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之難,難於(yu) 上青天。”5月11日,建設者曆時近十年的艱苦奮戰,四川成都至青海西寧鐵路(以下簡稱“川青鐵路”)鎮江關(guan) 至黃勝關(guan) 段的德勝隧道成功貫通,為(wei) 川青鐵路成都東(dong) 至黃勝關(guan) 段全線通車奠定了堅實基礎。
貫通儀(yi) 式現場。記者 劉忠俊 攝
川青鐵路是我國“八縱八橫”高鐵網蘭(lan) 州、西寧至廣州通道重要組成部分,線路起自成都東(dong) 站,經四川成都市、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海東(dong) 市、西寧市,接入西寧站,正線全長約836公裏,設計時速200公裏,為(wei) 國家Ⅰ級雙線鐵路。其中,川青鐵路青白江東(dong) 至鎮江關(guan) 段已於(yu) 2023年11月28日開通運營,僅(jin) 剩鎮江關(guan) 至黃勝關(guan) 段還未通車。
德勝隧道蘭(lan) 州方向。劉忠俊 攝
德勝隧道全長22943.419米,位於(yu) 阿壩州鬆潘縣境內(nei) ,由中鐵二院設計,中鐵二局和中鐵十六局承建,是我國最長的單洞雙線合修山嶺隧道,最大埋深約750米。隧道2014年9月1日開工,2024年5月11日貫通。
德勝隧道穿越龍門山、西秦嶺和岷江三條斷裂帶,地震多發,不良地質極為(wei) 嚴(yan) 重,千枚岩、板岩、砂岩互層,軟硬交替。其中,千枚岩遇水軟化,穩定性極差,業(ye) 內(nei) 稱為(wei) “在豆腐上打洞”。同時,隧道還穿越17個(ge) 次級褶皺、1條斷層、超70%為(wei) 軟岩段,具有“四極、三高、五複雜”特點。“全隧大變形發生比例高達32.6%,比如之前開挖的一個(ge) 18米圓形斷麵隧道,受地應力擠壓,被擠成了一個(ge) 10米左右的“葫蘆”狀。”中鐵十六局成蘭(lan) 鐵路(鬆潘)指揮部總工程師王建江稱,德勝隧道施工安全風險極高,是我國最為(wei) 艱難的越嶺隧道之一。
德勝隧道貫通後,施工人員加緊進行洞壁加固施工作業(ye) 。劉忠俊 攝
所謂四極:地形切割極為(wei) 強烈、構造條件極為(wei) 複雜活躍、岩性條件極為(wei) 軟弱破碎、汶川地震效應極為(wei) 顯著;三高:高地殼應力、高地震烈度、高地質災害風險;五複雜:複雜的構造運動曆史、複雜的構造形跡、複雜多變的複理岩建造、複雜的地應力環境、複雜的地下水條件。“在‘沙堆’一樣的隧道四周,將10米長錨杆深深紮進岩層,並加裝每米重50公斤的雙層HW200型鋼拱架,將岩層‘鎖緊抓牢’。”王建江稱,動車7分鍾就能穿過隧道,但隧道耗時近十年才順利打通。
德勝隧道防災救援站在設計時,我國還沒有在單洞雙線合修隧道內(nei) 修建的防災救援站的先例。該防災救援站由35個(ge) 洞室群組成,長度超過3100米,規模龐大、結構複雜。防災救援站各洞室間距離很近,有的甚至要下穿隧道主線,施工開挖擾動後一旦產(chan) 生群洞效應,容易發生大麵積變形破壞,施工難度巨大。“救援站像一個(ge) ‘馬蜂窩’,為(wei) ‘上層排煙、中層疏散、底層撤離(逃生)’三層結構。”中鐵二局成蘭(lan) 鐵路工程指揮部副經理陳飛稱,施工中采用了控製爆破技術,零近接交叉洞室結構施工技術等,克服很多困難。
德勝隧道單洞雙線合修隧道防災救援站,頂部洞口為(wei) 排煙通道,左右洞口為(wei) 安全疏散通道。劉忠俊 攝
德勝隧道開工以來,多次經曆洪災、泥石流、滑坡及危岩落石等自然災害,鐵路附屬工程摧毀、道路損毀、建設物資短缺等困難。“線路途經三星堆、九寨溝、黃龍等景點,開車從(cong) 成都前往九寨溝需約7小時,通車後乘動車僅(jin) 需約3小時左右。”成蘭(lan) 鐵路公司成蘭(lan) 建設指揮部指揮長李群稱。
據悉,川青鐵路德勝隧道貫通後,各參建單位還將進行整體(ti) 道床澆築、鋪軌、四電工程等施工,川青鐵路鎮江關(guan) 至黃勝關(guan) 段有望在2024年內(nei) 通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