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馬背法庭”:讓青海藏族牧民感受法律的公平公正與及時便捷

發布時間:2022-11-16 09:33: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清晨,郭生智把辦公用品及帳篷、睡袋、防潮墊、衣物、鍋碗瓢盆等打好包,這是他每次前往牧區巡回辦案前要做的準備,二十幾年來已爛熟於(yu) 心。

  43歲的郭生智是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人民法院一名法警。


資料圖為(wei) “馬背法庭”工作人員在牧區進行普法宣傳(chuan) 。中新社發 瑪多縣人民法院 供圖

  瑪多縣地處黃河源頭,是黃河發源後流經的第一個(ge) 縣城。瑪多平均海拔超4500米,是青海省海拔最高的縣,也是人類生存環境最惡劣的地區之一,加上地廣人稀,交通不便,法官調查取證難、送達難,農(nong) 牧民參與(yu) 訴訟難。1957年,瑪多縣人民法院成立之初就成立了“馬背法庭”。和別的法院審理案件不同,這裏的法官經常帶著幹糧,騎著馬找到當事人,就地審理案件。

  郭生智回憶,剛開始跟著“馬背法庭”巡回辦案時,要麽(me) 找不到當事人,要麽(me) 連法院的傳(chuan) 票都不知道該怎麽(me) 送達。“瑪多牧民常年逐水草而居,‘冬窩子’(牧民的冬季牧場)‘夏窩子’(牧民的夏季牧場)不好找,我們(men) 經常在山裏迷路。”郭生智說,瑪多縣人民法院的七八個(ge) 人就可以組成一個(ge) “馬背法庭”,一下鄉(xiang) 少則三四天,多則半個(ge) 月。他們(men) 把法庭“搬”到牧民的帳篷前,當事人席地而坐,再擺上原告、被告、審判員、代理人的牌子,就地立案、就地審理,幫助實現定紛止爭(zheng) ,案結人和。


資料圖為(wei) “馬背法庭”工作人員在牧民帳篷旁辦案。 中新社發 瑪多縣人民法院 供圖

  郭生智回憶說,有一年他們(men) 下鄉(xiang) 辦案,去時按摩托車印找到了牧民家,辦完案後下起大雪,不得不在牧民家裏住下。第二天雪停後,他們(men) 要返回法院,走了一半因大雪覆蓋路而迷失方向。當時想去找牧民幫忙也不記得帳篷在哪個(ge) 方向,幸好牧民後來找到了他們(men) 。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煩惱”,“90後”法官助理董學斌遇到的棘手事是,開庭時,有農(nong) 牧民沒有任何證據卻想要法官“給個(ge) 公平”。“以往發生糾紛時,他們(men) 多習(xi) 慣內(nei) 部解決(jue) ,很少有人會(hui) 想到找法院。隨著前幾代人的努力,他們(men) 知道有矛盾要找法院討公平。”

  青海省牧區麵積大,具體(ti) 有多少個(ge) “馬背法庭”也從(cong) 未統計過。近年來,隨著經濟、交通和技術發展,青海六個(ge) 涉藏州縣逐漸有了集訴訟服務、巡回審判、法製宣傳(chuan) 、執行指揮為(wei) 一體(ti) 的巡回審判車,“馬背法庭”也將逐漸淡出人們(men) 的視線。

  “不論是‘馬背法庭’還是‘車載審判’,都是為(wei) 了讓農(nong) 牧民在家門口就可以享受到公平公正、及時便捷的法律服務,滿足他們(men) 的司法需求。”瑪多法院的書(shu) 記員孫棟德說。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