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爾蓋花湖。
8月初,由生態環境廳主辦的央省媒體(ti) 川江千裏行(黃河流域)采訪活動在阿壩州啟動,采訪團隊前往阿壩、若爾蓋、紅原、鬆潘四縣,探訪當地保護好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的具體(ti) 舉(ju) 措。首站,記者來到位於(yu) 若爾蓋濕地保護區內(nei) 的高寒泥炭沼澤濕地——花湖,這裏水草豐(feng) 茂、魚鳥翔集,生態美景躍然眼前。
作為(wei) 黃河流經四川境內(nei) 重要區域,阿壩州是黃河上遊重要的水源涵養(yang) 地、補給地和國家重要生態濕地功能區,黃河幹流枯水期40%的水量、豐(feng) 水期26%的水量來自這裏,黃河在這一帶的含沙量已從(cong) 10年前的每立方米1.4千克減少到每立方米0.3千克;同時,阿壩州在黃河流域的水利濕地修複達8.28公頃,新增林地15.35公頃。水環境質量持續提升、濕地生態環境持續向好,一係列向好的變化如何發生?帶著問題,記者實地探訪。
保護天然生態係統,濕地草原再現生機
“若爾蓋濕地具有重要的水源涵養(yang) 功能,過去,這裏麵臨(lin) 著生態侵占、濕地萎縮等問題。”若爾蓋縣副縣長楊勇介紹,通過實施生態修複和生態管護,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治理實效顯著。
如今的花湖,魚兒(er) 在濕地水中、草叢(cong) 間遊來遊去,成群結隊的水鳥從(cong) 草叢(cong) 中飛起,曾經離開的珍禽又返回到這裏安營紮寨、繁衍後代,為(wei) 濕地帶來生機活力。值得一提的是,每年夏天,不少的黑頸鶴在這裏求偶產(chan) 卵孵化小鳥,一直待到初冬再遷往南方。
花湖生態環境的修複隻是縮影,濕地修複背後是一個(ge) 係統且複雜的工程。記者來到轄曼鎮西倉(cang) 村,這裏在汛期河水上漲,極易漫出河道,“洗劫”鄰近草場。
“水漫過草場,會(hui) 影響草的長勢。”楊勇說,河水退去,又裹挾泥沙,在河底沉積,導致河床不斷抬升、侵蝕岸線。為(wei) 此,若爾蓋縣采用“碎石衝(chong) 擊樁+格賓石籠+複植草皮+生態溢流”的措施,修建了5座小型攔水壩和300餘(yu) 座微型攔水壩,保護與(yu) 恢複濕地11.4萬(wan) 畝(mu) ,濕地封禁40.4萬(wan) 畝(mu) ,蓄水量增加150萬(wan) 立方米,若爾蓋濕地脆弱的生態係統也得到了修複與(yu) 保護。
格賓石籠。
類似的,阿壩縣在賈曲河啟動了5.4公裏生態護岸建設,項目將許多生態袋平鋪固定在河流兩(liang) 岸的邊坡上。阿壩縣水務服務中心副主任李銳介紹,生態袋具有透水性,可以補給濕地,還能有效阻擋泥沙下河,對穩固岸坡、涵養(yang) 水源、減少岸坡衝(chong) 刷和水土流失、緩解草場退化有積極作用。
抓住調節水沙關(guan) 係這個(ge) “牛鼻子”,沙化土地治理同步。在西倉(cang) 村,山坡上植被茂盛,形成了一片“綠色屏障”,很難想象這裏曾是若爾蓋沙化最嚴(yan) 重地區之一;在瓦切鎮德香村,沙化土地麵積已由原來的3.6萬(wan) 畝(mu) 減至2.2萬(wan) 畝(mu) ,減少1.4萬(wan) 畝(mu) ,治理區林草植被蓋度從(cong) 治理前的不足10%增加到目前的60%以上……
變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若爾蓋縣,組建成立了全省唯一一支黃河護河隊;婦女們(men) 加入進來成立了一支巾幗誌願巡河隊;轄曼鎮把每月的14日定為(wei) “轄曼鎮黃河日”,幹部群眾(zhong) 齊發動,撿垃圾、護草原。從(cong) 專(zhuan) 項環保項目、到環境保護小隊,在生態環境廳統籌協調下,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問題得到整改,流域生產(chan) 條件和生活品質得到提升。
“生態+產(chan) 業(ye) ”價(jia) 值轉化,增收致富“路子”變寬
藍天白雲(yun) 下,綠蔭草場上,成群的犛牛像“黑珍珠”一般點綴在“綠色”海洋裏。記者一行來到了“犛牛之鄉(xiang) ”紅原縣,這裏是阿壩州唯一的純畜牧業(ye) 縣。紅原縣現有天然草原麵積755.88萬(wan) 畝(mu) ,畜牧業(ye) 為(wei) 當地百姓帶來收益的同時,也對生態環境保護提出了挑戰。
“草畜平衡”是當地麵臨(lin) 的現實考驗。做好保護與(yu) 發展文章,既要使草原得到保護,濕地不被侵蝕,還要做到“減畜不減產(chan) ,牧民不減收”,隻有生態環境與(yu) 牧民雙方利益得到平衡,“草畜平衡”才有保證。
“不少牧民覺得減少養(yang) 牛就是減少收入。”紅原縣副縣長龔昭明說,起初遇到不小阻力,但通過算經濟細賬、實地看草場沙化,牧民們(men) 也逐漸意識到與(yu) 自然協調發展的重要性,為(wei) 破解人、草、河、畜之間的矛盾,紅原縣推出獎補政策,增加補貼鼓勵牧民減畜。
阿壩牧民養(yang) 殖的犛牛。
據悉,2021年阿壩州啟動第三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將黃河流域四縣草原禁牧補助標準從(cong) 7.5元/畝(mu) 提高到7.71元/畝(mu) ,每畝(mu) 增加0.21元、4縣草原禁牧麵積1439萬(wan) 畝(mu) ,連續5年,增加生態保護補助獎勵資金1510.95萬(wan) 元,穩定提高農(nong) 牧民政策性收入。
產(chan) 業(ye) 轉型是保護生態的另一種方式。紅原縣抓住國家草原畜牧業(ye) 轉型升級試點縣建設機遇,加快構建現代畜牧業(ye) 產(chan) 業(ye) 體(ti) 係、生產(chan) 體(ti) 係、經營體(ti) 係和服務體(ti) 係,加快建立龍頭企業(ye) +村集體(ti) 經濟組織+家庭生態牧場的“以企帶農(nong) ”經營模式。“有了產(chan) 業(ye) 支撐,不少減畜的牧民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ye) ,收益得到保障,這也讓減畜工作得以順利實施。”龔昭明說。
生態環境的改善也為(wei) 旅遊業(ye) 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唐克鎮依托黃河九曲第一灣景區,大力發展旅遊業(ye) ,實現轉產(chan) 增收。阿壩縣依托漫澤塘濕地自然保護區建立的濕地公園,已成為(wei) 攝影愛好者的天堂,去年接待各地遊客2萬(wan) 多人。如今,在廣闊的若爾蓋草原上,紅色遊、研學遊、自駕遊、避暑遊、紅原雅克音樂(le) 季、若爾蓋賽馬節等特色旅遊產(chan) 品,正帶動關(guan) 聯產(chan) 業(ye) 快速發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