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中國調研行·黃河篇丨“水源涵養地”四川阿壩州築牢生態屏障
站在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唐克鎮的山坡上,可俯瞰清澈的白河流過綠色的草原,奔入蒼茫雄渾的黃河。近年來,阿壩州築牢生態屏障、堅持綠色發展,當地上百條大小河流,每年將40多億(yi) 立方米雪域清水,經白河等重要支流匯入黃河。監測數據顯示,黃河阿壩段水質常年為(wei) 優(you) 、出境斷麵水質達標率100%。
圖為(wei) 四川省阿壩州若爾蓋縣唐克鎮,白河在此匯入黃河。新華社記者王曦 攝
作為(wei) 黃河上遊重要水源涵養(yang) 地、補給地,阿壩州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ti) 化保護和係統治理,2012年以來,已累計治理沙化土地130萬(wan) 畝(mu) ,恢複退化濕地31萬(wan) 畝(mu) 。
在若爾蓋縣轄曼鎮西倉(cang) 村治沙點,以前的沙坡被“高山柳沙障”組成的網格覆蓋,不少地方已綠草萋萋。“草長起來了,我們(men) 心裏就踏實了。”參加過治沙的當地群眾(zhong) 卓瑪說,治理前流動沙丘不斷靠近公路,大風天沙子能吹進幾公裏外的房子裏。
當地治沙的方法是選擇堅韌的高原柳柳條,纏繞編織成幾平方米的網格,用木樁固定在沙地上並相互連結,以減緩沙子在風力下的移動。然後種上生命力較強的老芒麥、黑麥草等草種,以及生命力強、能擋風的灌木。
圖為(wei) 四川省阿壩州若爾蓋縣唐克鎮嘎爾瑪村蓋上“椰絲(si) 毯”後長出的新草。新華社記者王曦 攝
一些生態修複難點,在新技術的應用下也逐步得到解決(jue) 。若爾蓋唐克鎮外的省道213線旁,有一座廢棄礦山治理點,由於(yu) 地表是裸露的基岩,且坡度大,植被恢複難。施工人員先是在地表上噴播基土和經過特別篩選的草種,並進行點狀物理固定,最後蓋上一層用特殊椰殼纖維製作的“椰絲(si) 毯”。“椰絲(si) 毯”有優(you) 良的邊坡防護能力,且能在“完成使命”後自然分解成有機肥。2017年至今,若爾蓋已經治理鞏固各類沙化土地27萬(wan) 餘(yu) 畝(mu) 。
圖為(wei) 四川省阿壩州若爾蓋縣花湖風光。新華社記者王曦 攝
除了治沙,生態治理的另一個(ge) 重點是濕地保護。據阿壩州水務局總工程師龔智成介紹,以若爾蓋濕地為(wei) 代表的川西北濕地,流入黃河的水占黃河全流域多年平均徑流量的8.8%。因氣候變化、曆史上為(wei) 發展畜牧業(ye) “開溝排水”“向濕地要草地”等不當做法,濕地一度退化嚴(yan) 重。若爾蓋濕地最大的湖泊花湖,曾一度萎縮至215公頃。
2010年起,當地開始實施花湖濕地修複工程。修建生態堤壩,讓水位抬高了52厘米。給生態核心區牧民發放禁牧、限牧生態補償(chang) ,有效緩解了草畜矛盾。在保護區開采泥炭、違規建設旅遊設施等行為(wei) ,被嚴(yan) 格禁止。
經過治理,花湖湖麵擴大至原來的3倍,恢複花湖濕地及周邊沼澤892公頃,藍天白雲(yun) 下飛舞的蒼鷺、黑頸鶴等鳥類又重新多了起來。近幾年監測表明,在花湖區域,彩嬛、東(dong) 方白鸛、花臉鴨、蓑羽鶴、大杓鷸、反嘴鷸、灰頭麥雞等新增珍稀鳥類陸續出現。若爾蓋濕地保護區黑頸鶴的數量,從(cong) 2010年的1000隻左右增至現在的2000隻以上。
圖為(wei) 四川省阿壩州采取新方式養(yang) 殖的犛牛。新華社記者王曦 攝
生態修複後,如果不控製放牧規模,又容易再次出現草場超載、草原退化沙化、生態惡化。為(wei) 此,阿壩州推行“人草畜配套平衡”,以防止過度放牧,實現草原可持續利用。為(wei) 了讓群眾(zhong) “減牧不減收”,當地在發放禁牧補償(chang) 、季節性限牧補償(chang) 、草畜平衡補償(chang) 的同時,積極推廣科學養(yang) 殖方法。
一年四季把犛牛“野放”在草原上,是傳(chuan) 統的遊牧方式。現在若爾蓋縣巴西鎮班佑村的牧民隻讓犛牛吃半天草,就趕回配套有暖棚的移動牛圈,適當補充飼料。這種“放牧+補飼+圈養(yang) ”的養(yang) 殖方法,集成了各種高原牲畜專(zhuan) 業(ye) 養(yang) 殖技術,能有效降低犛牛養(yang) 殖成本、減輕草原生態壓力。
“過去20畝(mu) 草場才能養(yang) 活一頭牛,現在隻要10畝(mu) 。”班佑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澤旺多吉說,犛牛出欄周期從(cong) 5至9年縮短到3至5年,大雪災年能有效減少牲畜死亡。若爾蓋縣從(cong) 2019年開始通過財政補貼,推廣這種新的養(yang) 殖技術,養(yang) 出的牛肉質更好、價(jia) 格高了近一成。阿壩州還探索了“牧繁農(nong) 育”“聯牧聯營”等新招,進一步減輕草原承載壓力。
圖為(wei) 遊客在四川省阿壩州若爾蓋縣花湖景區觀光。新華社記者王曦 攝
目前,阿壩州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82.9%。2022年,四川黃河上遊若爾蓋草原濕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ti) 化保護和修複工程啟動,項目區總麵積3.7萬(wan) 平方公裏,計劃總投資50餘(yu) 億(yi) 元,擬從(cong) 源頭上進行係統性生態修複保護。
生態改善,吸引了更多的遊客,帶動了農(nong) 牧產(chan) 品銷售——2022年阿壩州農(nong) 林牧漁業(ye) 總產(chan) 值159億(yi) 元,今年前7個(ge) 月全州實現旅遊收入262億(yi) 元。群眾(zhong) 也更加自覺地參與(yu) 生態保護:以“瓦切魚”聞名的紅原縣瓦切鎮群眾(zhong) 不再從(cong) 河中捕撈高原鯉,阿壩縣漫澤塘濕地附近的群眾(zhong) 自發加入草原滅鼠隊伍,若爾蓋縣唐克鎮等地群眾(zhong) 成立了巡河治汙的“黃河護河隊”……
夕陽下的黃河,是一幅“長河落日圓”的山水長卷。黃河上遊的生態環境保護,也仍將波瀾壯闊地繼續展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新時代中國調研行·黃河篇|黃河之水天上來 壯美九曲第一灣
激蕩的黃河在若爾蓋草原駐足流連,在阿壩州若爾蓋縣唐克鎮與白河交匯,河水流向突然折回向西北而去,狀如“S”形,在無邊的綠翠之上勾勒出黃河九曲第一灣。[詳細] -
四川省阿壩州:環境向好 生態惠民
在若爾蓋縣,一支50人組成的黃河護河隊擔負著全縣73條河流、6個湖泊和3個重要濕地的巡護、整治和綠化等任務。自2021年成立以來,黃河護河隊每周開展2次大規模巡河和巡湖工作。[詳細] -
阿壩黃河幹支流域生態防護帶今年將基本建成
阿壩州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何曉宇說,今年將完成黃河幹流98公裏和黃河支流500多公裏的建設任務。“今年,我們要基本建成阿壩黃河幹支流域生態防護帶。”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