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青海省治多縣:“雲端”牧場“慧”養牛

發布時間:2023-08-02 10:46:00來源: 青海日報


智慧養(yang) 牛,草原盡歡顏。


建在村裏的基站。


雲(yun) 端牧場信息平台中心。


用手機就能看到犛牛的狀態。

  世界犛牛看青海,青海犛牛看玉樹。數據顯示,目前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犛牛存欄148.95萬(wan) 頭,約占全球犛牛總量的十分之一。玉樹不僅(jin) 是青海犛牛數量最多的地區,也是青海主要畜產(chan) 品供給地,更有畜牧業(ye) 大州的美譽。

  犛牛產(chan) 業(ye) 被稱為(wei) 玉樹州農(nong) 牧業(ye) 發展的“第一產(chan) 業(ye) ”和“第一品牌”。玉樹犛牛既是牧民群眾(zhong) 賴以生存的物質資源,也是穩固脫貧攻堅成績,實現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重要抓手。

  2021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hui) 議青海代表團審議和考察青海時,精準把脈青海資源稟賦發展優(you) 勢和區域特征,兩(liang) 次提出要打造綠色有機農(nong) 畜產(chan) 品輸出地的重大要求,為(wei) 青海“三農(nong) ”工作高質量發展指明新方向、擘畫新藍圖。

  敢為(wei) 人先的玉樹人,牢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囑托,堅定不移走以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為(wei) 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探索 ——什麽(me) 是“雲(yun) 端”牧場?

  “雲(yun) 端”牧場對於(yu) 治多縣而言是個(ge) 新鮮事物,那麽(me) 究竟什麽(me) 是“雲(yun) 端”牧場呢?

  “雲(yun) 端”牧場就是數字牧場,通過數字化技術來管理畜牧場,從(cong) 而提高畜牧業(ye) 生產(chan) 效率、降低成本、提高養(yang) 殖質量,促進畜牧業(ye) 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新型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模式。近年來,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數字牧場逐漸成為(wei) 了現代畜牧業(ye) 的新趨勢。

  “雲(yun) 端”牧場的出現對於(yu) 畜牧大州玉樹來說是機遇更是必然的選擇。

  很長一段時間裏,玉樹州的犛牛養(yang) 殖一直在延用“老”方法,通過“四季遊牧”的放牧方式,將草場劃分為(wei) 四季,每一個(ge) 季度在一處草場放牧,而其他草場每年能有九個(ge) 月的休養(yang) 期,讓牧民一年四季都有草場可以放牧,這樣放牧的好處就是極大地維護了草場生態,同時保證了牧民群眾(zhong) 的生產(chan) 生活,實現了草畜平衡,這就是玉樹犛牛養(yang) 殖的1.0時代。

  脫貧攻堅戰全麵打響後,為(wei) 了加快建立組織化程度高、規模化經營能力強、產(chan) 業(ye) 化水平高、基礎設施配套完善、高原特色鮮明的草地畜牧業(ye) 生產(chan) 經營機製,玉樹州引導支持種養(yang) 大戶、生態(家庭)農(nong) 牧場、生態畜牧業(ye) 合作社、產(chan) 業(ye) 化龍頭企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組織等新型經營主體(ti) 規範運營發展,玉樹犛牛養(yang) 殖進入2.0時代。

  如今,傳(chuan) 統的犛牛養(yang) 殖模式,已然滿足不了玉樹犛牛產(chan) 業(ye) 的發展需求。而數字化牧場作為(wei) 畜牧業(ye) 發展的新模式,可以有效提高畜牧業(ye) 的生產(chan) 效率、降低成本、提高養(yang) 殖質量,促進畜牧業(ye) 可持續發展。“雲(yun) 端”牧場無疑就是玉樹犛牛養(yang) 殖進入3.0時代最好的選擇。

  玉樹州農(nong) 牧和科技局局長紮西朋措說:“數字技術是產(chan) 業(ye) 變革的先導力量,發展數字經濟是抓住先機、搶占未來發展製高點的必然選擇。當前,國內(nei) 畜牧業(ye) 數字化產(chan) 業(ye) 建設蹄疾步穩,數字技術發展成效顯著,為(wei) 我們(men) ‘雲(yun) 端’牧場試點的建設提供了經驗和技術支持。”

  治多縣作為(wei) 玉樹州的畜牧大縣,畜牧業(ye) 發展迅速,但由於(yu) 畜牧養(yang) 殖產(chan) 業(ye) 仍存在規模小、養(yang) 殖產(chan) 品銷路不暢等問題,直接影響了當地牧民收入和養(yang) 殖積極性,成為(wei) 治多縣畜牧業(ye) 發展的“絆腳石”。

  2022年,在玉樹州農(nong) 牧和科技局的支持指導下,治多縣成為(wei) 了玉樹州第一個(ge) “雲(yun) 端”牧場的試點。自此,拉開了玉樹州犛牛養(yang) 殖3.0時代的大幕。

  紮西朋措說:“總投資200萬(wan) 元的高原畜種追溯體(ti) 係(雲(yun) 端牧場)建設項目符合青海省調整畜牧業(ye) 結構、利用資源優(you) 勢大力發展犛牛、藏羊產(chan) 業(ye) 的方針和產(chan) 業(ye) 導向,有利於(yu) 推動治多犛牛、藏羊產(chan) 業(ye) 化、智慧化發展進程,帶動治多農(nong) 牧戶開展犛牛、藏羊養(yang) 殖及飼草料種植,這對調整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結構、發展高效畜牧業(ye) 、加快當地畜牧業(ye) 產(chan) 業(ye) 發展具有現實和長遠的重要意義(yi) 。”

  落地 ——“雲(yun) 端”牧場如何建設?

  推進畜牧業(ye) 數字化建設,推動犛牛養(yang) 殖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離不開“實幹”二字。

  項目和資金都有了,怎麽(me) 建成了最大的難題。

  為(wei) 了讓“雲(yun) 端”牧場盡快落地,2022年7月玉樹聯通公司及專(zhuan) 業(ye) 團隊積極響應,承擔起了建設重任。

  玉樹聯通公司來到治多縣後,勘查了6個(ge) 牧場,最終在聯通信號覆蓋好、覆蓋麵積廣的治渠鄉(xiang) 江慶村設立試點牧場。

  江慶村位於(yu) 治多縣治渠鄉(xiang) ,平均海拔4300米左右,依托長江流域形成了優(you) 質的草場,江慶村牧場可用麵積2萬(wan) 平方公裏,犛牛有705頭,其中二代野血犛牛147頭。

  “雲(yun) 端”牧場的建設對於(yu) 玉樹聯通公司來說也是一次不小的挑戰,中國聯通玉樹州分公司副總經理祁禛禛說:“中國聯通具有完備的大數據、大安全、大應用研發體(ti) 係,強大的研發團隊,在技術、網絡、服務方麵很有優(you) 勢,我們(men) 可以在20天內(nei) 即完成了牧場係統的研發調測及部署,但是在高海拔的地區做雲(yun) 端牧場還是第一次,極寒的天氣,肯定會(hui) 給挖坑栽杆、鋪設線路、固定桅杆等工作帶來不小的困難。”

  最終經過細致的考察和調研,玉樹聯通公司最終確定了以“畜牧業(ye) 信息化服務管理平台、犛牛藏羊追溯係統、牲畜定位係統、智能綜合傳(chuan) 感係統、投入品質量安全監管係統、犛牛藏羊認養(yang) 係統、畜牧業(ye) 綜合數據分析係統”為(wei) 核心的“雲(yun) 端”牧場大數據平台。

  為(wei) 了讓“雲(yun) 端”牧場盡快落地,玉樹聯通分公司工作人員,經常兩(liang) 頭跑,一頭要在治多縣農(nong) 牧局進行大數據平台的打造,一頭要在江慶村的牧場安裝硬件設施。

  三月的治多,大雪紛飛,玉樹聯通分公司的工作人員不畏嚴(yan) 寒、頂著大雪寒風,安裝牧場攝像頭及犛牛項圈、耳標等。其中最讓人頭疼的就是二代野血犛牛性格剛烈、難以馴服,常常需要十幾個(ge) 人才能讓其安穩安裝項圈。

  玉樹聯通分公司俄金仁增,身材魁梧,經常協同牧民一起為(wei) 野血犛牛安裝項圈,一天工作結束後,這個(ge) 強壯的康巴漢子,累得在牧場裏大口地喘著粗氣。

  2023年5月,“雲(yun) 端”牧場正式上線,江慶村的500隻犛牛全部錄入係統。

  治多縣“雲(yun) 端”牧場建成後,成為(wei) 了治多縣農(nong) 牧局統一的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其製度規範和技術標準是全縣數字化行業(ye) 第一,通過治多縣農(nong) 牧業(ye) 大數據平台的建立,提升治多縣全域農(nong) 牧業(ye) 的信息化、智能化、數據化的水平,使得治多縣農(nong) 牧業(ye) 向現代化邁進一大步,同時達到了發展畜牧業(ye) 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提高牧民收益的目的,提高治多縣產(chan) 品附加值,實現產(chan) 品優(you) 質優(you) 價(jia) ,提升區域品牌形象,促進治多縣鄉(xiang) 村振興(xing) 和綠色有機農(nong) 畜產(chan) 品輸出地建設。

  受益 —— 誰是最大的受益者?

  “雲(yun) 端”牧場的建成,受益最大的就是當地的牧民群眾(zhong) 。

  2022年8月,治渠鄉(xiang) 江慶村被確定為(wei) “雲(yun) 端”牧場試點後,村“兩(liang) 委”第一時間召開全體(ti) 村民大會(hui) ,將這一好消息告訴每個(ge) 人。

  江慶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紮西才加說:“為(wei) 了配合好試點工作的推進,我們(men) 江慶村生態畜牧業(ye) 專(zhuan) 業(ye) 合作社提前布局,全村每戶人家通過入股一頭牛的形式,集體(ti) 參與(yu) 到了牧場建設中。”

  江慶村牧民塔巴說:“雖然我們(men) 不太懂什麽(me) 是‘雲(yun) 端’牧場,但是我們(men) 相信黨(dang) 相信科學,願意拿出家裏的犛牛來一起嚐試,相信跟著黨(dang) 走肯定不會(hui) 錯。”

  七月,再次來到治渠鄉(xiang) 江慶村的“雲(yun) 端”牧場裏,每頭犛牛的脖子上都戴上了耳標,每個(ge) 耳標都預裝了5G芯片,相當於(yu) 它們(men) 的“身份證”。

  紮西才加介紹,現在隻要通過手機輕輕一點,犛牛的性別、年齡、免疫信息甚至血統信息就能一覽無餘(yu) 。同時,這裏的每個(ge) 牛棚裏都安裝了視頻監控,通過數字中心智能環控、視頻監控等,對犛牛養(yang) 殖過程的各項要素進行數字化建模,數據也會(hui) 實時傳(chuan) 輸到“雲(yun) 端”牧場養(yang) 殖管理係統平台上,根據數據反饋,工作人員可以對牛棚溫度濕度等進行調整。

  在過去養(yang) 牛可不是一件輕鬆的事,牧工每天都要起早貪黑,傳(chuan) 統的記錄工作十分繁瑣、實用性差,操作非常麻煩。特別是注射疫苗和育種時,犛牛不受控製,沒有“身份證”,工作開展起來費時費力。

  如今有了“雲(yun) 端”牧場,養(yang) 牛變得輕鬆愜意起來。

  “以前放牧,得跟著牛羊滿山跑,根本離不開人,每天累得很。”傍晚,正在用手機查看返圈牛羊實時狀況的牧民巴措表示,現在放牧,隨時隨地打開手機一看,牛羊在做什麽(me) ,全都知道了,輕鬆了不少。

  不僅(jin) 如此,“雲(yun) 端”牧場可以讓江慶村全體(ti) 牧民都參與(yu) 到犛牛的養(yang) 殖和監管。隻要打開手機,誰家的犛牛是多少號,長了多少公斤,生了幾個(ge) 小牛都可以一目了然。

  “雲(yun) 端”牧場給牧民帶來的好處遠不止這些,係統可以為(wei) 犛牛建立電子檔案,電子檔案中除記錄了基本信息外,還記錄了父係、母係及產(chan) 子信息;牲畜定位係統通過犛牛的項圈、耳標實時監測犛牛在牧場中的活動軌跡及定位;犛牛藏羊追溯係統通過犛牛的耳標信息可記錄該牛的父係、母係、子係等信息,可追溯到二代野血犛牛;犛牛藏羊認養(yang) 係統,客戶通過微信公眾(zhong) 號可以認養(yang) 一頭犛牛,支付認養(yang) 費用後,可以實時監測到犛牛的體(ti) 重、活動軌跡……

  “‘雲(yun) 端’牧場的前景廣闊,為(wei) 治多畜牧業(ye) 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動力。”治多縣農(nong) 牧和科技局局長紮西江措說,這種高科技的養(yang) 殖方式,不僅(jin) 方便了牧民,而且讓牧場真正實現了智能化、精準化管理,降低人工成本和操作失誤率的同時,更有效幫助牧場實現降本增效。未來,隨著這種養(yang) 殖方式的普及,治多縣牧民群眾(zhong) 的收入肯定會(hui) 越來越高,“雲(yun) 端”牧場必將成為(wei) 治多縣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重要路徑。

  手記:數字賦能 “畜”勢勃發

  數字為(wei) “引”,科技為(wei) “力”、信息上“雲(yun) ”,一張數字網串聯產(chan) 業(ye) ,延伸至牧場每一個(ge) 角落,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治渠鄉(xiang) 江慶村的牧場正在通過智慧管理平台以乘“雲(yun) ”而上,借“數”轉型,讓犛牛的“生活”因科技“入駐”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以前養(yang) 牛,牛去哪人就要跟著去哪,現在有了這個(ge) ‘大腦’,人再也不用到處追著牛跑了!”治多縣治渠鄉(xiang) 江慶村牧工巴紅才仁尼瑪激動地說。

  巴紅才仁尼瑪口中的“大腦”是指依靠物聯網、雲(yun) 計算等信息通信技術建立的“數字大腦”,也就是玉樹州首個(ge) “雲(yun) 端”牧場試點。

  雲(yun) 端牧場的建設曆程,伴隨著產(chan) 業(ye) 業(ye) 態的迭新過程。在玉樹,從(cong) 傳(chuan) 統養(yang) 牛到科技養(yang) 牛,業(ye) 態的演進不斷加速,在創新精神光芒之下,各類先進要素在犛牛養(yang) 殖領域的整合與(yu) 融入,一層層地疊加成全新的產(chan) 業(ye) 圖景。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治多縣堅持畜牧業(ye) 基礎地位不動搖,不斷創新畜牧業(ye) 經濟工作的思路和方法,以牧業(ye) 增效、牧民增收為(wei) 目標,加強畜牧業(ye) 常規管理。治多縣畜牧業(ye) 發展迅速,但由於(yu) 畜牧養(yang) 殖產(chan) 業(ye) 仍存在規模小、養(yang) 殖產(chan) 品銷路不暢等問題,影響了當地牧戶收入和養(yang) 殖積極性,成為(wei) 畜牧業(ye) 發展的最大障礙因素。為(wei) 解決(jue) 治多縣牧戶散養(yang) 、防疫水平差等現象,促進當地的畜牧業(ye) 發展,2022年治多縣率先實施了治多縣高原畜種追溯體(ti) 係(雲(yun) 端牧場)建設項目。

  時間指針撥回到多年以前,在玉樹犛牛養(yang) 殖離不開“人力”。人工觀察犛牛局限於(yu) 是否發情或者發病、犛牛數量等。如果沒有“眼疾手快”“手腦並用”“火眼金睛”“行步如風”的本領,麵對巨大的工作量,龐大的犛牛數量,要想把犛牛養(yang) 好,絕非易事。

  而“雲(yun) 端”牧場的實施,讓“草原牛”變成了“數字牛”,這一變化,不僅(jin) 可實現當地畜牧業(ye) 由數量型向質量型、效益型的戰略性轉變,實現養(yang) 殖場各項係統配套、功能齊備,各種設施智能化、規範化,而且可帶動畜牧產(chan) 業(ye) 、養(yang) 殖及飼草料種植農(nong) 牧戶持續發展,增加農(nong) 牧民收入,促進企業(ye) 、合作社完成數字化改造,推動畜牧業(ye) 產(chan) 業(ye) 信息化發展。

(責編: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