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西藏新聞

邊境家園的幸福人生:家是底雅,國是中國!

趙書彬 溫凱 陳林 洛桑旦增 韓劉 發布時間:2020-08-29 09:41:00來源: www.easyfundingllc.com新聞網

  底雅在哪裏?西藏最西是阿裏,阿裏最西是底雅。流經劄達的象泉河在這裏劈出峽穀綠洲,然後穿越喜馬拉雅山脈流入印度。

  底雅有多遠?拉薩1500公裏之外劄達縣,再穿土林、越高山、走荒原,蜿蜒行於(yu) 馬陽山懸崖絕壁中,2000多米落差下,山穀村莊航拍式呈現。

  7月中旬,記者一行來到這裏,采訪底雅的故事,也接受著精神的洗禮。

  78歲的歐珠班典少時流落境外,幾經輾轉回到家園,在祖居前栽下了底雅第一棵白杏子樹;今年62歲的老楊從(cong) 東(dong) 海之濱的江蘇來到“西境之鄉(xiang) ”底雅,24年裏他鄉(xiang) 早已成家鄉(xiang) ;大三學生德吉曲珍走出大山,橫穿半個(ge) 中國就學於(yu) 南海之角的海南大學,正成就著自己的出彩人生。

  三代底雅人,在祖國時空經緯中,各有人生軌跡,更有共同坐標:家是底雅,國是中國!

  不舍鄉(xiang) 土:

  祖祖輩輩就生活在這裏!

  “在克什米爾、印度、尼泊爾漂泊的那幾年,日子過得特別苦,整日像乞丐一樣!”歐珠班典出生在拉克瑪山麓的什布奇村,1962年流落他鄉(xiang) ,在外漂泊了6年。在近來落成的邊境小康示範村新居裏,回憶起半個(ge) 多世紀前的往事,老人唏噓不已。

  “當時父親(qin) 沒走,托人帶話,說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裏,日子也好起來了,叫我趕快回來。” 歐珠班典腿腳不便,坐在藏床邊。窗外,樹木參天,雪山遠矗。老人邊回憶往事邊看向兒(er) 子剛珠多吉,“根就在這裏!”四目相接時,60年前的父子對話,情景再次呈現,世世代代堅守的信條又一次傳(chuan) 承。

  42歲的剛珠多吉穿著短袖襯衫,倚站在門口,聽得入神,父輩的艱辛往事恍如隔世,聽到阿爸感慨“最幸福的就是現在這個(ge) 時候”,頓時露出會(hui) 心的微笑。

  對家鄉(xiang) 深厚的愛,經過曆史變遷、歲月洗禮,在爺孫三代血脈相連的故事裏,變得親(qin) 切具體(ti) 、可觸可感。

  屋外的坡地上,是一片果園,鬱鬱蔥蔥的白杏樹、紅蘋果樹在喜馬拉雅的陽光下熠熠閃光,最大的有腰粗。白杏子,香甜味醇可口,是當地特產(chan) 。剛珠多吉帶著我們(men) 尋找最早的一棵,不無自豪地說,底雅的第一批白杏子樹就是父親(qin) 引進的。

  底雅有栽培果樹的傳(chuan) 統。1985年,對外山口短暫開放,歐珠班典用10斤酥油和3隻山羊,從(cong) 印度商人手上換來了200株小手指粗細的白杏樹苗,一些分給了鄰居,一些就栽在祖居前的小片土地上。

  剛珠多吉邊介紹邊用手拔去滋生的雜草,這片祖業(ye) 在他的精心嗬護下,年年碩果累累。望向屋頂飄揚的五星紅旗,記者問出了最想問的話:“你覺得國家在哪裏?”

  “國家就在腳下,國家就在心中!”剛珠多吉表情認真、話語堅定、心潮澎湃,“在黨(dang) 的幫助下,我們(men) 過上了爺爺和父親(qin) 想都不敢想的美好生活。守土固邊是我們(men) 的天職!”

  山上放牧守國土,山下林果來致富。強烈而深厚的守土意識,就這樣在底雅人的血脈裏延續。

  入贅“邊疆”:

  腳下的土地就是我的家!

  老楊,穿著白色條紋體(ti) 恤和板鞋,頭發花白蓬鬆,說話還帶著江蘇徐州老家的口音。在底雅鄉(xiang) 古讓村見到了老楊,他正和老伴次吉卓瑪帶著外孫晾曬剛摘下的杏子。杏子金黃,鋪滿院落。

  老楊,叫楊貴房,原是徐州“四建”公司的會(hui) 計。1996年,隨維修邊防設施的施工隊第一次來到底雅。老鄉(xiang) 們(men) 少有人知道他的原名,都習(xi) 慣地稱這位憨厚的漢族師傅“老楊”。1997年,老楊帶著工作中相識相知的次吉卓瑪回到徐州喜結連理,這時妻子知道了丈夫在老家還有一個(ge) 外號——“楊老好兒(er) ”。坐在樹蔭下,老楊說起這段故事,一旁的次吉卓瑪噗嗤一笑。

  “我也想過帶著她們(men) 娘兒(er) 仨回老家生活,可又擔心她們(men) 不適應。”當時,次吉卓瑪還帶著與(yu) 前夫生的兩(liang) 個(ge) 孩子。為(wei) 了使妻子兒(er) 女在熟悉的環境裏生活,老楊告別了父母鄉(xiang) 親(qin) ,再次回到底雅,入贅“邊疆”。

  老楊心腸熱,有責任心,靠著妻子娘家的7、8畝(mu) 地和幾頭牛羊,甘願從(cong) 徐州青年變為(wei) 底雅女婿,從(cong) 公司工人變為(wei) 西藏農(nong) 民,從(cong) 發達省份到紮根西藏邊陲。

  徐州成親(qin) 、邊境為(wei) 家,老楊跟著藏族鄉(xiang) 親(qin) 們(men) 一起放牧巡邊,騎馬走路,腳磨掉了幾層皮;蹩腳地使用藏式鐮刀,割草割到手上,手一攤疤痕還清晰可見;帶著大家一起修路架橋,工錢從(cong) 不多拿,每每都是平分,他說:“心裏過不去,大家都不容易”;父母過世,很晚才知道消息,就點起酥油燈,在千裏之外表達悼念。

  “不回去了,家就在這裏。”老楊請我們(men) 參觀他的家,從(cong) “窩棚”“石屋”“安居房”到現在的“小康新居”,在底雅生活的24年裏,老楊經曆了4次住房變遷,家的根基早已深入這片土地。

  外孫邊巴曲傑很纏老楊,這位外公不僅(jin) 有對他的愛,還有更吸引人的地方。老楊給外孫邊巴曲傑取了一個(ge) 漢名:楊昌民,希望生活在中國邊境的人民永遠昌盛康樂(le) 。

  走出大山:

  在祖國懷抱裏幸福成長!

  剛坐下,一杯清淡中略帶乳白的飲料便雙手遞到眼前。家家釀造的杏子酒和淳樸熱情一起構成了底雅人的待客之道。

  20歲出頭的德吉曲珍開朗外向,為(wei) 了讓阿媽朋吉卓瑪開口唱出底雅民歌《什布奇仙女迎客歌》,不斷地填倒杏子酒,活躍氣氛。聽說這首歌隻有阿媽能唱全,德吉曲珍跟客人一起充滿期待。

  “風景優(you) 美的山穀,像帳篷一樣;山潔水清的家鄉(xiang) ,有底雅三姐妹……”悠揚婉轉的民歌講述了這樣一個(ge) 傳(chuan) 說:古格時期,什布奇有三姐妹遠足到托林寺,大姐和二姐都因高山阻隔放棄了行程,隻有最小的妹妹背著家鄉(xiang) 特產(chan) 杏油到達了目的地。

  底雅隱藏在大山深處,山陡路險,每年冬季大雪封山直到來年開春,這裏就成了出不去進不來的“孤島”。過去,想走出山外,200多公裏外的劄達也是山高路遠、遙不可及。如今,柏油路已經鋪到了家門口,連著祖國各地。

  德吉曲珍現是海南大學大三學生,學校和家鄉(xiang) 間有5000多公裏的距離,“國家發展日新月異,我們(men) 在祖國懷抱裏幸福成長,作為(wei) 邊境學子深感驕傲和自豪。”火車奔馳在中國大地上,德吉曲珍走出了祖輩最遠的路程。

  這裏就是底雅,西藏最邊遠的山鄉(xiang) 之一。這處“阿裏小江南”昭示著,再遠也是祖國的美麗(li) 河山,再邊也是人民的幸福家園。

  可底雅真的邊遠嗎?歐珠班典、老楊、德吉曲珍……,底雅每個(ge) 人的故事都離我們(men) 的心是那麽(me) 的近。底雅不遠,因為(wei) 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每個(ge) 平凡故事,扣動的都是中國人的心弦。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