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江源科考觀測體係
結束了一天的長途奔波,完成既定的采樣觀測任務,晚上回到位於(yu)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的科考基地時,參加2023年江源綜合科考的不少隊員們(men) 都會(hui) 不由自主地感慨:“回家了”。
科考隊員們(men) 的“家”是位於(yu) 紮曲河畔的水利部長江委長江科學院江源基地,內(nei) 有一棟兩(liang) 層藏式樓房。近年來,長江科學院依托這個(ge) 占地近10畝(mu) 的科考基地,在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的青藏高原建立起了覆蓋長江源區的野外科考觀測體(ti) 係,為(wei) 常態化開展江源科考,逐步揭開江源神秘麵紗提供了重要支撐。
這是位於(yu)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的水利部長江委長江科學院江源基地。(受訪者供圖)
走進基地大門,草地上擺放著15個(ge) 高低不同的六邊形玻璃溫箱。長江科學院水土保持研究所正高級工程師任斐鵬和隊友用這些溫箱開展“模擬增溫試驗”。自2020年以來,任斐鵬每年都要上長江源,觀察不同增溫幅度下的植被生態變化。
借助基地多年試驗,任斐鵬和隊友發現,當增溫達到或超過3攝氏度時,江源高寒草甸生態係統會(hui) 出現變化明顯的增溫臨(lin) 界點。任斐鵬介紹,他們(men) 以年為(wei) 周期,觀測植被生長,需要固定場地,原位環境,保障設備安全的試驗場地,“基地建成,我們(men) 才具備完備的試驗條件,取得一係列江源研究新成果”。
科考隊員任斐鵬(右)和隊友孫寶洋在觀測溫箱中植被生長情況。新華社記者 李勁峰 攝
“基地2016年在雜多縣政府支持下建成,江源科考終於(yu) 告別過去‘打遊擊’狀態。”長江科學院總工程師徐平介紹,以往江源科考隻能野外逐一采樣,再送回武漢集中分析檢驗,科考範圍非常受限。科考基地建成使用,不僅(jin) 解決(jue) 了科考隊員吃住等後勤保障問題,更提供了一年四季全天候科考觀測試驗條件。
近年來,科考隊員在基地首次實現長江源特有的小頭裸裂尻魚人工規模繁殖,開展模擬徑流衝(chong) 刷試驗發現長江源區水土流失風險存在明顯區域差異,自動監測紮曲河流域徑流量、水質、泥沙含量等水文數據。科考基地也成為(wei) 了水利部公布的首批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之一。
這是位於(yu) 唐古拉山研究區的自動觀測設備。新華社記者 李勁峰 攝
依托基地,江源科考隊先後在長江南源當曲、唐古拉山,北源楚瑪爾河、幹流通天河建起研究站或研究區,分別聚焦高寒濕地、冰川和流域水循環、水生態水環境演變、河道演變與(yu) 水沙變化等研究領域,確定20多個(ge) 河流觀測斷麵和點位,形成比較係統和全麵的野外科考觀測體(ti) 係。
“借助‘基地+站區’的江源野外科考觀測體(ti) 係,江源科考取得一係列科研成果,撰寫(xie) 學術論文上百篇,多項科研成果屬於(yu) ‘全球首次’。”徐平說,隨著長江源區野外科考觀測體(ti) 係不斷完善,自動化程度逐步提升,今後江源科考將圍繞三江源生態保護、高寒高海拔地區基礎建設等國家戰略需求,提供更多基礎數據支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江源科考對長江源區兩冰川“量厚稱重”
2023年江源綜合科學考察隊近日登上長江源區的兩條冰川——冬克瑪底冰川和格拉丹東雪山主峰冰川,使用地質雷達探測冰川厚度,為計算冰儲量積累基礎數據,透過冰川演化揭示江源高寒地區的氣候變遷。[詳細] -
會“寫日記”的魚耳石隱藏哪些奧秘?
為了采集耳石,來自長江科學院水環境所的科考隊員劉晗頂著大風和雨雪,穿著下水褲和隊友在長江源區多條河流中采集魚類樣本,經常在冰冷的河水中守候十多分鍾。[詳細] -
濕地碳儲量估算填補長江源科研空白
采集水土和植被等樣本,測量環境溫度和鹽度等參數,來自長江科學院的科考隊員們連日來深入長江源區查旦濕地觀測取樣,開展濕地碳儲量估算。這個科考研究項目將填補長江源區濕地碳儲量科研空白。[詳細] -
江源科考“體檢”長江源區最大濕地
2023年江源綜合科學考察隊近日在長江南源——當曲河源區開展多學科綜合考察,在長江源區麵積最大的當曲濕地進行采樣和調查。[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