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青海湖畔治沙人

發布時間:2022-06-20 10:23:00來源: 新華社

  在位於(yu)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的克圖國家級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樟子鬆、青海雲(yun) 杉、檸條、烏(wu) 柳等樹種生機盎然,鬱鬱蔥蔥。這塊湖濱沙地如今逐漸成為(wei) 一片沙漠綠洲。

  站在一片隆起的沙丘上,海晏縣草原站(林業(ye) 站)工程師石德榮對記者說:“你看,幾年前我們(men) 種下的樹種有些長得比人還高。就像養(yang) 一個(ge) 孩子一樣,我們(men) 對這裏的每一棵樹,每一根苗都有感情。”


6月16日拍攝的綠植覆蓋的克圖治沙點。新華社記者 李琳海 攝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受到氣候因素以及傳(chuan) 統畜牧業(ye) 發展的影響,克圖沙區每年以十幾米的速度向周邊蔓延,草場退化、土地沙化、原生植物減少,河道甚至出現季節性斷流……海晏縣的沙漠化麵積達99.3萬(wan) 畝(mu) ,占環青海湖沙漠化總麵積的一半以上。

  “每年冬春季節,呼嘯的寒風夾雜著黃沙,給當地民眾(zhong) 生活帶來嚴(yan) 重影響,克圖沙區和青海湖的直線距離不到3公裏,這直接威脅到青海湖的生態安全,治沙刻不容緩。”海晏縣自然資源和林業(ye) 草原局高級工程師馬文虎說。


6月16日拍攝的馬文虎在克圖治沙點查看綠植長勢。新華社記者 李琳海 攝

  為(wei) 有效控製沙漠化蔓延,從(cong) 上世紀80年代開始,林業(ye) 部門采取“以封為(wei) 主,封造結合”的治沙方法,創新固沙方式,調整樹種結構,試驗成功了“沙棘營養(yang) 土坨造林、烏(wu) 柳截杆深栽造林、容器苗造林”等一係列適合高寒沙區的先進實用技術。

  如今走在克圖沙區,用植物秸稈做成的草方格和可降解尼龍沙障裏種下的檸條和烏(wu) 柳已發出細細嫩芽,多年前種下的沙蒿等和遠處蔚藍色的青海湖交相輝映。

  “在這裏,你會(hui) 深切感受到自然的偉(wei) 大。這些耐寒、耐旱的植物奮力汲取地下水分,讓這片高海拔沙區複綠,植物的精神就像高原治沙人一樣堅韌不拔,耐得住寂寞。”石德榮說。


6月16日拍攝的青海湖畔的克圖治沙點。新華社記者 李琳海 攝

  平日裏,植被的養(yang) 護至關(guan) 重要。每年像石德榮一樣的治沙人有超過200天都在沙區,4月至7月的施工期內(nei) ,他們(men) 幾乎天天在野外作業(ye) ,寒冷的冬季,青海湖畔的風吹得臉生疼。“樹是有靈性的,見到它們(men) ,就像見到了老朋友,會(hui) 特別親(qin) 切,希望它們(men) 在這片沙地茁壯成長。”

  截至目前,海晏縣沙漠化治理累計投資超過2億(yi) 元,沙漠化土地麵積由上世紀80年代初的148.6萬(wan) 畝(mu) 減少到現在的99.3萬(wan) 畝(mu) ,年均減少1.2萬(wan) 畝(mu) 。青海省林業(ye) 和草原局生態修複處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十年來,青海累計完成防沙治沙任務1337萬(wan) 畝(mu) ,全省一半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持續呈現“雙縮減”態勢。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