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綻放民族團結進步之花 多措並舉擦亮民族工作品牌
四川省藏文學校內(nei) ,認真聽課的學生。 高嘉琪 攝
“園區工作人員有漢族也有彝族,園區的良好發展,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各民族同胞團結在一起,勤勞致富,日子越來越好。”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喜德縣伍合村1200畝(mu) 油橄欖迎來豐(feng) 收,園區負責人俄爾五呷行走在田間,臉上露出欣喜的笑容,“去年園區總產(chan) 值達600多萬(wan) 元,大家都對今年的收入充滿期待。”
近年來,特別是2020年被納入四川省首創實施的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工程後,伍合村立足多民族聚居、多文化交融的實際,紮實推進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建設工作,村莊麵貌發生了喜人的變化。伍合村的變化,隻是四川創新實施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工程成效的縮影。
匯泉路社區一角。 高嘉琪 攝
四川自古以來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家園。如今,這裏生活著15個(ge) 世居民族,56個(ge) 民族成分齊全,有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第二大藏族聚居區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區。各民族同胞守望相助,親(qin) 如一家。
四川把全麵深入持久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作為(wei) 全省民族工作的重要抓手,與(yu) 促進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一體(ti) 謀劃、一體(ti) 部署、一體(ti) 推進。2020年以來,四川首創實施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工程,進一步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規範化、係統化、實體(ti) 化,取得了豐(feng) 碩成果。
截至2021年底,四川成功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示範單位58個(ge) ,省級示範區、示範單位700個(ge) ,省級及以上示範區、示範單位實現全省21個(ge) 市州全覆蓋。涼山、甘孜、阿壩三個(ge) 民族自治州全部成功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州”。
“首創”“率先”“領先”,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四川民族工作屢有探索創新之舉(ju) 。“這離不開黨(dang) 對民族工作的堅強領導,並在此基礎上不斷構建完善的新時代民族工作新格局。”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hui) 相關(guan) 負責人說。
四川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工程在各民族聚居的城市社區中,也發揮著巨大作用,目前四川已建成88個(ge) 省級以上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社區。今年9月,四川城市和社區民族工作迎來新變化,《四川省城市民族工作標準(2022年版)》和《四川省社區民族工作標準(2022年版)》正式下發執行。
伍合村的油橄欖種植基地。 高嘉琪 攝
生活著漢族、回族、蒙古族、朝鮮族、彝族、赫哲族、滿族等8個(ge) 民族居民的成都市錦江區匯泉路社區,正是通過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與(yu) 基層社會(hui) 治理創新相結合,讓民族團結的“石榴樹”在此枝繁葉茂。
“社區平時會(hui) 舉(ju) 辦各種各樣的活動,不僅(jin) 豐(feng) 富了我們(men) 的生活,也讓鄰裏之間更加親(qin) 近。”匯泉路社區納西族居民張捷說,從(cong) 雲(yun) 南到成都定居的5年多以來,自己越來越感受到家的溫暖。“生活方便、鄰裏和諧,社區工作人員也很關(guan) 心我們(men) 。我了解到很多其他民族的文化,也和很多人交流了我們(men) 納西族的文化,感覺挺好的。”
匯泉路社區黨(dang) 委副書(shu) 記劉蘭(lan) 介紹,社區是城市的基本單元,是各民族民眾(zhong) 共同生活的家園。在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工程的框架下,社區每年舉(ju) 辦超過200場活動,旨在讓社區各族民眾(zhong) 和睦相處,親(qin) 如一家,鄰裏來來往往,感情越來越深,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深入人心。
值得一提的是,在學校中,四川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工程的實施,也積極促進了各族師生交流交往交融,引導各民族學生同學習(xi) 同進步同成長,形成共同價(jia) 值取向。
琅琅讀書(shu) 聲從(cong) 位於(yu) 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的四川省藏文學校中傳(chuan) 來。該校是一所能較完整、係統學習(xi) 藏族傳(chuan) 統優(you) 秀文化的雙語教學中等專(zhuan) 業(ye) 學校。近年來,四川省藏文學校通過豐(feng) 富多彩的活動形式,不斷增強師生的認同感、歸屬感,培養(yang) 學生愛國主義(yi) 、民族團結理念,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提供精神動力。
“我希望能成為(wei) 一名主持人,把家鄉(xiang) 的文化、特色產(chan) 品宣傳(chuan) 出去,讓它們(men) 走出大山,為(wei) 家鄉(xiang) 發展盡一份自己的綿薄之力。”四川省藏文學校2020級4班學生康珠翁姆說,作為(wei) 當代青年,自己將以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為(wei) 己任。
甘孜藏族自治州政協常委、四川省藏文學校原副校長牛麥澤翁表示,下一步,學校將繼續培養(yang) 更多合格的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人才,提高專(zhuan) 業(ye) 知識、提升專(zhuan) 業(ye) 技能,不斷探索新形勢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工作的新途徑、新方法。
廣元樹人中學也是示範學校的典型代表之一。該校構建了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為(wei) 根本遵循和評價(jia) 標準的獨特民族教育育人體(ti) 係,創新實施“專(zhuan) 遞課堂進學校”“聯合教研進課堂”等品牌教學模式,促進各民族師生、民族地區和散居地區師生跨區域團結互助、共同發展。
四川在各行各業(ye) 持續打造一批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基地,為(wei) 促進各族民眾(zhong) 交往交流交融搭建重要平台。如宣漢縣創造了“一景扶貧”鮮活經驗,團結凝聚各民族幹群力量共同開發建設巴山大峽穀文旅扶貧示範區,以文旅融合發展帶動各民族民眾(zhong) 在實現脫貧奔康、走向共同富裕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文旅扶貧助力民族地區發展”經驗做法入選世界旅遊聯盟減貧案例。
通過實踐,四川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工程已經成為(wei) 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生態文明、教育衛生、文化旅遊、基層治理深度融合的有效載體(ti) ,成為(wei)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重要舉(ju) 措。
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工程實施至今,進一步促進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四川各族人民在黨(dang) 的堅強領導下,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據介紹,未來,四川將全麵深入學習(xi) 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在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四川新征程中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青海玉樹州啟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大型網絡宣傳活動
9月13日,由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辦,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題的線上宣傳活動正式啟動,旨在不斷增強全州各族幹部群眾“三個離不開”“五個認同”。 [詳細] -
啟動民族團結進家庭實踐行動 甘孜畫大民族團結“同心圓”
今年底,甘孜州將試點命名授牌一批“民族團結進家庭工作先進單位”“優秀石榴籽工作室”以及“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家庭”,建立相應激勵機製,助推民族團結的“同心圓”越畫越大。[詳細] -
青海省海北州: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結出累累碩果
黨的十八大以來,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牢牢把握“團結奮進”的時代旋律,堅持“兩個共同”主題,深入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及五年再提升工作。[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