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青年“畫像中國”:看到雲南迪慶鄉村振興新圖景
圖為(wei) 多國“Z世代”青年探訪香格裏拉大峽穀·巴拉格宗景區。李嘉嫻 攝
29日,來自11個(ge) 國家的青年跟隨“‘Z世代’畫像中國”網絡互動活動走進雲(yun) 南迪慶,探訪巴拉格宗景區、“木碗之鄉(xiang) ”德欽縣奔子欄鎮等地,看到當地通過發展旅遊、非遺產(chan) 業(ye) 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美好圖景。
奔騰不息的崗曲河水和獨具特色的香格裏拉大峽穀映照出盛夏的巴拉格宗之景,而在過去,這裏的美景“藏在深閨無人識”,位於(yu) 峽穀深處不通路、不通電的巴拉村一直是“貧窮、落後、閉塞”的代名詞。
圖為(wei) 多國“Z世代”青年與(yu) 斯那定珠交流。李嘉嫻 攝
“今天大家可以乘車進入景區,使用網絡和電,這一切對巴拉村村民都來之不易。”當地藏族農(nong) 民企業(ye) 家斯那定珠向“Z世代”青年們(men) 講述巴拉格宗從(cong) 修築一條“天路”,到創建國家4A級旅遊景區——香格裏拉大峽穀·巴拉格宗景區,讓“綠水青山”轉化成為(wei) “金山銀山”的故事。
如今,巴拉格宗景區帶動周邊村民大力發展旅遊產(chan) 業(ye) ,通過解決(jue) 勞動力就業(ye) 、向村民租賃舊屋和馬匹、采購生態食材、聘請村民當向導等方式幫助村民增收,通過每年向村民發放反哺資金等方式,讓家家戶戶都開上小轎車、住上新房屋,生活水平節節攀升。
“人活在世上,有許多的路要打開,不僅(jin) 是聯通內(nei) 外的公路,還有發展和致富的思路。今天各國青年們(men) 的到來,也為(wei) 世界看到迪慶,了解當地藏族民眾(zhong) 生活打開了一條道路。”在交流中,斯那定珠以親(qin) 身經曆鼓勵“Z世代”青年努力奮鬥,找到屬於(yu) 自己的路。
來自馬拉維共和國的伊諾(CHITOSI ISIDORE INNOCENT)對斯那定珠說,“你回鄉(xiang) 修路、建設家鄉(xiang) 的故事激勵了我,讓我更有信心和動力在學成之後回國建設我的家鄉(xiang) 。”
當日,“Z世代”青年們(men) 走進有著“木碗之鄉(xiang) ”美譽的德欽縣奔子欄鎮,探訪藏族木碗製作技藝,看傳(chuan) 統手工技藝如何帶動當地民眾(zhong) 增收致富。
圖為(wei) 多國“Z世代”青年體(ti) 驗藏族木碗技藝。李嘉嫻 攝
據介紹,奔子欄木器工藝曆史悠久,因其獨特精湛的技藝、造型而深受消費者喜愛,當地出產(chan) 的木碗、糌粑盒、酥油盒、木杯、木碟、木盤、藏式折疊桌等,在明清時代就銷往西藏、青海、四川、甘肅等地,並遠銷印度、尼泊爾等國家。2022年,木碗製作技藝(藏族木碗製作技藝)被列入雲(yun) 南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名錄。當地藏族人在傳(chuan) 承特色非遺文化技藝的同時,也通過木製品工藝的加工銷售增收致富。
“在緬甸有打鐵、金銀首飾、雕刻、繪畫、漆器、泥塑等十大傳(chuan) 統手工藝,藏族木碗中的幾個(ge) 器型和我們(men) 用來儲(chu) 存物品、擺設裝飾的木質手工藝品很相似。”緬甸“Z世代”蔡益帆(Sai Lin Thein)表示,藏族木碗技藝精湛,深藏藏族人的匠心,希望此行還能了解更多有故事、有傳(chuan) 承的非遺技藝。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