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守護“固體水庫”,這支牧民冰川監測隊15年來從未停下腳步

發布時間:2023-03-28 09:15:00來源: 新華社

  推開旦增達傑的家門向外望去,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阿尼瑪卿雪山的哈龍冰川。大約30年前,這條冰川一直延伸到了當地牧民的定居點。

  旦增達傑所在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雪山鄉(xiang) 陰柯河村,平均海拔4200米。其背靠的阿尼瑪卿雪山是黃河源區最大的雪山,共有40多條冰川。冰川被稱為(wei) “固體(ti) 水庫”,是青藏高原重要的生態要素,對河川徑流起著重要的補充、調節作用。

  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青藏高原的冰川出現消融。“小時候,家門口的一條河流在夏天能沒過膝蓋,現在這條河已經消失了。”今年36歲的旦增達傑說,看著雪山一點點消融,大家覺得應該做點什麽(me) 。

  2008年,在牧民昂保加倡議下,當地幾個(ge) 牧民自發組成冰川監測隊。起初,大家隻是依靠肉眼觀察冰川退縮的距離。

  在不斷摸索中,昂保加等人發現,冰川大約在5月中旬開始融化,而10月氣溫下降,融化也隨之停止。於(yu) 是,隊員們(men) 約定在每年的5月15日和10月15日測量冰川。隻要約定的日子到了,大家默契地到山腳下集合,在昂保加帶領下完成附近3處冰川的監測。

  離旦增達傑家最近的哈龍冰川,海拔接近5000米,即使對適應高海拔環境的當地人來說,也要步行40分鍾才能到達。

  前往冰川的路,常常風雪交加、一路荊棘。“即使有人摔倒受傷(shang) ,簡單包紮後,也要繼續往前走。”旦增達傑說。

  到達監測點後,年長的隊員負責記錄,旦增達傑等年輕人則要跑到冰舌末端,拉著卷尺測量距離。由於(yu) 缺乏專(zhuan) 業(ye) 的知識和設備,監測隊憑經驗,以附近不易移動的石頭為(wei) 參照物,用油漆在石頭上記錄測量日期和退縮距離。

  今年3月,中科院西北研究院唐古拉冰凍圈與(yu) 環境觀測研究站站長何曉波來到阿尼瑪卿雪山考察。在冰川腳下,他現場指導牧民開展定時、定點、定向的精準監測。

  “監測是保護冰川的基礎工作,有了過去15年的監測數據,我們(men) 能更好了解冰川與(yu) 氣候變化的關(guan) 係,進而分析冰川演變過程。”何曉波說,未來他的團隊將通過建模恢複原始監測資料,為(wei) 冰川研究和地質災害防治提供數據支撐。

  得知監測隊積累的數據能夠用於(yu) 科研,旦增達傑說:“我們(men) 生活在雪山腳下、黃河源頭,這些年的堅持也算為(wei) 生態保護做了一些工作。”

(責編: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