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三江源國家公園|守護黃河源頭的忠誠衛士
“黃河源是我的家,我家住在黃河邊,守護好這一片淨土就是在守護我的家園。”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qin) 河,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我有義(yi) 務更有責任守護好黃河,確保一江清水向東(dong) 流。”
“我們(men) 一定會(hui) 牢記源頭責任,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堅定信念,唱響新時代黃河大合唱。”
說這些話的,或是生態管護員,或是當地牧民群眾(zhong) ,或是外來幹部職工,他們(men) 來自祖國四麵八方,卻有一個(ge) 共同的信念:守護黃河安瀾,讓黃河源園區成為(wei) 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實踐典範。
就說這幾日,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黃河鄉(xiang) 江旁村生態管護員紮西正準備巡山事宜,這次巡護至少一周時間,需要帶口糧和帳篷,還要和其他老鄉(xiang) 借幾頭馱牛,組織同組其餘(yu) 的生態管護員,商量好出發的時間。
紮西所在的巡護小組共有18人,他們(men) 負責巡黃河鄉(xiang) 阿湧措及其周邊區域。阿湧措是黃河衝(chong) 刷後形成的一座湖,湖周邊是連片的濕地,濕地中有黑頸鶴、斑頭雁、鸕鶿等鳥類棲息。
阿湧措處在黃河以東(dong) ,冬季黃河結冰後,紮西可以從(cong) 冰麵上過去,從(cong) 縣城出發一天就能完成巡護。夏季冰雪消融,黃河水流湍急,巡護之路就異常艱難。要從(cong) 黃河鄉(xiang) 繞路,中途翻幾座高山,摩托車無法抵達,需要用犛牛馱著進去。
這次到阿湧措巡護的目的有兩(liang) 個(ge) 。一個(ge) 是觀察鳥類,看看年初搭建的黑頸鶴鳥窩是否有黑頸鶴安家,另一個(ge) 是撿拾垃圾,看看阿湧措周邊牧戶轉場後是否有生活垃圾。
“每戶牧民家中有一名生態管護員,轉場時他們(men) 會(hui) 自己將生活垃圾撿走。我們(men) 此行最主要的目的是去觀察黑頸鶴新家入駐情況,並做好記錄。”紮西說。
三江源國家公園成立後,居住在國家公園內(nei) 的牧民成為(wei) 了國家公園保護的主體(ti) ,他們(men) 放下牧鞭,成了生態管護員,守護自家草場,守護黃河源區生態環境。
瑪多縣是離天最近的地方,被譽為(wei) 黃河源頭第一縣。境內(nei) 河流縱橫,湖泊遍布,因而有“千湖之縣”的美稱,鄂陵湖和紮陵湖還是國際重要濕地。
曆史上,由於(yu) 不合理開發利用,造成了黃河流域環境問題比較嚴(yan) 的。如今的一江清水、動物樂(le) 園並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經過幾代人不斷努力與(yu) 堅守。
1972年黃河發生首次斷流;1996年黃河源頭的紮陵湖和鄂陵湖首次出現斷流;2003年12月,鄂陵湖出水口出現曆史上的首次斷流。
危險!危險!危險!大自然向黃河源頭生態環境敲響的警鍾,敲醒了瑪多縣各族幹部群眾(zhong) 。
2000年左右,瑪多縣自行開展了一係類生態治理項目,草原禁牧、黑土灘治理、生態移民……生態恢複效果緩慢。2005年開始,從(cong) 國家層麵開始實施三江源生態保護與(yu) 建設工程,持之以恒抓生態文明建設,黃河源生態環境在逐步改善。
7月13日,跟著瑪多縣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管理局副局長馬貴前往紮陵湖出水口。路過鄂陵湖後就是措哇尕則山,山頂是黃河源牛頭碑,繼續向西行駛40多公裏,便看到了紮陵湖。
這些天馬貴帶著局裏的工作人員忙著整治公路沿線環境,晚上回來大多到半夜了,拆除破舊不堪的公示牌和宣傳(chuan) 牌,換上重新製作好的牌子,風蝕斷裂的界碑挖走後栽上新界碑,撿拾清理公路沿線垃圾。
“這些年,我們(men) 通過生態項目,累計完成黑土灘治理134萬(wan) 畝(mu) ,退化草地改良55萬(wan) 畝(mu) ,沙漠化防治99萬(wan) 畝(mu) ,重點沼澤濕地保護50萬(wan) 畝(mu) ,草原有害生物防控5400萬(wan) 畝(mu) 。”馬貴說。
記者在紮陵湖出水口看到,湖水出水口兩(liang) 側(ce) 有監測設施,一側(ce) 是湖泊群魚類洄遊監測設施,通過主控機房的電腦畫麵可以看到花斑裸鯉在清澈的流水中暢遊。湖水出水口另一側(ce) 是水質監測省控斷麵,瑪多縣境內(nei) 除了紮陵湖出水口的省控斷麵,還在黃河大橋處有水質監測國控斷麵,兩(liang) 處斷麵的水質常年保持在II類以上。
“這些年取得的成績可以說是人努力天幫忙,降雨量增加,紮陵湖、鄂陵湖湖泊麵積與(yu) 2005年相比分別增大74.6平方公裏和117.4平方公裏,增加量相當於(yu) 30個(ge) 西湖大小,湖泊數量由原來的4077個(ge) 增加到5849個(ge) ,濕地麵積增加104平方公裏。”馬貴說。
生態修複一方麵要引導牧民群眾(zhong) 樹立更強的保護意識,這一點對於(yu) 瑪多縣各族幹部群眾(zhong) 來說無需贅言。另一方麵需要實施一些工程項目。這些年,三江源國家公園內(nei) 一大批生態修複項目落地實施。黃河源園區還在冬格措納湖試點實施了3公裏的電子圍欄項目,通過手機終端App,可以隨時360度觀察圍欄附近的濕地和野生動物。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走進三江源國家公園|“天”為鶴家鄉
目前,青海省內黑頸鶴分布最密集的區域是廣袤的三江源濕地,其中黃河源地區和瀾滄江源頭地區數量最多,玉樹隆寶湖是目前已知繁殖黑頸鶴種群密度最高的地區。[詳細] -
走進三江源國家公園|在長江源頭播撒生態的種子
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生態文明教育,而學生是受教育的主體。 2016年3月,環保課正式列入小學課表,這讓學生們受益匪淺。[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