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沙區生物治沙技術取得新突破
記者從(cong) 青海省科技廳了解到,經過四年科技攻關(guan) ,由青海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研究團隊共同完成的青海湖沙區“植物活沙障”係列技術最近通過專(zhuan) 家組驗收,相關(guan) 成果在實踐中成功應用,為(wei) 高寒沙區防沙治沙提供了技術支撐。
青海湖周邊沙區海拔約3000米,屬高寒地帶,氧氣稀薄,風大天寒。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受惡劣的自然條件和人為(wei) 放牧共同影響,湖邊土地加速沙化,形勢嚴(yan) 峻。
這是青海湖布哈河濕地一景(2020年7月10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宏祥 攝
青海大學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張登山已連續30多年參與(yu) 、主導青海湖沙區治理項目。張登山介紹,新突破來自2019年啟動的“青海湖東(dong) 綜合防沙治沙及沙產(chan) 業(ye) 試驗示範”項目,課題組在以往大麵積固定流動沙丘的基礎上,探索選育新型植物品種,把麥草沙障替換成“植物活沙障”,發展沙產(chan) 業(ye) ,實現更大生態、經濟效益。
據介紹,項目遇到的難題有四個(ge) :一是風大,苗木難以紮根;二是土壤層較薄,難以保水保肥;三是紫外線強,地溫低,苗木成活不易;四是鼠兔等野生動物刨食,苗木難管護。
遊人在青海湖畔的油菜花田邊賞花留影(2022年7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大千 攝
“2020年春,團隊嚐試在春季第一場透雨後的三五天內(nei) 播種栽苗,當年植物成活率超過85%,由此確定了有利於(yu) 苗木紮根的最佳種植時間。”張登山介紹,“植物活沙障”是“燕麥沙障+烏(wu) 柳”“燕麥、冰草沙障+花棒”和“燕麥、多年生牧草沙障+菊芋”等種植模式的統稱,這些喬(qiao) 灌木樹種與(yu) 草本植物優(you) 勢互補,形成規模,鎖住了土壤層水分,有效抵禦了幹冷氣候。
樹種選育是項目成功的又一關(guan) 鍵要素。張登山說,科研團隊分析青海湖地區樹木生長的關(guan) 鍵限製因子,對植物的高海拔環境適應性進行評價(jia) ,重點攻關(guan) 樹種篩選與(yu) 繁育技術研究,“開始試種的沙冬青、板藍根等,都因根莖易被鼠兔刨食而淘汰”。
在項目實施期間,青海湖東(dong) 建立了鄉(xiang) 土植物種苗繁育基地20畝(mu) ,試驗示範區麵積1000畝(mu) ,“植物活沙障”成活率達90%,保存率達85%。來自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大學、青海師範大學的驗收專(zhuan) 家組認為(wei) ,新選育的灌木、中藥材、草本植被在示範區的種植平均蓋度達65%,表明“生態+經濟治沙”的方向準確可行,係列技術成果有很大推廣應用價(jia) 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青海湖畔治沙見聞:打造中國第二個塞罕壩
青海湖流域是國際候鳥遷徙通道和國際重要濕地,是控製西部荒漠化向東蔓延的天然屏障。其生態環境質量不僅影響本流域,且對周邊地區有舉足輕重的控製及調節作用。[詳細] -
青海湖畔治沙人
在位於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的克圖國家級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樟子鬆、青海雲杉、檸條、烏柳等樹種生機盎然,鬱鬱蔥蔥。這塊湖濱沙地如今逐漸成為一片沙漠綠洲。[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