個(ge) 管護站1265名管護員累計巡護4.4萬(wan) 次,巡護裏程達134.7萬(wan) 公裏。”祁連山國家公園管理局副局長韓強自豪地說,“有了科技賦能,生態保護的剛性約束可以落實得更到位,麵積再大也不怕!”
從(cong) “砍樹人”到“看樹人”——機製變革創造綠色發展新經驗。2021年6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青海考察時指出,要繼續推進國家公園建設,理順管理體(ti) 製,創新運行機製,加強監督管理,強化政策支持,探索更多可複製可推廣經驗。
“以前每到春季,大風從(cong) 地裏刮起灰塵,霧蒙蒙的一片,幾米範圍內(nei) 什麽(me) 都看不到。”祁連山國家公園老虎溝管護站站長李成義(yi) 介紹說,“現如今,造林生態效益顯而易見,風沙少了,動物多了,就連荒漠貓都出現在了我們(men) 林場裏!”
李成義(yi) 原是一名木材加工工人,實施退耕還林後,他成了一名護林員;祁連山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開始後,他又成了一名管護員,從(cong) “砍樹人”變成了“看樹人”。截至2022年2月,青海全省共設置草原、森林、濕地生態保護公益崗位14.51萬(wan) 個(ge) ,其中建檔立卡脫貧人口崗位4.99萬(wan) 個(ge) ,在帶動群眾(zhong) 就業(ye) 增收、鞏固脫貧成果方麵發揮了“穩定器”作用。
建立生態學校,開展生態課堂,也是國家公園踐行生態文明理念的積極探索與(yu) 嚐試。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從(cong) 自然教育規範化、標準化入手,初步形成了較完整的自然教育課程,進一步鞏固了具有青海特點、國家公園特色、產(chan) 學研教深度融合的自然教育體(ti) 係,努力達到“教育一個(ge) 孩子、帶動一個(ge) 家庭、影響整個(ge) 社會(hui) ”的目的,讓生態文明理念不斷深入人心。
記者手記: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實行國家公園體(ti) 製,目的是保持自然生態係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安全屏障。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抓住體(ti) 製機製這個(ge) 重點,運用科技手段提升監督管理水平,為(wei) 繼續推進國家公園建設作出了有益探索。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從山河草田的變化,探尋祁連山的綠色密碼
近年來,祁連山青海片區生態修複整治持續推進,帶動生態環境日益向好,生態紅利社會共享。大美祁連盛況再現,吸引國內外遊客前來探秘“祁連山水好風光”。[詳細] -
走進國家公園 看生態文明建設
建立國家公園體製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一項重要舉措,青海作為國家公園創建先行先試示範省,當前已圓滿完成三江源和祁連山兩個國家公園體製試點任務。[詳細] -
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積極打造生態文化高地
將全方位搭建合作交流平台,汲取各方智慧,在共建國家公園生態文化高地的積極行動中充盈生態文化內涵,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貢獻。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