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青海省尖紮縣:“陽光收入”鼓起村民錢袋子

發布時間:2023-09-15 16:40:00來源: 青海日報


藍色的光伏板覆蓋居民屋頂。通訊員 張海麟 攝

  9月13日,沐浴著秋天的暖陽,走在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尖紮縣昂拉鄉(xiang) 德吉村四通八達的街巷裏,兩(liang) 側(ce) 極具特色的院落,亭台樓閣,河岸碼頭,以及寬闊的沙灘在黃河的臂彎裏渾然一體(ti) ,猶如一幅水墨畫映入眼簾。從(cong) 空中俯瞰,覆蓋在家家戶戶屋頂的光伏板緊密成排,在陽光的映照下像一汪湖泊泛著湛藍的光澤。

  隻見村民娘毛吉家的屋頂,一塊塊深藍色的光伏電板“貪婪地”吸吮著七彩陽光,這是娘毛吉和村民自詡的“綠色銀行”。當太陽能轉化成電能,順著一條條電線“流入”彩電、冰櫃、洗衣機、電灶和抽油煙機,結餘(yu) 的電能並入國家電網,就相當於(yu) 把錢存入了他們(men) 的私人賬戶。

  “當天發電量11.9千瓦時,總量23296千瓦時……”掛在娘毛吉家廊簷的智能電表實時記錄著每時每刻產(chan) 生的電能,這些電能除了滿足日常自用外悉數並網,由此帶來的“陽光”收入,每月20日至24日按時入賬。

  “雖然不是特別多,但一年下來也有幾千元。隻要有太陽就有錢賺。”娘毛吉說,今年雖然安裝了封閉式采光屋頂,使得光伏發電量有所下降,但盛夏時節每月依然能入賬近300元。

  跟隨屋頂分布式光伏運維員鬧日太的腳步,來到娘毛吉家的屋頂,七彩陽光由30塊光伏板轉化成電能,經過分別通向房前和屋後的兩(liang) 根粗壯的電線,實現了“自發自用,餘(yu) 電上網”。“隻要我們(men) 操心好,這些光伏板就能源源不斷地給村民帶來一份額外收入,這才是一筆真正意義(yi) 上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鬧日太介紹,德吉村一共設有251個(ge) 並網點,上網電價(jia) 達到0.5074元每千瓦時,僅(jin) 靠光伏發電,戶均年增收4000多元。

  德吉村是尖紮縣6個(ge) 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之一,251戶村民多數來自偏遠山區。2017年完成搬遷以來,後續產(chan) 業(ye) 發展成為(wei) 讓村民“穩得住、能致富”的關(guan) 鍵路徑。作為(wei) 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援建主陣地,華能集團利用當地清潔能源資源稟賦,發揮“華能所長”,實施屋頂分布式光伏項目,並於(yu) 2019年底走出了一條“分戶接入,自發自用,餘(yu) 電上網”的產(chan) 業(ye) 模式。

  黃河在尖紮縣達拉卡地區“留戀地”拐了個(ge) 彎,德吉村便坐落在河灣裏,而河灣另一側(ce) ,正是“黃河民宿第一村”尖紮縣尖紮灘鄉(xiang) 來玉村。每年5月至10月,是尖紮縣沿黃各個(ge) 鄉(xiang) 村旅遊點最為(wei) 熱鬧的時候,作為(wei) 全縣鄉(xiang) 村旅遊的代表,來玉村以其秀美的風光和獨具風格的民宿引得遊人紛至遝來,短視頻平台、微信朋友圈處處曬來玉、唱來玉、讚來玉。

  爬上來玉村南側(ce) 坡頂,腳下99棟藏式院落沿著河岸的緩坡錯落有致,寬闊的瀝青路通往家家戶戶院門口,屋頂的景致與(yu) 德吉村別無二致。

  “來玉村光伏於(yu) 2020年底並網,采用‘分組接入、全額上網’模式,來玉村99戶共17個(ge) 並網點,上網電價(jia) 0.3077元每千瓦時。”華能集團援青幹部、尖紮縣委副書(shu) 記、縣政府副縣長藺通介紹,德吉村和來玉村屋頂光伏惠民模式,正在逐步推廣覆蓋到尖紮縣其他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從(cong) 2020年起持續為(wei) 德吉、來玉、寺門3個(ge) 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380戶居民援建屋頂光伏,實現戶均年增收約4000元。

  作為(wei) 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來玉村在後續產(chan) 業(ye) 大力發展中,形成了民宿、旅遊、光伏、采摘、服裝加工“五大產(chan) 業(ye) ”,其中,光伏產(chan) 業(ye) 成為(wei) 村民年度分紅中重要部分。來玉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才讓加說:“並網不足3年,這2034個(ge) 光伏麵板讓我們(men) 村實現了‘陽光紅利’68萬(wan) 元,平均每戶分紅近6900元。”

  “聚焦能源,努力實現全縣易地扶貧集中安置點屋頂光伏全覆蓋,通過‘光伏飯’兜住搬遷群眾(zhong) 民生底線。”尖紮縣分布式光伏產(chan) 業(ye) 發展業(ye) 已走出獨具特色的路徑,但作為(wei) 央企援青幹部的藺通,對此還有著更加長遠的打算,他說,將利用華能所長,啟動整縣屋頂光伏建設,在政府、學校、醫院、工業(ye) 園的屋頂建設分布式光伏,同步建設光伏車棚和充電樁,助力尖紮縣打造“百萬(wan) 千瓦清潔能源基地”和“青海清潔能源發展示範縣”。

(責編: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