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在唐古拉守護青藏鐵路十五年,李彪林——我為天路做基石

發布時間: 2021-03-31 09:13:00 來源: 人民日報

  西藏自治區安多縣北部,是高聳的唐古拉山。億(yi) 萬(wan) 年大地碰撞擠壓出的褶皺,曾經是西藏與(yu) 外界交流的障礙。但是,經過幾十年的建設,人們(men) 用雙手打通了山川——青藏公路和青藏鐵路穿越唐古拉,成為(wei) 保障西藏對外交通的要道。

  石塊翻轉,塵土飛揚,幾分鍾,相機鏡頭就落上了一層灰。伴隨著嘈雜的機械聲,青藏鐵路唐古拉線路車間主任李彪林正在指揮施工,有時候說不明白,他就從(cong) 工人手中接過工程器械,自己上手作業(ye) 。

  鐵路養(yang) 路工作辛苦,青藏鐵路唐古拉線路車間的養(yang) 路工作更加辛苦。這兒(er) 的平均海拔超過4900米,寒冷和缺氧讓道路維護工作變得格外吃力。“和平原地區比,在高原拿起設備施工,就已經要付出全力,更不用說複雜的自然環境帶來的挑戰。”李彪林說。

  惡劣的氣候是唐古拉工作的最大挑戰,缺氧和寒冷為(wei) 高原鐵路的運轉帶來不少挑戰。有一次,突降暴雪導致線路故障,李彪林帶著工人冒雪前行。路上雪厚,汽車無法通行,李彪林徒步七八個(ge) 小時,終於(yu) 在深夜到達了故障點。幾個(ge) 人一起動手,排除了故障。

  2006年,在青藏鐵路正式通車前夕,李彪林剛剛調到當時仍叫雁石坪車間的唐古拉工作。回憶起當時艱苦的條件,李彪林記憶猶新:大家都住在板房裏,物資相對比較匱乏,吃東(dong) 西也比較湊合;車間隻有一輛卡車,坐在卡車車廂裏,風從(cong) 四麵灌進來,吹得他直打顫。

  從(cong) 養(yang) 路工幹到今天唐古拉線路車間的主任,李彪林把這段路上幾乎每個(ge) 工種都幹了一遍,對每一截鐵路都了然於(yu) 心。沿線有哪些站,當年站上的人和事,李彪林提起來都是如數家珍。

  有些往事,聽起來既心酸又溫馨。2010年春節前夕,當時李彪林所在的站雇不到廚師,大家吃飯成了大難題。“要麽(me) 是被艱苦的條件嚇跑了,要麽(me) 是來幹了幾天就辭職了。”李彪林尋思,大家幹活已經很累了,連飯都吃不好,怎麽(me) 能行?

  他跟妻子聊天時說了自己的煩惱。妻子了解到他遇到的困難後,就申請來唐古拉,一是和丈夫團聚,二是能給工人們(men) 做飯吃。

  這一幹就是近一年。李彪林至今還記得,2010年除夕夜,妻子給大夥(huo) 兒(er) 做了一頓大餐。大家吃得高興(xing) ,就用廢舊的木材在院子裏點起了篝火,圍在篝火旁唱歌跳舞。火光躥得老高,溫暖無比。

  雖然談起生活往事,李彪林都笑眯眯,一臉隨和,但隻要談起工作,他便十分較真。每天下午結束工作後,李彪林都會(hui) 召集車間的職工開會(hui) ,總結當天遇到的問題,該批評就批評。平時大家相處其樂(le) 融融,但此時,所有人都一臉嚴(yan) 肅。

  守護這條路至今已有15年,李彪林也想過離開,但總是割舍不下——“這裏我最熟悉,我不幹誰幹?”作為(wei) 一名黨(dang) 齡10多年的黨(dang) 員,李彪林覺得守護這條路上的安全平穩,是他最大的責任。

  “我們(men) 都是青藏鐵路的路石,共同托起這條雪域天路。”李彪林說。整日同路石和鐵軌打交道的他,臉上透著如石頭般的堅毅。

(責編: 李雅妮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