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大河上下滿目新——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綜述

發布時間:2023-09-08 09:50:00來源: 新華社

  開欄的話:

  千百年來,奔騰不息的黃河同長江一起,哺育著中華民族,孕育了中華文明。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從(cong) 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永續發展的高度,作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戰略決(jue) 策。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走遍黃河上中下遊,在鄭州、濟南兩(liang) 次召開座談會(hui) ,親(qin) 自擘畫、親(qin) 自部署、親(qin) 自推動,發出了“讓黃河成為(wei) 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號召。

  在“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理念的引領下,沿黃省份科學調控水沙關(guan) 係,確保黃河歲歲安瀾;大力推動生態環境保護治理,明顯改善流域生態麵貌;全麵實施深度節水控水行動,促進流域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當前,黃河流域各省份正堅定不移走在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的現代化道路上。

  新華社即日起推出“新時代中國調研行·黃河篇”行進式報道,生動展現黃河兩(liang) 岸發生的新變化。

  黃河落天走東(dong) 海,萬(wan) 裏寫(xie) 入胸懷間。

  西接昆侖(lun) 、北抵陰山、南倚秦嶺、東(dong) 臨(lin) 渤海,橫跨東(dong) 中西部,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也是人口活動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區域,在國家發展大局和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全局中具有舉(ju) 足輕重的戰略地位。

  2019年、2021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兩(liang) 次召開座談會(hui) ,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wei) 重大國家戰略。

  沿黃各省區按照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擘畫的宏偉(wei) 藍圖,治理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優(you) 化水資源配置,促進全流域高質量發展,改善人民群眾(zhong) 生活。

  大河上下,煥然一新。古老黃河正在展開曆史的新畫卷。

  和諧共生,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新進展

  從(cong) 空中俯瞰,地處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的紮陵湖一碧萬(wan) 頃,景色秀美。這裏,是牧民更登堅措從(cong) 小生活的地方。


在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拍攝的紮陵湖風光(2022年3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呂雪莉 攝

  自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開始以來,更登堅措和許多牧民一樣,放下牧鞭,成了一名生態管護員。如今,他每天的主要工作是撿拾垃圾、巡護湖泊和草原、保護野生動物。“能用自己的力量讓家園變得越來越美,很有成就感!”

  2021年10月20日,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紮陵湖鄉(xiang) 勒那村,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生態管護員在紮陵湖邊撿拾垃圾。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管委會(hui) 專(zhuan) 職副書(shu) 記甘學斌介紹,近年來,隨著退牧還草等生態保護修複項目的實施,生態治理成效顯著,黃河源千湖奇觀再現。

  “青海地處黃河上遊,生態地位極為(wei) 重要。我們(men) 將切實扛起源頭責任,加大黃河生態修複與(yu) 保護力度,確保一江清水向東(dong) 流。”甘學斌說。


2021年10月21日在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內(nei) 拍攝的黑頸鶴。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從(cong) 青藏高原奔流而下,黃河蜿蜒5400多公裏,穿黃土高原,過華北平原,入浩瀚大海。黃河流域自然景觀壯麗(li) 秀美,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然而,多年來累積的生態環境問題不容忽視,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依然脆弱。

  近年來,沿黃地區按照“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要求,因地製宜、分類施策,統籌謀劃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今年暑期,烏(wu) 梁素海迎來五湖四海的遊客,等待乘船觀湖的遊客排起了長隊。藍天白雲(yun) 下,湖麵碧波粼粼,蘆葦間鳥鳴陣陣。

  這是2023年6月4日拍攝的位於(yu) 內(nei) 蒙古巴彥淖爾市烏(wu) 拉特前旗的烏(wu) 梁素海(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

  烏(wu) 梁素海是黃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濕地。20世紀90年代,由於(yu) 自然補給水量減少,加之工農(nong) 業(ye) 排水,烏(wu) 梁素海湖內(nei) 生態功能明顯退化,水質一度降至劣Ⅴ類。

  近年來,當地爭(zheng) 取生態補水,實施沙漠綜合治理、水土保持與(yu) 植被修複、湖體(ti) 水環境保護與(yu) 修複等7大工程……

  據烏(wu) 梁素海生態保護中心主任包巍介紹,烏(wu) 梁素海水質總體(ti) 提升,生物多樣性持續恢複,“塞外明珠”美景重現。這裏已成為(wei) 候鳥重要的棲息地,每年在此遷徙、繁殖的鳥類達260多種。

  烏(wu) 梁素海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成效的一個(ge) 縮影。近年來,沿黃河省區通過打好環境問題整治、生態保護修複攻堅戰,明顯改善流域生態麵貌。

  夏秋交替時節,賀蘭(lan) 山東(dong) 麓的王泉溝煤礦舊址依然綠意盎然。經過削平、回填、覆土的山體(ti) 呈一級級台階狀,宛如精心耕作的梯田。

  賀蘭(lan) 山東(dong) 臨(lin) 黃河,富藏煤炭、矽石等資源,長期以來大規模無序開采,曾讓賀蘭(lan) 山生態環境受到嚴(yan) 重破壞。“那時就知道拚命地挖,到處黑乎乎的,一刮風滿天都是黑煤灰。”原王泉溝煤礦副礦長胡建洲說。

  近年來,作為(wei)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寧夏將賀蘭(lan) 山生態環境整治建設作為(wei) 重要內(nei) 容,徹底關(guan) 停自然保護區內(nei) 所有煤礦、洗煤儲(chu) 煤廠,持續進行生態修複。

  坐落在寧夏銀川市賀蘭(lan) 山腳下的賀蘭(lan) 山運動休閑公園(2021年5月27日攝,無人機照片)。這裏曾是一片砂石采礦塌陷區,當地通過植被景觀再造、水係建設、現代管網鋪建等手段,重新利用廢石、廢坑及各類廢棄建築材料,把這裏變成一座免費開放的主題公園。新華社記者 馮(feng) 開華 攝

  如今,胡建洲已轉行成為(wei) 一名護林員,守護著來之不易的綠色。“我每天都要上山轉轉,看著這些草和樹慢慢地生長,心裏特別踏實。”

  保護母親(qin) 河,一係列製度規劃先後出台——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為(wei) 保護母親(qin) 河擘畫長遠藍圖;黃河保護法今年4月1日起施行,為(wei) 黃河保護治理提供有力法治保障;《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印發,明確具體(ti) 發力方向……

  保護母親(qin) 河,一係列切實舉(ju) 措落地見效——河湖生態保護治理、城鎮環境治理設施補短板等係列行動開展;山東(dong) 、河南兩(liang) 省簽訂《黃河流域(豫魯段)橫向生態保護補償(chang) 協議》,2022年山東(dong) 向河南兌(dui) 現生態補償(chang) 資金1.26億(yi) 元;著力補上城市環境治理設施短板,汙水直排、垃圾亂(luan) 堆等問題得到有效解決(jue) ……

  2022年,黃河流域地表水Ⅰ至Ⅲ類斷麵比例達到87.5%,同比提高5.6個(ge) 百分點;黃河幹流全線水質持續改善,黃河源頭、黃河三角洲生物多樣性穩步提升。

  大河上下,河水湯湯,母親(qin) 河正在恢複生機與(yu) 活力。

  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邁出新步伐

  沙漠深處,一塊塊光伏板整齊排列。廣袤草原,一台台巨大的風力發電機巍然林立。


這是2023年8月24日拍攝的內(nei) 蒙古鄂爾多斯市達拉特光伏基地。新華社記者 賀書(shu) 琛 攝

  中國三峽新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把內(nei) 蒙古作為(wei) 戰略區域,先後在庫布其沙漠建設裝機200萬(wan) 千瓦的光伏治沙項目及裝機1600萬(wan) 千瓦的“沙戈荒”新能源大基地項目,實施烏(wu) 蘭(lan) 察布“源網荷儲(chu) ”、納日鬆光伏製氫等多個(ge) 創新型首台套項目,建成三峽現代能源創新示範園。

  得天獨厚的光照和風力資源,讓內(nei) 蒙古這個(ge) 傳(chuan) 統的煤炭基地正在轉變為(wei) 新能源投資的熱土。今年上半年,內(nei) 蒙古新能源投資同比增長114%。2023年,全區清潔能源在建項目總投資將超過5000億(yi) 元,在建和擬建的新能源規模超1.6億(yi) 千瓦,約占全國三分之一。

  2023年7月22日,工人在位於(yu) 內(nei) 蒙古杭錦旗庫布其沙漠億(yi) 利生態示範區的蒙西基地庫布其200萬(wan) 千瓦光伏治沙項目工地安裝光伏板。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經濟地帶,是全國重要的農(nong) 牧業(ye) 生產(chan) 基地和能源基地。從(cong) 三江源頭到渤海之濱,各地堅持從(cong) 實際出發,宜水則水、宜山則山,宜糧則糧、宜農(nong) 則農(nong) ,宜工則工、宜商則商,積極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近日,記者走進山西省呂梁經開區的美錦氫燃料商用車核心零部件生產(chan) 車間,眼前一派熱鬧繁忙的生產(chan) 景象。一輛輛氫能重卡、氫燃料電池公交車和氫燃料箱式物流車,正在完成最後的組裝。

  項目負責人王禮介紹:“一台氫能重卡一年行駛10萬(wan) 公裏,可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20噸,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環保效益。我們(men) 已實現年產(chan) 1000套氫燃料商用車零部件的生產(chan) 能力,項目全部投產(chan) 後,年產(chan) 量將達到20000套。”

  山西這個(ge) 老工業(ye) 基地,正在發生新變化。山西省工業(ye) 和信息化廳副廳長張占祥說,2022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ye) 增加值能耗下降8.3%,目前山西省共培育國家級綠色工廠84戶、綠色設計產(chan) 品52個(ge) 、綠色園區6個(ge) 、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ye) 5戶,工業(ye) 綠色低碳發展取得積極成效。

  沿黃各地堅定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推動流域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不斷推動發展方式轉型,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黃河以占全國2%的河川徑流量,支撐著全國12%人口、17%耕地的用水需求。對於(yu) 沿黃地區經濟社會(hui) 發展來說,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有著更深刻的意義(yi) 。

  2023年5月25日,在寧夏銀川市永寧縣望洪鎮宋澄村冷涼蔬菜種植基地,小型噴灌節水設備在進行噴灌作業(ye) 。新華社記者 馮(feng) 開華 攝

  在甘肅省張掖市平川鎮平川村5500畝(mu) 高標準農(nong) 田裏,鋪設的水肥一體(ti) 化滴灌設施,使水資源的流向更明確、用水量更精確。

  每年春耕前,平川村都要提前製定當年農(nong) 業(ye) 用水計劃,將用水總量按戶統計報鄉(xiang) 鎮水管所,再逐層上報,最後由張掖市水務局統一分配。

  滴水貴如油。張掖市屬於(yu) 資源型缺水地區,卻以科學的水資源管理方式成為(wei) 全國首批節水型社會(hui) 建設試點城市。

  “我們(men) 要將每一滴水、每一方水用在實處。”張掖市節水型社會(hui) 建設辦公室負責人說。

  寧夏今年出台《“四水四定”實施方案》,明確取水和耗水總量、萬(wan) 元GDP用水量、萬(wan) 元工業(ye) 增加值用水量等22個(ge) 主要指標,精打細算用好每一滴黃河水。

  2021年8月24日,寧夏銀川市賀蘭(lan) 縣銀川科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在魚菜共生係統內(nei) 打理薄荷苗。新華社記者 楊植森 攝

  今年8月10日,黃河流域水權交易平台正式上線試運行,將對實現以節水、增效為(wei) 目標的水資源優(you) 化配置,提升黃河流域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效率,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沿黃地區落實黨(dang) 中央要求,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chan) ,推動用水方式由粗放向節約集約轉變。黃河兩(liang) 岸,高質量發展的新圖景正徐徐鋪展。

  久久為(wei) 功,確保黃河歲歲安瀾

  “報告總指揮,五莊控導長期受衝(chong) 刷,出現根石坍塌險情,我們(men) 正采用機械拋投鉛絲(si) 籠進行搶護……”今年汛期,山東(dong) 黃河河務局黃河河口管理局等7支搶險隊伍開展了應急演練。

  今年以來,黃河河口管理局充分吸收社會(hui) 搶險力量加入防汛演練,落實社會(hui) 搶險隊伍96支,並建成無人機機場6處,利用無人機集群“智慧巡河”。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深刻指出:“盡管黃河多年沒出大的問題,但黃河水害隱患還像一把利劍懸在頭上,絲(si) 毫不能放鬆警惕。”

  九曲黃河萬(wan) 裏沙。黃河水少沙多、水沙關(guan) 係不協調,是黃河複雜難治的症結所在。

  黃土高原是黃河泥沙的重要來源地。淤地壩,是減少泥沙入黃河的攔沙“衛士”,還能淤地造田、增產(chan) 糧食。

  在陝西省延川縣,馬家灣淤地壩是個(ge) 有著30米高壩的大型淤地壩,它所攔下的大量泥沙,已經成為(wei) 肥沃的土地,壩地裏種植著玉米等農(nong) 作物,實現“溝裏築道牆,攔泥又收糧”。

  這是2019年4月18日無人機拍攝的陝西綏德水土保持科學試驗站淤地壩建設成果(視頻截圖)。新華社記者 張晟 攝

  十年來,流域綜合治理、淤地建壩、退耕還林、植樹造林……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治理持續推進,綠色不斷在黃土高原上鋪展。如今,“三北”工程區61%的水土流失麵積得到有效控製,年入黃河泥沙減少4億(yi) 噸左右。

  記者從(cong) 黃河水利委員會(hui) 獲悉,隨著一係列舉(ju) 措實施,黃河流域實現水土流失麵積、強度“雙下降”,水蝕、風蝕麵積“雙減少”,實現水土保持率、攔減入黃泥沙“雙增加”。

  實施調水調沙,是破解黃河下遊泥沙淤積和洪水風險相伴難題的一個(ge) 關(guan) 鍵舉(ju) 措。

  今年7月11日,為(wei) 期20天的2023年黃河汛前調水調沙水庫調度結束,小浪底水庫和三門峽水庫分別排沙1.25億(yi) 噸、0.40億(yi) 噸。

  2023年6月23日,遊客在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出水口觀看調水調沙(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苗秋鬧 攝)

  今年是實施黃河汛前調水調沙第22年。據監測,通過調水調沙,黃河下遊河道主河槽得到全線衝(chong) 刷,河床有明顯下降,行洪和過沙能力普遍提高。

  黃河安瀾是中華兒(er) 女的千年期盼。當前,洪水風險依然是黃河流域的最大威脅。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連續實施兩(liang) 期黃河下遊防洪工程建設,全麵完成了標準化堤防建設,開展了河道整治和灘區安全建設,開辟了北金堤、東(dong) 平湖滯洪區,初步形成了“攔、調、排、放、挖”綜合處理和利用泥沙體(ti) 係。龍羊峽、小浪底等大型水利工程充分發揮作用,河道萎縮態勢初步遏製。


2023年6月29日,調水調沙期間,黃河下遊利津水文站工作人員在進行取沙作業(ye)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近年來,各地加快數字水利發展,用現代科技為(wei) 黃河安瀾保駕護航。

  今年汛期,河南智慧黃河研究院工程科科長王琴和她的團隊增加了河道巡查的頻次,他們(men) 的注意力鎖定在壩根砌石堆處不起眼的“小石頭”上。這種“智能石頭”是數字孿生黃河建設的一個(ge) 基礎應用。

  “這些‘智能石頭’嵌入了一個(ge) MCU模組和一塊電池,壩石、壩體(ti) 稍有異常,它就會(hui) 發出預警。”王琴說。

  數字孿生黃河就是把母親(qin) 河“裝”進計算機,通過類似全景建模的智能手段,構建擬真的數字化場景,支撐黃河治理科學決(jue) 策。數字孿生黃河建設深度應用到水旱災害防禦,推動黃河從(cong) 治理走向“智”理。

  “十四五”是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關(guan) 鍵時期,各地各部門久久為(wei) 功、不懈奮鬥,必將確保大河安瀾,讓黃河成為(wei) 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文字記者:齊中熙、高敬、鬱瓊源、於(yu) 文靜、靳赫、安路蒙

  海報設計:孫瑤

  編輯:李民、薑瀟、鄒雨沁、劉蓮芬、陳海通、胡碧霞、程昊

  統籌:方思賢、王潔

(責編: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