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屋脊上的鋼鐵巨龍
路,圓了青藏高原人民世世代代的夢想。
千百年來,能歌善舞的藏族人民借助於(yu) 神話和歌謠來表達自己的心願,期待在崇山峻嶺中鋪通天路。然而直至1949年,西藏的交通仍是“羊腸小道猴子路,雲(yun) 梯溜索獨木橋”,可以行駛汽車的便道,隻有短短的1公裏。
新中國成立後,西藏人民虔誠的夢想逐漸成為(wei) 現實。1954年,川藏、青藏兩(liang) 條公路直抵拉薩;1956年,第一架飛機在青藏高原上空試飛成功;2006年7月1日,經濟、快速、大承載力、全天候的青藏鐵路,終於(yu) 在全國人民的期待中全線貫通。從(cong) 此,山不再高不可攀,路不再遙不可及。
載入世界凍土工程史冊(ce) 的“中國智慧”
在青藏高原上能修鐵路嗎?20世紀美國作家保羅·泰魯在其著作《遊曆中國》認為(wei) ,隻要有昆侖(lun) 山脈的存在,鐵路就不可能修到拉薩去。
曾任青藏鐵路凍土科研隊隊長的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教授劉爭(zheng) 平介紹,當初那麽(me) 多外國專(zhuan) 家不相信中國能夠建成青藏鐵路,其中一個(ge) 重要原因就是青藏高原存在大量凍土。
“凍土對季節溫度變化非常敏感,受熱融化下沉,遇冷凍結膨脹,這會(hui) 造成地基不穩定。從(cong) 青海望昆站到西藏安多站,青藏鐵路要穿越的多年凍土地段長達550公裏。”劉爭(zheng) 平說。
據了解,在青藏鐵路建成運營前,全世界對在凍土上如何運營鐵路並沒有很好的解決(jue) 方法。西伯利亞(ya) 大鐵路,凍土病害率高達35%以上,列車行駛時速隻能維持在50至60公裏。“跟俄羅斯的凍土鐵路相比,青藏鐵路緯度更低,光照對多年凍土的影響更大。”劉爭(zheng) 平說,青藏鐵路建設者挑戰生命極限,依靠智慧與(yu) 勇氣,克服了多年凍土、生態脆弱、高寒缺氧等一個(ge) 個(ge) 高原鐵路建設的世界級難題。
“近13年來,片石保溫、熱棒恒溫、以橋代路等高原凍土鐵路建設技術,經受住時間考驗,使青藏鐵路成為(wei) 名副其實的‘世界凍土工程博物館’。”中國鐵路青藏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dang) 委書(shu) 記王奭表示,在科技創新的引領下,鐵路部門將持續更新設備技術,總結管理經驗,將青藏鐵路的“中國智慧”載入世界高原凍土工程發展史冊(ce) 。
高原鐵路安全運營的典範
在西寧的青藏鐵路公司調度中心,幾十名工作人員正緊張忙碌地工作著。
“青藏線是一條單線鐵路,列車唯一可以會(hui) 車的地方是沿線車站。而青藏線由於(yu) 海拔原因,格拉段58個(ge) 車站中有51個(ge) 是無人值守車站,所有的列車運行都隻能依靠調度完成。”青藏鐵路公司調度所副主任楊敏炯說,鐵路運行是一個(ge) 龐大的有機體(ti) ,而調度中心就是大腦,在這裏,每個(ge) 細節都必須確認,每個(ge) 隱患都必須消除。
為(wei) 了保障列車安全,青藏鐵路全線裝有近3000個(ge) 俗稱“千裏眼”的攝像頭,是全國首次裝設“視頻監控係統”的鐵路。通過這些攝像頭,西寧調度中心可以隨時調取青藏鐵路沿線實時畫麵,監控列車運行狀態。
除了“千裏眼”,青藏鐵路還配備了“順風耳”——先進的大風監測預警係統,“目前青藏鐵路在52個(ge) 重點地段設置了大風監測點,可以自動將大風信息通過網絡實時傳(chuan) 送至調度台,確保列車運行安全。”青藏鐵路公司工作人員王韜說,此外,青海玉珠峰至西藏當雄間的32個(ge) 車站還配備了184套道岔融雪設備,保證降雪時段車站道岔順利轉動。
“目前,青藏鐵路的運輸指揮和管理均已實現遠程化、信息化、智能化。”青藏公司科技和信息化部負責人王要武介紹,這些先進技術確保了青藏鐵路這條世界上海拔最高,翻越5000米高山,穿越130公裏無人區的鐵路運營近13年來無任何重大事故。
建立凍土長期監測係統,探索高原鐵路凍土運營規律和凍土線路養(yang) 護模式;實施綠色工程,探索適應高原鐵路特點的環境保護管理模式;推進高海拔車站,建立和完善製氧供氧體(ti) 係,保障旅客和鐵路職工的身體(ti) 健康與(yu) 生命安全。據統計,10多年來青藏鐵路公司先後開展了鐵路總公司投資的研究項目30項,自主投資科技研究課題153項。
“其中,獲得中國鐵道學會(hui) 科技獎的就有47項,此外還獲得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鐵道科技特等科研大獎等獎項。可以說,青藏鐵路的科技創新為(wei) 世界高原鐵路的安全運營提供了有益的借鑒。”王奭說。
生命禁區的鐵路養(yang) 護人
海拔超過4700米的安多站,地處西藏北部那曲市,是青藏鐵路沿線海拔最高的火車站之一。由於(yu) 高寒缺氧,很少有人在這裏居住生活,是當之無愧的“生命禁區”。然而,伴隨著青藏鐵路的通車,這裏一直駐紮著一群與(yu) 鐵軌相伴的人。
在青藏鐵路中鐵十二局鐵路養(yang) 護工程公司工作了13年的藏族員工塔青說,為(wei) 了確保列車順利運行,鐵軌養(yang) 護人員每天都要按時按點值班巡查。
由中鐵十二局鐵路養(yang) 護工程公司維護的青藏鐵路安多段,建立在多年的凍土上,脆弱的地質環境很可能會(hui) 導致鐵軌變形。“我國的鐵軌標準間距是1.435米,一旦鐵軌變形超過5毫米,列車就有脫軌的危險。”塔青說,僅(jin) 檢查軌道的水平、高度、軌距,一名線路工一天下來就要跪上三四百次。
在青藏鐵路工作,就是要甘於(yu) 奉獻。雖然青藏鐵路的維護大多以機械化為(wei) 主,但塔青和他的工友們(men) 從(cong) 未感到輕鬆。“在平原上要給維護工具換個(ge) 夾板,可能5分鍾就換完了,但在安多這段鐵路,至少要10分鍾。”在高寒缺氧的環境下,勞動強度大概是平原地區的兩(liang) 到三倍,擰螺絲(si) 的速度都會(hui) 大幅度降低。
一代又一代的鐵路養(yang) 護人,傳(chuan) 承著“吃苦、創業(ye) 、團結、奉獻”的老青藏線精神。
“最難熬的還是冬天,由於(yu) 海拔高,冬天氣溫有時低至近零下40攝氏度,一下雪,鐵路養(yang) 護作業(ye) 更是難上加難。”中鐵十二局鐵路養(yang) 護工程公司車間主任郝二小回憶,“2009年冬天,暴雪影響到鐵路道岔的自動融雪裝置,為(wei) 了完成檢修任務,我們(men) 在沒過小腿的大雪中步行3個(ge) 多小時才趕到現場,整個(ge) 人都凍僵了。”
“除了運營好青藏鐵路外,職工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樣是我們(men) 奮鬥的目標。13年來,青藏鐵路公司累計投入資金18.9億(yi) 元,對沿線站區飲水、住房、供氧、交通等設施設備進行了集中改善,沿線職工的生產(chan) 生活環境越來越好。”王奭說,在不遠的將來,青藏鐵路職工的幸福感會(hui) 越來越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青藏鐵路成為“世界屋脊”發展引擎
途經青海湖、穿過關角隧道、橫跨可可西裏、翻越唐古拉山,綿延近2000公裏的青藏鐵路被譽為“世界屋脊”上的高鐵大道。它奇跡一般將曾經閉塞的青藏高原與祖國內地緊緊連在一起。[詳細] -
一條青藏線 三代高原情
5月14日上午,一輛火車沿青藏線,從第77集團軍某旅外訓場上呼嘯而過,同時鳴笛向官兵致敬。[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