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祁連深處,見證堅守的力量

發布時間:2023-08-09 15:39:00來源: 甘肅日報


王金生(左一)與(yu) 同事進行日常巡護。


重要節點,王金生和同事在路口蹲點守護。


王金生(中)對巡山情況進行登記。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田蹊


夏日的祁連山草木青翠,風景如畫。

  王金生的年紀不算大,可黝黑的皮膚和常年缺氧導致的麵部水腫讓47歲的他看起來要更“老”一些;

  王金生去過的地方不多,可在24年的巡山生涯裏,他硬生生在祁連山裏騎壞了8輛摩托車;

  王金生是一名普通的共產(chan) 黨(dang) 員,他用實際行動把對黨(dang) 忠誠和愛崗敬業(ye) 寫(xie) 在祁連山腹地的每一個(ge) 角落……

  走進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中心寺大隆自然保護站大岔資源管護站站長王金生的生活,就走進了祁連山甘肅段1400多名默默無聞“守山人”的喜怒哀樂(le) 。

  “我還年輕,讓我進山!”

  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中心寺大隆自然保護站大岔資源管護站,地處祁連山高寒山地,人煙稀少、空氣稀薄,平均海拔3200米。

  五月,初夏,這裏的天氣還是變幻莫測。即使頭頂著午後的烈日,王金生身上厚厚的防火作訓服也穿得嚴(yan) 嚴(yan) 實實。

  “山裏的天氣沒個(ge) 準,巡山路上一天經曆四季也是常有的事。”王金生一邊擦著額頭的汗珠,一邊認真地用手中的巡護終端記錄沿途情況。

  時間回撥到1999年。正值青年的王金生從(cong) 部隊退役安置到保護站,站裏考慮到他是新同誌,擔心他短時間內(nei) 不能適應這裏的工作生活環境,打算先把他安排在城郊的種苗基地工作。

  “我還年輕,讓我進山!”王金生主動向組織請纓,前往當時保護站中條件最差、最偏遠的楊哥資源管護站當管護員。

  祁連山腹地山大溝深、交通不便,牧民居住分散,幾乎看不到人煙。管護站條件艱苦,通信不便,沒有照明用電,就連吃水也隻能去兩(liang) 公裏之外的紅溝口去挑。

  白天不見人,晚上靜悄悄,巡山路上還要麵對落石流水、提防毒草蛇蟲,短暫地享受了幾天大自然的靜謐之後,王金生開始明白了老管護員口中的孤獨。

  自己選的路,咬著牙也要走下去;肩負的職責,咬著牙也要扛起來。為(wei) 了成為(wei) 一名合格的管護員,王金生主動向老同誌請教,積極和當地牧民溝通,還買(mai) 來專(zhuan) 業(ye) 書(shu) 籍用心研讀,用很短的時間掌握了林草管護和野外工作的各類相關(guan) 知識。

  忍饑挨餓、狂風暴雨、傷(shang) 病疼痛,絲(si) 毫沒有動搖王金生的意誌。在日複一日枯燥乏味的巡山路上,他一刻也沒有停止過對腳下這片土地和自己肩負責任的思考。

  轄區內(nei) 的各族群眾(zhong) 居住分散,無論林草資源管護還是防火工作,做好群眾(zhong) 的思想工作成了王金生需要麵對的一大難題。

  “沒有群眾(zhong) 基礎,我們(men) 的工作就很難開展,管護始終處於(yu) 落後被動的局麵。”王金生在管護站的例會(hui) 上提出,“這種局麵必須改變。”

  說幹就幹,經過和同事們(men) 溝通,王金生帶頭深入牧民群眾(zhong) 家中,在拉家常的過程中談古今、談利害,在幫群眾(zhong) 搶收種、趕牛羊的路上講政策、講道理,甚至還主動邀請牧民群眾(zhong) 來管護站做客,讓他們(men) 了解管護員的工作和生活,更好地理解和支持林草資源管護及防火工作,增強他們(men) 的生態保護意識。

  從(cong) 那以後,牧民轉場的路上有管護員的身影,民族節日的聚會(hui) 上有管護員的身影,群眾(zhong) 遇到困難甚至婚喪(sang) 嫁娶的日子,少不了管護員的身影。送農(nong) 資、幫采購,隻要林區的群眾(zhong) 有需求,王金生和他的同事們(men) 就沒閑著。

  “將心比心,以誠待人。”

  幾年時間,王金生和同事走遍了整個(ge) 轄區,足跡留在每一家牧民的帳篷裏。哪家牧戶住在哪道梁,哪家的草場在哪道溝,哪家的帳篷裏有幾口人,誰家最近遇到難心事,王金生總是第一個(ge) 知道、第一個(ge) 趕到。

  每年入冬,林區僅(jin) 有的一條防火通道會(hui) 被冰雪封凍,給資源管護工作和牧民的生產(chan) 生活帶來了極大不便。維護防火道路,是管護員每年冬天最艱難最緊迫的任務。

  狹長的道路,走一步退十步,僅(jin) 靠站上的幾名管護員敲冰鏟雪,進度十分緩慢。有一年大雪,正當精疲力竭的管護員們(men) 望著被冰雪封控的道路歎氣時,幾名手持鐵鍬的牧民群眾(zhong) 出現在遠處的風雪中。

  那一刻,王金生激動得說不出話。他知道,自己和同事們(men) 這幾年的努力,贏得了群眾(zhong) 的信任和支持。凜冽的寒風裏,管護員和群眾(zhong) 用鎬頭一點一點敲碎冰塊,一鍁一鍁鏟除積雪,直到道路全部暢通。歡聲笑語回蕩在白雪皚皚的群山中,管護員和林區群眾(zhong) 真正融為(wei) 一家人。

  “將心比心,以誠待人。”王金生常說,群眾(zhong) 把管護員當親(qin) 人,自覺當起林區的義(yi) 務管護員和消防員,林區管護的聯防聯護機製才算真正地發揮效用,林草管護和牧業(ye) 生產(chan) 才呈現出和諧共生、互助互促的良好局麵。

  2016年7月,轄區持續遭遇強降雨天氣。

  一個(ge) 深夜,正在值班的王金生看著窗外電閃雷鳴、大雨傾(qing) 盆,突然有了一種不好的預感和擔心。他連忙叫起同事,穿起雨衣走進黑夜。泥濘濕滑的山路上,他和同事們(men) 顧不上一路跌跤,挨家挨戶敲門叫醒正在熟睡的牧民群眾(zhong) ,勸說他們(men) 抓緊時間趕著羊群轉移。

  就在大夥(huo) 兒(er) 剛剛到達安全地帶的時候,遠處的山穀轟隆作響,泥石流傾(qing) 瀉而下,頃刻間,管護站和周邊幾戶群眾(zhong) 的住宅被掩埋。劫後餘(yu) 生,讓大夥(huo) 兒(er) 站在雨中心有餘(yu) 悸,雨水和淚水混在管護員和牧民們(men) 的臉上。

  這次泥石流災害造成河旁多處道路、林木、電力設施破壞,部分牧民住宅和圈舍被毀。令人欣慰的是由於(yu) 大家轉移及時,無一例人員和牲畜傷(shang) 亡,財產(chan) 損失降至最低。

  “謝謝你們(men) ,這是救命的恩情。”牧民群眾(zhong) 握著王金生的手連聲道謝。王金生神情嚴(yan) 肅地反複告訴大家:“不要掉以輕心,險情還沒解除!”

  暴雨過後,王金生組織管護站全部人員帶領群眾(zhong) 撤離。他連續奮戰在工作第一線,每天隻睡兩(liang) 三個(ge) 小時。大家勸王金生回去休息,他每次都說:“不要緊,你們(men) 先回去,我再轉一圈就回。”

  安撫群眾(zhong) 、安置受災戶,向牧民宣傳(chuan) 防災減災知識,在王金生和同事們(men) 的努力下,整個(ge) 轄區20多戶100多牧民群眾(zhong) 、1000多頭牲畜沒有發生一起災後事故。

  “一草一木,都是責任。”

  王金生為(wei) 人和善,性格開朗,但大家都知道,他心裏始終有一個(ge) 不容觸碰的底線:轄區的林草資源堅決(jue) 不容破壞。

  森林草原防火是資源管護工作的重中之重,為(wei) 了更好地落實責任,大岔保護站實行包片負責製,每個(ge) 人都有自己的管護區域。管好自己轄區的一草一木是王金生擔任站長後對大家提出的嚴(yan) 格要求。

  上墳祭祀燒紙錢,春節元宵放鞭炮,這些當地群眾(zhong) 的習(xi) 俗,時刻讓管護員們(men) 緊繃著弦。不管吧,隱患無窮;管吧,會(hui) 遭到抱怨甚至謾罵。遇到這種時候,管護員們(men) 都十分為(wei) 難。

  王金生說,隻要是對國家資源有威脅的行為(wei) ,就必須管、堅決(jue) 管。

  王金生一邊帶領管護員上門講道理、做工作,努力引導群眾(zhong) 文明祭祀、科學防火,一邊加大巡查力度,重要時節在路口等重點地區蹲點守護,還把防火工具送到群眾(zhong) 家裏,呼籲大家一起規範用火。

  大岔管護站轄區屬於(yu) 地勢崎嶇、森林植被豐(feng) 富的核心區域,巡護摩托車難以通行,為(wei) 緩解管護員徒步巡護的辛苦,王金生提出采取騎馬與(yu) 徒步相結合的方式,確保巡護全覆蓋。

  “騎馬巡護看似有趣,其實很危險。由於(yu) 林區天氣多變、道路複雜,冰雪下暗藏深坑陷阱,陡峭坡道上亂(luan) 石縱橫,稍不注意就會(hui) 發生意外。”細心的同事們(men) 總會(hui) 注意到,每次出發時王金生都會(hui) 幫大家挑選溫順的馬,然後自己騎馬在前麵探路。

  有一次巡護路上,天氣突變下起大雪,大家騎著馬在風雪中緩慢前行。王金生怕出意外,就果斷決(jue) 定改變行程,夜宿附近的臨(lin) 時管護房。零下20多攝氏度的冰天雪地裏,他帶著同事們(men) 打冰取水、生爐取暖,做好度過寒夜的準備。

  當勞累一天的管護員們(men) 漸入夢鄉(xiang) ,王金生卻披著棉衣為(wei) 大家添柴火、蓋被褥,像一位“老班長”一樣照顧著每一個(ge) 人,徹夜未眠。漸漸地,“班長”成了大夥(huo) 對王金生的稱呼,在他的帶領下,管護站也變成了一個(ge) 駐守在祁連山裏的“哨所”。

  2017年10月底,有牧民向管護站報告楊哥村紮科區域有大型機械碾壓的痕跡。接到舉(ju) 報信息後,王金生緊急安排部署,管護員采取分組蹲守監控的方式盯牢看緊現場。

  冬日夜晚的祁連山,寒風刺骨,大雪紛飛。王金生和蹲守的同事們(men) 雙腳凍麻了,卻連大氣都不敢出,生怕打草驚蛇。淩晨2時許,當違法分子摸黑駕駛機械進入轄區的紮科河道內(nei) 準備偷采沙石的時候,管護隊員們(men) 迅速行動,攔截車輛和人員,當場製止了違法行為(wei) ,並將涉案人員交送有關(guan) 部門處理。

  就這樣,王金生和同事們(men) 及時阻止了一起破壞生態環境的案件。正是他們(men) 這樣的堅持,24年來,轄區始終保持著森林草原火情和安全事故“零報告、零傷(shang) 亡”的成績。

  “擇一而終,不負青春。”

  24年,8700多個(ge) 日夜,王金生和同事們(men) 堅守在平均海拔3200米的祁連山高寒山地,管護著100多萬(wan) 畝(mu) 核心區域。

  24年,他和同事及時發現並製止野外用火50多次,騎行宣傳(chuan) 400餘(yu) 次,發放宣傳(chuan) 單1.2萬(wan) 餘(yu) 份,行程長達1萬(wan) 餘(yu) 公裏。

  風裏去、雨裏來,爬冰臥雪,鐵打的身體(ti) 也受不了。常年的巡山工作,讓王金生和同事們(men) 各種各樣的大小“毛病”得了不少,父母妻兒(er) 生活中一個(ge) 又一個(ge) 重要時刻也總是缺席。

  即使這樣,王金生沒有半句怨言,而是對林草事業(ye) 更加執著。他在自己的日記中寫(xie) 道:“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忍得住辛勞,無怨無悔地做一名平凡的祁連山衛士,用一流的工作業(ye) 績回報黨(dang) 和人民的重托。”

  青春易逝,巡山的馬匹都在一批批地老去。

  47歲的王金生從(cong) 林草“新兵”變成了“老班長”,他經曆的一件件驚心動魄的故事講都講不完。可每當別人問起,他總是笑著說:“我有啥好講的,不過是一個(ge) 平凡的人在極為(wei) 平凡的崗位上做平凡的事而已。”

  愛崗敬業(ye) ,王金生說到做到:他做事細心,從(cong) 不放過一絲(si) 安全隱患;他為(wei) 人誠心,大夥(huo) 兒(er) 的困難隻要能幫他從(cong) 來不會(hui) 袖手旁觀;他敢於(yu) 擔當,無論當管護員還是站長,他始終沒有降低過對自己的要求;他以身示範,幾乎所有的節假日,他都堅持在管護一線值班。

  “年紀大了,找組織申請換個(ge) 輕鬆點的崗位多好,幹嗎非要對這片林子這麽(me) 執著?”好心的朋友勸王金生。

  “這是我最初的選擇,也是我一輩子的責任和使命。”王金生說,每當置身祁連山深處,看著綠樹成蔭,聽著空山鳥鳴,想起自己作為(wei) 一名林草職工一輩子為(wei) 國家和人民守護著這片綠色,就會(hui) 由衷地產(chan) 生一種自豪感。

  大家都說,王金生關(guan) 心林區的群眾(zhong) ,關(guan) 心巡山的馬匹,關(guan) 心山裏的一草一木,不關(guan) 心本職工作以外的任何事情。

  群山無言,但層巒疊翠的山林記錄著王金生巡山護林的足跡,大山深處的溝溝壑壑目睹了他日複一日的努力和汗水。他用實際行動,默默地履行一名共產(chan) 黨(dang) 員的責任,奉獻出一位林草職工寶貴的青春。

  “來向蔥蘢問綠神,婆娑語薦護林人。青春耗盡猶無憾,為(wei) 守青山不老春。”一首網上寫(xie) 給管護員的小詩,讓王金生和同事們(men) 倍感親(qin) 切,“就像是寫(xie) 給我們(men) 的一樣。”

  祁連山甘肅段,山連著山,林套著林。1400多名像王金生一樣的守山人,就像山峰上挺拔的雲(yun) 杉,把根係深深植入大地,坦然麵對雨雪風霜的洗禮,將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奉獻給祁連山的綠色事業(ye) ,用勤勞的雙手描繪著祁連山自然保護區絢麗(li) 多彩的綠色畫卷。

  平日裏,他們(men) 是父親(qin) 、母親(qin) ,是丈夫、妻子,是兒(er) 子、女兒(er) ,但穿上工作服,鑽進大山裏,他們(men) 隻有一個(ge) 共同的名字——“祁連守山人”。

  記者手記:為(wei) 守青山不老春

  迷彩服,運動鞋,鑽進林子,王金生像一位戰士時刻準備投入戰鬥;黝黑的皮膚、渾身的傷(shang) 疤,走出林子,王金生的身上處處都是護林工作留下的印記。

  24年時間裏,王金生在海拔3200多米的祁連山高山寒地,以山為(wei) 家,以林為(wei) 伴,飽含熱情為(wei) 家鄉(xiang) 守護一片青綠。

  24年時間裏,王金生從(cong) “小年輕”變成了“老班長”,身邊的人變了,守護的轄區變了,對林草事業(ye) 的初心卻始終沒變。

  “擇一事,終一生。”經曆了許多艱苦與(yu) 磨礪,忍受了許多孤獨與(yu) 誤解,王金生作為(wei) 一名林草職工,卻始終因為(wei) 能夠為(wei) 國家和人民守護綠色而滿懷自豪。

  青春耗盡猶無憾,為(wei) 守青山不老春。一代守山人慢慢老去,又有新一代的守山人成長起來,這種循環交替,正像祁連山的森林一樣充滿旺盛的生命力。

  如今,林海綿延,鳥語花香。祁連生態之美的背後,離不開許許多多像王金生一樣的“祁連守山人”默默無聞的堅守與(yu) 奉獻。(本文圖片除署名外均由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中心提供)

(責編: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