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青海德令哈:“小菌菇”開出村民“致富花”

發布時間:2024-03-07 16:36: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驚蟄時節,清晨的陽光透過柴達木盆地的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河西街道巴音河西村的“食用菌”種植大棚,照在了村民們(men) 忙碌的身影上,大家正忙著采摘工作。


圖為(wei) 大棚裏一簇簇“食用菌”長勢喜人。 德令哈市委宣傳(chuan) 部 供圖

  大棚裏一簇簇“食用菌”長勢喜人、葉片肥碩。

  怎樣讓全體(ti) 村民共享集體(ti) 經濟發展果實?近年來,德令哈市巴音河西村從(cong) 產(chan) 業(ye) 扶持、技術服務多個(ge) 方麵入手,盤活用好農(nong) 村土地資源,走出了一條發展“食用菌”種植致富路,托起了村民們(men) 的致富夢。

  “我們(men) 擁有良好的自然條件,溫室大棚也給我們(men) 提供了食用菌種植的基礎條件,現在麵臨(lin) 的一個(ge) 主要問題就是技術問題。”德令哈市巴音河西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主任張海安說。

  張海安介紹,為(wei) 解決(jue) “食用菌”種植技術這個(ge) 硬核問題,他們(men) 采取“走出去+引進來”的方式,帶領村幹部赴西寧市城南科技園實地考察,並聘請對食用菌種植有著豐(feng) 富經驗的村民石貴柱擔任種植技術員,結合高原氣候特點,采用“露天+溫室大棚”互融模式種植反季節蔬菜和食用菌,對食用菌進行全生命周期的監測適種,精心地栽培管理和全程跟蹤監督,確保食用菌試種獲得良好收成。

  “菌絲(si) 發得好,菌菇才能長得旺,我們(men) 的食用菌產(chan) 業(ye) 才有希望。”技術員石貴柱說。

  隨著食用菌種植技術和人才難題的破解,“資金缺口”成為(wei) 新的問題隨之而來。

  村黨(dang) 組織立即統籌整合鄉(xiang) 村振興(xing) 銜接資金和少數民族發展資金1102萬(wan) 餘(yu) 元,流轉土地500餘(yu) 畝(mu) ,改擴建溫室大棚20座,實施“溫室大棚食用菌種植培育基地項目”,自主培育菌種。


圖為(wei) “食用菌”在當地超市進行銷售。 德令哈市委宣傳(chuan) 部 供圖

  針對食用菌采摘加工包裝完畢後如何銷售的問題,村黨(dang) 支部成立了德令哈源豐(feng) 茂農(nong) 牧有限公司,並建立“聯農(nong) 帶農(nong) ”機製,鼓勵村民從(cong) 事蔬菜種植、配送、銷售來增加收入,形成了一條“種植—采摘—配送—出售”的完整產(chan) 業(ye) 鏈,解決(jue) 了一批村民就業(ye) 問題。

  “目前所有菌棒已陸續開始結菇出棚,每天有500餘(yu) 斤的食用菌流入市場,端上老板姓的餐桌。”張海安說。

  “食用菌每個(ge) 菌棒的加工成本大概是6元到7元錢,一個(ge) 菌棒出菇的時候能產(chan) 5到7斤平菇,現在市場上批發價(jia) 大概能到4元到5元一斤。剛出的這一棚是2萬(wan) 棒,會(hui) 陸陸續續出三茬,所以收益還是比較可觀。”石貴柱看著菌棒計算道。

  伴隨著食用菌產(chan) 銷之路的打開,村黨(dang) 支部深入開展市場調研分析,動態監測食用菌價(jia) 格變化,合理規範價(jia) 格調整,確保食用菌“賣得掉”,老百姓“吃得起”。

  “目前種植的食用菌隻是試種項目,培育比較成功。現在還試種了羊肚菌、金針菇、小圓菇等品種,後續還計劃在蔬菜大棚基地進行推廣,擴大種植麵積。冬天種食用菌,夏天種有機蔬菜,這樣大棚就不用閑置,每個(ge) 大棚一年就能不斷增收。”張海安說,2023年,試種的食用菌為(wei) 村集體(ti) 增加收入20餘(yu) 萬(wan) 元,帶動村民創收10餘(yu) 萬(wan) 元,村集體(ti) 經濟邁出新步伐,取得新突破。

(責編: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