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溝的旺季又回來了 在重建中探索搶救修複新模式
10月24日下午,九寨溝諾日朗瀑布前遊人如織。杜江茜攝
今的火花海,其修複方案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支持,榮獲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圖據九寨溝管理局
2017年“8·8”九寨溝7.0級地震導致火花海堤壩潰決(jue) ,形成長40米、寬12米、深15米的決(jue) 口,湖泊幹涸。圖據九寨溝管理局
這個(ge) 秋天,九寨溝是熱鬧的。景區內(nei) ,換上藏族衣裙、紮上五彩辮子的姑娘,和拄著登山杖徒步的背包客擦肩而過,海子邊、大樹下,阿姨們(men) 披著鮮豔紗巾,笑著指揮旅伴拍照,隨意從(cong) 一座廊道走過,能聽見來自五湖四海的口音,大家比著“剪刀手”,定格瞬間。
10月24日下午,阿壩州九寨溝景區諾日朗瀑布下,遊人如織。
“九寨溝景區現在每天的遊客量在兩(liang) 萬(wan) 左右,這是一個(ge) 熱點景區在旺季的正常數量。”10月24日,站在諾日朗瀑布邊,麵對2023年四川環保世紀行采訪團隊,九寨溝管理局護林防火與(yu) 自然保護處處長楊小平提高嗓音介紹著。因為(wei) 正處於(yu) 豐(feng) 水期,這座中國最寬的鈣華瀑布水量充沛,水聲嘹亮。
這樣的熱鬧,總是讓楊小平心生喜悅。從(cong) 2017年“8·8”九寨溝7.0級地震後至今,這裏經曆了對世界自然遺產(chan) 的創新性修複、數次暴雨的考驗,時光流逝間的自然恢複,終於(yu) 重新回到遊客的取景框中。
或者,這是更好的回歸。
在第44屆世界遺產(chan) 大會(hui) 上,九寨溝火花海作為(wei) 世界遺產(chan) 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與(yu) 修複成功案例,得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肯定和支持,並榮獲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碧海疊翠,金葉漫山,在修複與(yu) 保護之間,九寨溝正探索一種針對世界遺產(chan) 搶救修複、保護恢複的新模式。
自然的“禮物”
要修複,但“取材”自山水間
對於(yu) 九寨溝而言,是否要進行人工修複,這是震後備受爭(zheng) 論的第一個(ge) 問題。盡管結果導向下,人工修複這個(ge) 選擇已經取得成效,但爭(zheng) 議本身,其實是大眾(zhong) 對於(yu) 世界文化遺產(chan) 是否應該被人工幹預的不同看法。
1992年,九寨溝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chan) 名錄,此時,距離我國首批世界自然文化遺產(chan) 的確定僅(jin) 過去5年,在我國屬於(yu) 實打實的“世遺前輩”。
2017年“8·8”九寨溝7.0級地震後,根據九寨溝管理局統計的受損情況,27個(ge) 遺產(chan) 點中5處遺產(chan) 點視覺景觀的美觀度發生改變。
其中,火花海受損最為(wei) 嚴(yan) 重,形成了一條長40米、寬12米、深15米的決(jue) 口。諾日朗瀑布的岩層局部斷裂,瀑麵上隻剩一股水流。此外,還有因為(wei) 垮塌而裸露的山體(ti) ,以及隨著垮塌,泥土、碎石進入湖泊,導致湖水短暫性渾濁。
“當時專(zhuan) 家們(men) 有兩(liang) 種聲音。”楊小平記得,一種是認為(wei) ,九寨溝就是從(cong) 自然地質的千萬(wan) 年演變中而來,地震也是影響自然景觀的一種因素,例如,在火花海旁,由於(yu) 地震坍塌,兩(liang) 個(ge) 海子融為(wei) 一體(ti) ,在其下方三水合一,形成了雙龍海瀑布。因此,就應該將恢複還給自然,由時間去雕琢新的模樣。
但另一種聲音認為(wei) ,決(jue) 堤導致湖泊出水量減少,若對整體(ti) 水循環係統有影響,就應該進行人工幹預。
“火花海的湖區發育裂縫100餘(yu) 條,危及下遊1.2萬(wan) 人的安全。”在九寨溝管理局科研處處長王琦看來,僅(jin) 僅(jin) 是這一個(ge) 理由,就讓當時的這兩(liang) 種聲音慢慢統一,“而且,這裂縫直接導致下遊湖水枯竭,水下鈣化的岩石裸露出來後,在日曬下很快沙化,整個(ge) 九寨溝都會(hui) 在連鎖效應下被改變。”
然而,確定了人工幹預和自然恢複相結合後,怎麽(me) 做,誰來做,有無先例可循,一個(ge) 個(ge) 更加細化的問題隨之出現。麵對震後九寨溝的修複,國內(nei) 外的專(zhuan) 家學者都持無比小心謹慎的態度。
“因為(wei) ,大家都知道,這是一件從(cong) 當下影響到未來的事,我們(men) 要用最小的人工幹預,實現最大的恢複如初,光是‘如初’這兩(liang) 個(ge) 字,就讓所有人壓力巨大。”楊小平和王琦參與(yu) 了整個(ge) 九寨溝的修複工作。他們(men) 一個(ge) 聚焦於(yu) 震後裸岩的修複工作,一個(ge) 參與(yu) 到火花海的修複中,但他們(men) 都不約而同地提到,所有修複的原材料都來源於(yu) 本地,就在九寨溝的“山水”中。
“這也是大自然的‘禮物’吧。”楊小平感歎道。
長久的堅持
從(cong) 227種苔蘚中找到最適合的3類
眼下,九寨溝正是當地人心中最美的時候。
過去3年,楊小平熟悉了九寨溝內(nei) 的無數種苔蘚。這是一種古老的植物,喜歡生活在裸露的石壁上,或者是潮濕的森林和沼澤地中。
2019年,九寨溝管理局聯合中科院成都生物所,展開九寨溝地震災後裸岩邊坡苔蘚人工覆綠實驗項目。
“看那裏,是不是很明顯?”指著不遠處高山上長長的一道裸岩痕跡,楊小平語氣不再輕鬆。直到現在,這樣的裸岩在九寨溝內(nei) 都並不少見,在蔥鬱多彩的叢(cong) 林之間,這些震後的痕跡不但分外紮眼,還存在安全隱患,“我們(men) 要找到最合適的苔蘚品種,人工栽培後移植在這些裸岩的地方,去修複這些地方。”
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研究團隊先從(cong) 227種苔蘚中選出適合裸岩上生長的30個(ge) 蘚種,再綜合生存適應能力,最終選擇了最適應的3種鄉(xiang) 土蘚種。
楊小平是在選出3類苔蘚後,進入規模化應用試驗及示範項目階段加入團隊的,為(wei) 了更好了解整個(ge) 項目,楊小平自己補上了研究階段的知識,為(wei) 了讓大家了解這3類苔蘚有多適合,這個(ge) 身材高大的漢子抓了抓腦袋,概括道:“就是它們(men) 抓著水泥都能活下來。”
有的修複,遵循著自然修複緩緩為(wei) 之,也有的修複,一直要和大自然搶時間。
“不搶不行。”王琦記得,在震後第一年,由於(yu) 失去水分涵養(yang) ,火花海湖群鈣華堤壩迅速沙化、風化,持續垮塌。而且,受強降雨影響,湖群決(jue) 堤風險陡增,威脅到下遊人們(men) 的生命財產(chan) 安全。
這一次,是九寨溝管理局和成都理工大學的專(zhuan) 家團隊一起搶時間。麵對嚴(yan) 重的決(jue) 口,團隊堅持不用鋼筋水泥等人工原料。
“我們(men) 從(cong) 古代修長城得到了啟發。”王琦將方案概括為(wei) 四句話,“振衝(chong) 碎石固基、糯米灰漿築壩、竹錨加筋護坡、本土植物綠化。”
短短四句話,但這不是簡單的修複堤壩,每一句話都經過了數次的論證和實驗,因為(wei) 整個(ge) 修複,不但需要還原火花海潰壩前地下水滲流、地表水溢流、生態水供給、大氣降水調控,還要維持鈣華沉積平衡,直至恢複震前生態係統。
如今,火花海遊人如織,石碑旁的景點介紹中,寥寥數語概括了這段修複曆史。隻有經曆過的人才知道,在恢複如初的背後,有著怎樣的一次次嚐試、推翻、再重來。
“那不重要,火花海又回來了,還和以前一模一樣,這就是最大的意義(yi) 。”王琦笑道。
更好的歸來
大家都更知道怎麽(me) 去熱愛這裏
今年6月9日,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自然與(yu) 文化遺產(chan) 空間技術中心(HIST)發布了九寨溝世界遺產(chan) 地震後動態變化遙感監測成果。
成果分析顯示,九寨溝區域內(nei) 全域植被已逐漸修複,整體(ti) 呈上升趨勢,且植被覆蓋度接近震前水平。備受關(guan) 注的火花海潰決(jue) 區鈣華壩已完成修複,恢複昔日美麗(li) 。
或許,九寨溝的美麗(li) ,還有更為(wei) 具象的呈現。
在數據上,今年截至9月7日,九寨溝景區全年遊客接待量突破300萬(wan) 人次。這是2017年震後,九寨溝景區年接待遊客首次達到300萬(wan) 人次。
而熱度持續走高,僅(jin) 在10月1日當天,九寨溝的遊客就達到4萬(wan) 餘(yu) 人,達到景區最大承載量。
楊小平和同事每天在溝內(nei) 巡護,他的工作職責,還包括對於(yu) 溝內(nei) 百姓的日常管理和社區建設。對於(yu) 這位已經在九寨溝內(nei) 工作了20多年的“老九寨人”而言,眼下他最大的觀感就是,“從(cong) 前大家也愛這裏,但現在大家更知道怎麽(me) 去愛這裏。”
這是一種很微妙和溫暖的變化。
“這裏每個(ge) 人,都能說出自己在地震到來時的驚慌,而後自發參與(yu) 救助的故事,也能說出景區這些年遊客減少時,內(nei) 心的難受。”在楊小平看來,這是一種失而複得的珍稀。他覺得眼下的九寨溝,有了一種更大的凝聚力,這種凝聚力可能是社區居民在麵對遊客時的更加耐心,在看見垃圾時主動拾撿,或者僅(jin) 僅(jin) 是某個(ge) 瞬間,對於(yu) 眼前美麗(li) 景色的欣喜……
在當地人眼中,眼下的九寨溝就是最美的。
山林漸次染紅,依次排開的海子,在光影下蕩漾著寶藍、碧綠、淺藍、透白、鵝黃、深紫的色澤。蘆葦隨風飄搖,湖水淌過一株株紅黃相間的青岡(gang) 樹,然後匯聚到白水河。
終於(yu) ,諾日朗瀑布被修複,對火花海恢複情況的監測也隨著結果平穩向好正逐漸撤下。在距離溝口不遠處,已經有苔蘚被移栽到裸露岩石上,組合成一塊一塊的形狀。
“如同我們(men) 的海子,鑲嵌在大地上。”楊小平期待地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四川省九寨溝縣:舞起文旅龍頭,推動全域高質量發展
世界隻有一個九寨溝,九寨溝不隻有九寨溝。近年來,九寨溝縣以文旅產業為引擎,推動拓景擴容、提檔升級,構建形成“1+12”全域旅遊格局,推動全域高質量發展,實現綠色崛起,加快建設世界旅遊目的地。[詳細] -
九寨溝景區今年接待遊客已突破300萬人次
9月7日,記者從九寨溝景區獲悉,截至當日上午,九寨溝2023年遊客接待量突破300萬人次。 [詳細] -
宛如翡翠鑲嵌於山林間 四川九寨溝縣神仙池風景如畫
8月20日,位於四川省九寨溝縣漳紮鎮和大錄鄉境內的神仙池景區風景如畫,吸引眾多遊客觀光遊玩。[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