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芝意為(wei) “太陽的寶座”,平均海拔3100米。每逢初春,漫山遍野桃花次第盛開,與(yu) 藍天白雲(yun) 、雪山冰川交相輝映,成為(wei) 獨特景觀。借助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林芝市“以花為(wei) 媒”大力發展桃花經濟,美了高原,富了百姓。
“變成了真正的桃花源”
52歲的邊巴步履矯健,穿梭在村裏的桃花林,指導群眾(zhong) 修剪桃枝和平整田埂。邊巴是巴宜區真巴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也是這個(ge) 村裏的“領路人”。“20多年前,城市居民經常到村裏野桃林踏青,因踩踏莊稼常和村民發生口角。”邊巴介紹,村委會(hui) 想了一個(ge) 辦法:在桃林間整修土路,並組織群眾(zhong) 跳舞和拔河,向踏青者收取適當的田間管理費。
2002年,林芝市開始打造“桃花節”特色旅遊產(chan) 品,真巴村下轄的嘎拉自然村百畝(mu) 桃林成為(wei) 林芝桃花節舉(ju) 辦地首選。
“2019年,門票收入達400多萬(wan) 元,二級消費收入50多萬(wan) 元,大家嚐到了旅遊業(ye) 的‘甜頭’。”邊巴說,“經過20多年發展,小康示範村建好了,旅遊綜合體(ti) 項目落地了,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同樣,米林縣派鎮索鬆村也迎來了發展機遇,因麵向南迦巴瓦峰,腳下是蜿蜒的雅魯藏布江,沿江桃林十裏,成為(wei) 遊客賞花打卡的“桃源”。借助豐(feng) 富的旅遊資源,索鬆村39戶群眾(zhong) 開辦了25所家庭旅館和精品客棧,大力發展以住宿、餐飲為(wei) 主的桃花經濟。
“以前守著綠水青山隻會(hui) 賣資源,現在靠著桃花賣風景,觀念變了,這裏變成了真正的桃花源。”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頓珠次旺介紹,2016年派鎮到索鬆村的通村柏油路建成通車,4年間索鬆村家家戶戶購買(mai) 了貨車和轎車,戶均年增收20萬(wan) 元以上。
“現在日子過得最舒心”
羅布一家曾是索鬆村為(wei) 數不多的建檔立卡貧困戶。2017年,羅布向銀行貸款50萬(wan) 元,問親(qin) 友籌款120餘(yu) 萬(wan) ,投資建起了三忘精品客棧。
三忘客棧鬧中取靜,在觀景房可賞雪山桃林。“我家還兼售鬆茸、蟲草等特產(chan) ,到了年底不僅(jin) 還清了貸款,還主動申請退出貧困。”羅布介紹,為(wei) 迎接桃花節,如今已在院內(nei) 和路邊播種了小麥和觀賞油菜。
在波密縣古鄉(xiang) 嘎朗村,35歲的村民德青旺姆經營著全村目前規模最大的家庭旅館“旺姆客棧”。現今,她請了3位鄉(xiang) 親(qin) 幫忙經營旅館。“在旅遊旺季,她們(men) 每人每月可以領到4000元工資,我希望能帶動鄉(xiang) 親(qin) 們(men) 一起致富。”她說。
38歲的嘎拉村村民桑傑次仁,年輕時開過卡車,跑過客運。隨著嘎拉桃花受遊客追捧,他轉變思路,經營起了住宿接待和旅遊包車生意。
“包車每天1300元,民宿每天500元,全年最低收入也超10萬(wan) 元。”算起收入賬,這個(ge) 藏族漢子略帶幾分靦腆,笑臉上現出深深的酒窩。“現在國家政策好,貸款也方便,日子過得也最舒心!”
“紮西德勒,我們(men) 的小康”
蓋新樓、裝修客房、升級餐館……建設施工的聲音充斥著冬日裏的索鬆村。
頓珠次旺介紹,受益於(yu) 小康村建設項目,索鬆村開展了道路、排汙係統等建設。硬件提質的同時,群眾(zhong) 更注重服務水平的提升,每年組織2次餐飲或賓館服務培訓。
漫步嘎拉村,桃花形狀的長椅、標識牌等桃花元素隨處可見。邊巴說:“桃花充實了村民的錢包,也融進了村民的生活。”
近年來,西藏聚焦水電路網等十項提升工程,著力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短板,每個(ge) 鄉(xiang) 村都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置身嘎拉村,一座座藏式小院錯落有致,幼兒(er) 園、衛生院、村民活動中心等公共設施一應俱全。
子女就近上學,老人就醫方便,年輕勞動力參與(yu) 旅遊服務或外出打工。63歲的巴桑傑布由衷感慨,黨(dang) 的好政策讓昔日寂靜的嘎拉村釋放出無限活力。
談起家裏的變化,索鬆村村民羅布滿臉驕傲。他告訴記者,自己的大兒(er) 子已考進事業(ye) 單位成了“公家人”,小女兒(er) 今年要參加高考。“女兒(er) 學習(xi) 好,希望她考上好大學,改變自己的命運。”他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