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雪域高原處處煥發出生機。天剛放亮,拉薩市曲水縣南木鄉(xiang) 江村村民李守遠便穿好膠鞋,步履匆匆來到蔬菜大棚。近期,西葫蘆、西紅柿、苦瓜等蔬菜到了采摘季,李守遠和妻子尼瑪忙得不可開交。
“這幾天是西葫蘆采摘售賣的關(guan) 鍵時期,菜價(jia) 也不錯,一刻都耽誤不得。”貓著腰,喘著粗氣,李守遠熟練地將綠油油的西葫蘆拾進桶裏。
西藏曲水縣南木鄉(xiang) 江村村民李守遠正在給蔬菜授粉(2021年3月30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澤昊 攝
在江村,李守遠夫婦隻是職業(ye) 化農(nong) 民大軍(jun) 中的一員。近年來,憑借大力發展設施農(nong) 業(ye) ,江村成為(wei) 遠近聞名的“蔬菜村”。
跟土地打了30多年交道的江村村民邊巴,見證了西藏蔬菜產(chan) 業(ye) 的飛速發展。“現在人們(men) 不僅(jin) 能吃上新鮮的蔬菜,聖女果、水果椒、秋葵等一些‘時髦菜’也擺上了百姓餐桌。放在過去,吃這些菜想都不敢想。”邊巴的思緒飄回從(cong) 前。
在舊西藏,蔬菜幾乎是奢侈品的代名詞,吃菜更是上層貴族的特權,很多農(nong) 奴甚至一輩子都未曾品嚐過蔬菜的滋味。
西藏曲水縣南木鄉(xiang) 江村的村民在大棚內(nei) 采摘蔬菜(2020年2月20日攝)。 新華社記者 普布紮西 攝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簽訂《關(guan) 於(yu) 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西藏實現和平解放。翌年,進駐拉薩的人民解放軍(jun) 戰士在西郊的一片荒灘上,用一把把十字鎬開墾出2300餘(yu) 畝(mu) 耕地種植蔬菜、糧食。這片農(nong) 場被稱為(wei) “八一農(nong) 場”。
“那年秋天,這片土地迎來豐(feng) 收,蘿卜、白菜、土豆等農(nong) 作物長勢喜人,有的白菜個(ge) 頭大到小孩子都可以坐在上麵。”原十八軍(jun) 政委譚冠三之子譚戎生說,當年解放軍(jun) 種植的蔬菜產(chan) 量,創下當時西藏蔬菜產(chan) 量的曆史最高水平。許多群眾(zhong) 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沒想到世代生活的土地上竟能長出這麽(me) 好的蔬菜。
西藏和平解放70年來,黨(dang) 和政府一直將“菜籃子”工程作為(wei) 改善民生的重要工作,各市地通過推進設施蔬菜生產(chan) 基地建設,解決(jue) 了氣候等因素對蔬菜生產(chan) 的製約問題,蔬菜產(chan) 能得到顯著提高,市場旺季蔬菜供給能力達到85%以上。
在西藏丁青縣尺牘鎮農(nong) 貿市場,商販在整理蔬菜(2020年9月18日攝)。 新華社記者 詹彥 攝
2020年,西藏蔬菜種植麵積達25.82千公頃,年產(chan) 量84.34萬(wan) 噸。過去“一菜難求”“菜比肉貴”的窘境,如今已不複存在,西藏蔬菜產(chan) 業(ye) 打了一個(ge) 漂亮的翻身仗。
去年4月,李守遠夫婦花了7萬(wan) 多元承包了村裏的4座溫室大棚,在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的指導下,李守遠對蔬菜種植有了更精深的掌握。“以前都是用摸索的土辦法種菜,種出的菜品質一般,產(chan) 量也不高。現在經過專(zhuan) 業(ye) 培訓,我對種菜的溫度、濕度、病蟲害防治拿捏得更好了,每個(ge) 季節種什麽(me) 菜,哪些菜可以搭配著種,心裏都有譜。”
站在大棚裏,李守遠還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去年基本上把本賺回來了,今年估計能賺20萬(wan) 元。
“以江村為(wei) 代表,曲水縣這些年通過發展蔬菜產(chan) 業(ye) ,不僅(jin) 豐(feng) 富了當地老百姓的‘菜籃子’,這些高效益經濟作物的銷售以及土地流轉的收益,還讓百姓的‘錢袋子’鼓了起來。”曲水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副局長紮西央宗說。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蔬菜產(chan) 業(ye) 成為(wei) 群眾(zhong) 脫貧增收的重要手段。日喀則市白朗縣多年來通過引入山東(dong) 蔬菜產(chan) 業(ye) 的先進技術,探索發展高原蔬菜產(chan) 業(ye) ,目前,已建成國家級蔬菜標準化生產(chan) 示範區。截至去年底,僅(jin) 白朗縣就有4000多人靠果蔬生產(chan) 增收,實現了脫貧。
技術人員“上山下鄉(xiang) ”、專(zhuan) 項資金加大投入、運輸網絡不斷健全……西藏圍繞蔬菜產(chan) 業(ye) 建設出台的一係列政策舉(ju) 措,折射出的正是黨(dang) 對民生福祉的關(guan) 切。即便是在平均海拔超過4500米的阿裏,蔬菜產(chan) 業(ye) 發展也欣欣向榮。目前,阿裏地區共有設施大棚893座,占地527.5畝(mu) ,蔬菜年產(chan) 量達5400噸。
數據顯示,西藏人均預期壽命從(cong) 和平解放初期的35.5歲提高到如今的71.1歲。普遍認為(wei) ,除了醫療條件改善、社保體(ti) 係完善外,蔬菜攝入量的提高及飲食結構的改善至關(guan) 重要。
文字記者:王澤昊
攝影記者:普布紮西、詹彥、王澤昊
視頻記者:孫陽、王澤昊
海報製作:張宸、旦增努布
海報拍攝:張汝鋒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