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科考:為何要在格爾木河流域建立“接地氣”的綜合觀測站?
格爾木草地站,青藏科考分隊一行合影。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
在青藏高原柴達木盆地南緣、昆侖(lun) 山北麓,距離格爾木市區約50公裏的茫茫荒漠草原上,有處半人高圍欄圈起來的區域布設儀(yi) 器設備站點,遠看很不起眼,走近卻頗為(wei) 醒目。
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中科院空天院)對地觀測水循環與(yu) 全球變化團隊首席科學家賈立研究員表示,這是中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第二次青藏科考)項目“西風-季風協同作用及其影響”一個(ge) 重要野外觀測站點——柴達木盆地地氣相互作用格爾木河流域草地綜合觀測站(格爾木草地站),由中科院空天院團隊建設運行和維護管理,並基於(yu) 觀測數據開展相關(guan) 科學研究。
格爾木草地站,青藏科考隊員維護科研設備。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
4月中旬,她率領中科院空天院團隊組成的第二次青藏科考“西風-季風作用區非均勻下墊麵地氣相互作用機載通量觀測”科考分隊,來到這個(ge) 被形象稱為(wei) “接地氣”的野外觀測站,進行數據讀取、設備維護和研究生實踐教學等工作。
青藏科考為(wei) 何要建立格爾木草地站?建成以來采集到多少觀測數據?它如何開展地氣相互作用研究?
賈立介紹說,格爾木草地站海拔2723米,該地區太陽輻射強,氣候幹旱少雨,蒸發量大,屬於(yu) 典型的幹旱大陸性氣候,因站點所在地環境惡劣,該站為(wei) 一座無人值守觀測站,是第二次青藏科考“地氣相互作用及其氣候效應”專(zhuan) 題中地基-空基-天基立體(ti) 協同觀測的組成部分,承擔“西風-季風作用區非均勻下墊麵地氣相互作用機載通量觀測試驗研究”任務,主要觀測地表輻射、水、熱、碳通量以及氣象要素和土壤溫濕度等。
格爾木草地站,青藏科考隊員采集觀測數據。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
西風與(yu) 季風環流是控製青藏高原氣候與(yu) 環境變化的決(jue) 定性因素,深刻影響青藏高原地表多圈層相互作用過程。不過,對這一過程研究至關(guan) 重要的格爾木地區的地氣相互作用地表通量觀測數據此前非常匱乏,嚴(yan) 重製約了西風-季風作用及青藏高原環境變化研究。因此,在第二次青藏科考任務實施過程中,格爾木草地站應運而生、因需而建。
她指出,在格爾木草地站觀測基礎上,中科院空天院研究團隊還將在該地區開展機載水-熱-碳通量觀測試驗,獲取區域尺度高時空分辨率地氣相互作用資料,結合該站的地麵觀測資料和衛星遙感數據,可為(wei) 研究青藏高原柴達木盆地水汽輸送和熱力傳(chuan) 輸等內(nei) 在機理提供科學依據,並進一步為(wei) 揭示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特征及高原熱力過程研究提供關(guan) 鍵數據支撐,從(cong) 而有助於(yu) 加深對中國青藏高原西風-季風協同作用區地氣相互作用和大氣邊界層過程的認知。
第二次青藏科考隊員、中科院空天院副研究員鄭超磊負責格爾木草地站日常儀(yi) 器維護、數據接收和處理工作,他說,該站自2022年8月建成運行以來,已成功采集接收12G觀測數據,包括分鍾級的氣象要素和地表能量收支數據,以及高頻水汽和二氧化碳通量數據等。初步研究結果表明,在氣候極端幹旱的格爾木地區,夏季時期草場地表和大氣之間存在較強的水汽和能量交換過程,地氣相互作用較為(wei) 強烈,而在冬季時期更加幹冷,地氣相互作用相對較弱。
格爾木草地站,青藏科考分隊一行進行交流。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
賈立透露,為(wei) 滿足第二次青藏科考“地氣相互作用及其氣候效應”專(zhuan) 題今年夏季開展大規模地基-空基-天基立體(ti) 協同觀測試驗任務需要,中科院空天院團隊在此次科考行程中,除對已建成的格爾木草地站進行維護外,還將在周邊區域選址規劃新建兩(liang) 個(ge) 觀測站,以形成格爾木地區不同生態梯度和幹濕地表條件下地氣相互作用綜合觀測,為(wei) 青藏高原生態環境研究和全球氣候變化研究提供“接地氣”的數據支撐服務。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青藏科考:中科院空天院團隊為格爾木流域新建觀測站勘查選址
旨在為第二次青藏科考“地氣相互作用及其氣候效應”專題中地基-空基-天基立體協同觀測任務的“西風-季風作用區非均勻下墊麵地氣相互作用機載通量觀測試驗”,新建一處地基綜合觀測站選址。[詳細] -
第二次青藏科考:探訪中科院空天院格爾木流域草地綜合觀測站
據了解,該觀測站是“地氣相互作用及其氣候效應”專題中地基-空基-天基立體協同觀測的組成部分,由中科院空天院賈立研究員為首席科學家的對地觀測水循環與全球變化團隊建設運行和維護管理,並將基於觀測數據開展相關科學研究。[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