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特寫:“湟魚寶寶”回家記

發布時間:2023-07-13 09:24:00來源: 新華社

  仲夏清晨,高原古城西寧陽光遍灑,樹木蔥綠茂盛。望一眼窗外,青海湖裸鯉循環水培育車間負責人李瑾說:“今天是個(ge) 好天氣,非常適合運送‘湟魚寶寶’回家。”


7月7日,李瑾在運送魚苗的途中察看湟魚情況。新華社記者 呂雪莉 攝

  他口中的湟魚,學名“青海湖裸鯉”,是青海湖特有的珍稀物種,是青海湖“水—魚—鳥”生態係統中的核心物種。如果沒有湟魚,青海湖將是一片死湖。作為(wei) 青海省立法保護的重點物種,湟魚是嚴(yan) 禁捕撈、銷售和食用的。

  過去由於(yu) 過度捕撈、氣候變化等因素影響,青海湖湟魚一度瀕臨(lin) 滅絕。2002年起,青海省開展了人工增殖放流,助力湟魚種群恢複。每當湟魚洄遊產(chan) 卵的季節,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的工作人員都會(hui) 將培育好的魚苗運送回它們(men) 原先的采卵河道。近日,記者跟隨運送魚苗的車輛,探訪“湟魚寶寶”的回家之旅。

  上午8時許,記者坐上了運送魚苗的大貨車,沿京藏高速離開西寧一路往西,駛向位於(yu)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境內(nei) 的青海湖主要入湖河流之一——沙柳河。

  “這次運送的魚苗,是去年同期在沙柳河采集的受精卵培育而成的。經過一年的人工繁育,平均體(ti) 重10克,體(ti) 長達到10厘米,具備攝食、遊動和躲避天敵的能力。”一路上,李瑾熱心地向記者講解人工增殖放流湟魚的注意事項。


7月7日,李瑾在放流魚苗前檢查水箱情況。新華社記者 李寧 攝

  “相比自然繁衍的同齡湟魚,人工繁育的魚苗體(ti) 格要更加健壯。”李瑾說,由於(yu) 湟魚生活在海拔3200米左右的高寒地區,自然環境嚴(yan) 酷,並且洄遊過程中還麵臨(lin) 被棕頭鷗等鳥類捕食等危險,自然繁衍的成活率隻有千分之二,而人工增殖放流的成活率大大提高,可以加快湟魚資源量恢複。

  車輛進入一處服務區後,緩緩停靠在路邊。李瑾翻身跳下車去,爬上4米多高的車頂,打開水箱蓋細細查看,有幾條小魚在水麵上遊動著,似乎好奇地向外張望。

  看完魚苗,李瑾又開始檢查氧氣管道。“運送魚苗過程中要保持供氧。水箱裏布滿了氧氣管,並且隨著海拔的變化要調整供氧量。”李瑾介紹說,一個(ge) 罐裏有200升氧氣,確保在運送過程中有足夠的氧氣供應。

  已到正午時分,李瑾再次爬上車頂去查看魚苗。

  “怎麽(me) 樣?”記者詢問李瑾。


7月7日,這批湟魚魚苗即將放流至河水中。新華社記者 李寧 攝

  “都好著呢。現在海拔超過3000米了,需要把氧氣再調大一點。”李瑾利索地調整氧氣閥門,蓋上水箱蓋。“今年我們(men) 已經放流了1500多萬(wan) 尾魚苗。”李瑾頗有幾分自豪地說。

  說話間,車已進入剛察縣境內(nei) ,抵達沙柳河畔。

  李瑾不顧疲憊,熟練地爬上車,開始卸魚苗。隨著水流急衝(chong) 而下,一尾尾魚苗從(cong) 水箱裏湧出,它們(men) 翻滾著身體(ti) ,好似從(cong) 滑梯上飛快滑下,一咕嚕翻起身,歡快地在水中遊來遊去,仿佛在歡呼雀躍:“回家嘍,回家嘍”。

  經過5個(ge) 小時、近200公裏的跋涉,又一批100萬(wan) 尾魚苗重新回到生命出發的地方,奔赴母親(qin) 湖——青海湖的懷抱。

(責編: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