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當好“前哨” 守護“青綠”

——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一線報道之六

發布時間: 2024-07-30 10:44:00 來源: 青海日報


青海湖內(nei) 搖曳的斑頭雁。


黑頸鶴在管護員搭建的鳥窩中安家。

  青海湖是世界高原內(nei) 陸湖泊濕地類型的典型代表,在全國乃至青藏高原生態安全格局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隨著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任務深入推進,青海湖國家公園“管理局—管理分局—保護站”管理體(ti) 係初步建立,江西溝、黑馬河、泉灣、小泊湖、哈爾蓋和沙島6個(ge) 保護站,猶如一座座“瞭望塔”,圍繞青海湖,守護青海湖。

  守護草木萬(wan) 物用心傾(qing) 情,雖然每一個(ge) 保護站的管護區域各不相同,但是大家對巡護區域內(nei) 的生態家底了如指掌。是的,他們(men) 正是生態保護的“前哨”,在自上而下垂直推動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發揮著關(guan) 鍵作用。

  鬥格才讓和萬(wan) 瑪措是夫妻,來自海南藏族自治州黑馬河鎮文巴村,如今成為(wei) 了黑馬河管護站的夫妻管護員。他們(men) 負責的巡護區域內(nei) 有13條河流,也有馬鹿、藏狐等野生動物,很多地方甚至車輛無法到達。

  不善言辭的鬥格才讓話裏話外都離不開工作。隨著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鬥格才讓成為(wei) 了生態管護員,跋山涉水、跨溝越嶺,巡護工作很辛苦,但他覺得很值得,守護青海湖、保護家鄉(xiang) 生態,在他看來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

  生態管護員是重要的基層力量,發揮著“前哨”作用。隨著國家公園創建任務的不斷推進,積極引導並吸納當地群眾(zhong) 參與(yu) 其中。越來越多的牧民群眾(zhong) 從(cong) 曾經的草原利用者轉變為(wei) 保護者,同時也成為(wei) 了生態保護的受益者、宣傳(chuan) 員,並從(cong) 中獲得了穩定的工資收入。

  黑馬河保護站負責人李鑫表示,保護站在生態保護工作中發揮的職能是巡護巡查和科普宣教,通過巡護能夠摸清保護現狀,及時發現變化情況,通過經驗和數據的不斷積累,為(wei) 國家公園創建和國際生態旅遊目的地青海湖示範區創建提供重要支撐。

  另一方麵,以保護站為(wei) 載體(ti) 開展科普宣教以及培訓,積極引導社會(hui) 更多群體(ti) 關(guan) 注並參與(yu) 青海湖生態保護,也是生態管護不斷延伸的具體(ti) 行動。

  跟隨鬥格才讓夫妻到黑馬河敖包觀景點巡護,青海湖畔淺灘處成群的裸鯉悠閑遊弋,靠近的遊人放低聲音靜靜觀賞,舉(ju) 手投足的細微處,正是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縮影。當越來越多的人以不同方式參與(yu) 其中,那麽(me) 圍繞生態保護的一切行動就有了深意。

  成立保護站從(cong) 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的層麵來說是管理體(ti) 製的改革,但聚焦微觀應該是保護青海湖碧波蕩漾的具體(ti) 行動。泉灣保護站所管護區域主要在海南州共和縣石乃亥鎮,這裏有靠著大天鵝、黑頸鶴一次次“出圈”的泉灣濕地,也是管護員重點巡護區域之一。

  多傑措毛是泉灣保護站的一名生態管護員,在泉灣濕地尕日拉區域內(nei) ,用望遠鏡觀察湖麵上一對正在孵育幼鳥的黑頸鶴,她回憶起今年跟著當地環保人士給黑頸鶴築巢修巢的場景。

  4月至5月,親(qin) 身參與(yu) 為(wei) 黑頸鶴築巢,在多傑措毛看來,成為(wei) 生態管護員將近一年,這是實際參與(yu) 保護工作的第一次。視頻中,她被草垛絆倒,本是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一個(ge) 動作,迅速起身的瞬間,是一種堅韌和熱愛。

  多傑措毛來自石乃亥鎮鐵卜加村,大學畢業(ye) 後回到家鄉(xiang) ,成為(wei) 了一名生態管護員。起初抱著試一試的態度,也想過不久後就會(hui) 離開。也許所有的機緣都有巧合,如今她卻成為(wei) 了管護站裏得力的生態管護員。

  從(cong) 最初的“門外漢”到如今了如指掌,有熱愛也滿是用心,采訪時還展示了自己拍攝的一部微紀錄片。她說,其實通過參加生態管護、攝影等一些專(zhuan) 業(ye) 培訓後,她掌握的技能更多了,也能應用到實際工作中,讓管護巡護工作事更加省時高效。

  多傑措毛是泉灣保護站唯一的一名女性生態管護員,泉灣保護站站長餘(yu) 曉巍對她的工作十分讚賞:“很多想法應用到了工作創新中,為(wei) 保護站做了很多工作。”

  越來越多的年輕力量參與(yu) 生態保護中來,是值得驕傲也值得推崇的。餘(yu) 曉巍表示,在推進社區共管共建的過程中,他們(men) 通過開展培訓等多種方式,廣泛宣傳(chuan) 國家公園和生態保護理念,並引導越來越多的人參與(yu) 其中。

  如今,周邊群眾(zhong) 成為(wei) 保護生態的實踐者、宣傳(chuan) 者,義(yi) 務生態管護員的隊伍不斷壯大。來自石乃亥鎮尕日拉村和魯色村的宮寶紮西和加華,成為(wei) 了泉灣保護站的義(yi) 務生態管護員,不索回報但躬身參與(yu) 保護,會(hui) 時常記錄一些野生動物活動情況。宮寶紮西曾在青海湖流域拍攝到荒漠貓、兔猻的活動影像,為(wei) 該區域內(nei) 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重要的資料支撐。

  對於(yu) 很多年輕人而言,大城市可能會(hui) 提供更多的發展機遇,在談及去留時,多傑措毛表示:“保護生態需要幹的事很多,將立足崗位把生態保護這份事業(ye) 全力做好。”

(責編: 於超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授人以“魚”能致富——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一線報道之五

    一路走來,青海湖裸鯉保護成果輻射更多行業、帶動更多群體,在新泉村甚至剛察縣,“湟魚經濟”成為新的增長極,從生態旅遊到餐飲、住宿等產業一體化發展,授人以“魚”實現致富,諸如他們的故事還有很多。  [詳細]
  • 築起青海湖畔的“塞罕壩”

    40多年治沙,海晏縣一代代治沙人在“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沙丘上艱苦奮鬥,讓沙漠變綠洲,讓綠洲變森林,鑄就了青海湖畔的“塞罕壩”精神。  [詳細]
  • 遠程近距“對話”普氏原羚

    凝望遠方,草原上的普氏原羚悠閑自得,趙殿智感慨:“戰略‘紅利’不斷釋放,相信普氏原羚保護將更加科學化、規範化,隨著生物多樣性的不斷豐富,相信碧波蕩漾的青海湖也將更加壯美。”  [詳細]
  • 旅遊變“體驗”景點變“錢袋”

    如今,依托青海湖綠水青山,冶合茂村一手抓生態畜牧業發展,一手抓生態旅遊,提升服務質量,完善基礎設施,賺到了“金山銀山”。  [詳細]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