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棘奶奶”桑旦(2021年3月2日攝) 新華社記者 洛卓嘉措 攝
初春時節,冰雪消融,萬(wan) 物複蘇。喜馬拉雅山北麓的隆子河湍湍流淌。暖陽照耀下的西藏隆子縣忙措村,多吉老人的農(nong) 家小院綠意盎然。
多吉老人已退休20年,卻始終舍不得離開生機勃勃的故鄉(xiang) 。然而,半個(ge) 多世紀前,這裏每年有近8個(ge) 月的沙塵天氣,黃沙刮過,覆蓋在農(nong) 田上厚厚一層,房子周圍堆起的沙有半牆高,人們(men) 受盡了風沙的折磨。
從(cong) 20世紀60年代開始,隆子河穀掀起了一場沒有硝煙的綠色戰役,世代飽受風沙肆虐的隆子人民,戰天鬥地、接續治沙。如今長達40多公裏的“世界最大人工種植連片沙棘”,如同一條“綠色哈達”,讓開啟小康生活的人們(men) 盡享優(you) 美的環境。
綠色的渴望
隆子縣位於(yu) 西藏南部,隆子河從(cong) 這裏穿過。過去每年雨季一過,河水逐漸幹涸,裸露河床上的黃沙,隨狂風飛揚,遮天蔽日猶如雨下。多吉說,那時人們(men) 戲稱隆子人是“聶巴阿貼組”,藏語意為(wei) “隻要你說話,身上的沙土就會(hui) 往下掉”。
“風沙一起塵飛揚,四顧茫茫不見家”“一天吃進二兩(liang) 土,白天不夠晚上補”……忙措村74歲的索朗拉傑老書(shu) 記仍記得50多年前那些順口溜。“光禿禿的山坡沒處放牧,每家僅(jin) 有的幾畝(mu) 貧瘠耕地,也不斷被流沙擠壓。屋裏永遠都是掃不淨的沙,喝水時要一手端著碗,一手用衣袖遮住,喝一半倒一半,碗底留下一層沙。”
索朗拉傑(左一)正在指揮種樹(2021年3月2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澤昊 攝
1964年,時任隆子縣新巴鄉(xiang) 鄉(xiang) 長朗宗赴內(nei) 地參觀學習(xi) ,她了解到種樹能有效治沙,回來後就跟群眾(zhong) 講:“隆子要想存,就得風沙停;要想風沙停,就要多栽樹。”
隨後,朗宗就帶領群眾(zhong) 在新巴鄉(xiang) 忙措村的沙灘上試種下60畝(mu) 的柳樹、楊樹、沙棘等5種樹苗。起初,剛種下的沙棘灰頭土臉、死氣沉沉,不被看好。而楊樹、柳樹在頭年迸發出生機,給人們(men) 帶來希望。
但是,隆子的土地堿性太大,兩(liang) 年後楊樹、柳樹等紛紛枯死,沙棘卻越長越密,把根牢牢地紮在荒灘上,成了隆子人的“救星”。
60畝(mu) 的小小林地,雖然沒有立即阻止風沙的腳步,卻讓隆子人民看到了生存的希望。一場戰天鬥地的“生態革命”,在隆子河穀悄然拉開帷幕。
綠色的信仰
隆子縣地處高寒幹旱區,平均海拔3800多米,適宜樹種少,成活難。有人戲言:“想要栽活一棵樹,比養(yang) 活一個(ge) 孩子還難。”
翻身得解放的農(nong) 奴,作為(wei) 新社會(hui) 的主人,在朗宗的帶領下,他們(men) 懷著從(cong) 未有過的勞動熱情,奮戰在風沙彌漫的荒灘上,沒有報酬,隻有戰勝狂沙的決(jue) 心。
沒有沙棘苗,群眾(zhong) 就翻山越嶺去找;沒有馬車,就背扛肩挑。不論早晚,大家在風沙地裏忙活,汗水和著泥土沾在臉上……
河灘地布滿礫石,鎬頭和鐵鍬挖到上麵,震得兩(liang) 手發麻,但他們(men) 靠著驚人的毅力,硬是把一片片窪地平整了,一株株沙棘苗在村民們(men) 精心嗬護下被栽了下去。
朗宗的手在舊社會(hui) 被農(nong) 奴主打傷(shang) 後落下了殘疾,她以堅強的毅力,靠一隻右手挖坑、種樹、澆水。
村民桑旦那時17歲,負責給樹澆水,她生怕漏了哪棵樹,每天都最後一個(ge) 回家。“有時跟磨坊搶水,我夜裏偷偷去開水閥,往地裏引水。磨坊大爺為(wei) 此老跟我吵架。”
十年樹木,綠染荒灘。一年年過去,一片片沙棘長遍隆子河穀。
忙措村村民正在種植沙棘(2021年3月2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澤昊 攝
深深植根在隆子河穀的不僅(jin) 是沙棘,更是綠色的信仰。從(cong) 豆蔻年華到古稀之年,桑旦把一生都獻給了這片沙棘林。
現在,每當心情不好時,桑旦就會(hui) 去沙棘林裏走一走。一棵棵沙棘就像她的孩子一樣,年年枝繁葉密,看到它們(men) 所有的不快都會(hui) 被拋之腦後。村裏人都親(qin) 切地稱桑旦老人為(wei) “沙棘奶奶”。
綠色的力量
隆子人民戰天鬥地種沙棘的故事,傳(chuan) 遍了雪域高原,也傳(chuan) 到了首都北京。1978年,朗宗被評選為(wei) “全國三八紅旗手”,先後多次受到中央領導接見,成為(wei) 西藏人民生態建設的楷模。
如今,隆子縣的生態環境已有了大幅改善,林間草木逐漸茂盛,牛羊有了飼草;降水量升高,空氣得到了淨化;土地鹽堿度下降,青稞畝(mu) 產(chan) 從(cong) 300斤提高到600斤……
隆子河穀的沙棘林(2019年10月7日攝)。 新華社記者 旦增尼瑪曲珠 攝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在一代代隆子幹部群眾(zhong) 努力下,半個(ge) 多世紀以來,隆子河穀築起了一道綿延40多公裏、占地7.5萬(wan) 畝(mu) 的“綠色屏障”,環境得到持續改善。隆子換了人間,百姓安居樂(le) 業(ye) 。
“現在百姓吃上了‘生態飯’,2221名群眾(zhong) 當上護林員。”隆子縣委書(shu) 記次仁加措說,生態改善也讓現代農(nong) 牧業(ye) 發展了起來,群眾(zhong) 收入越來越多。
2019年,隆子縣被評為(wei) 全國第三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綠起來的隆子,正加速讓群眾(zhong) 富起來,將培育的優(you) 質沙棘苗木賣到西藏各地,同時還謀劃著沙棘果深加工產(chan) 業(ye) 。2020年,隆子縣對外出售沙棘苗、沙棘果等,總收入約300萬(wan) 元。
“沙棘沒有鬆柏挺拔,不如桃樹婀娜,但它不懼風沙、不怕鹽堿,隻要有一口水它就能活下來。”植樹節前,隆子縣隆子鎮小學迎來開學第一課,校長索朗頓珠動情地給孩子們(men) 講起沙棘傳(chuan) 奇。
隆子的先輩就如同風沙中挺立的沙棘,自立自強、不屈不撓,創造了美好的今天。索朗頓珠告訴學生:“我們(men) 每個(ge) 人的血液中都流淌著‘沙棘精神’,要繼續奮發圖強、艱苦奮鬥,把明天建設得更加美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