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寶“藏”故事|一個藏族家庭的“家風傳承”

發布時間: 2021-05-21 08:27:00 來源: 新華社

  在西藏自治區昌都市洛隆縣康沙鎮,有一名年近花甲的駐村幹部。他自掏腰包為(wei) 貧困家庭購買(mai) 生活用品,幫助村民找工作,用心用情為(wei) 老百姓做事……

  他叫洛瓊,是康沙鎮格過弄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被當地村民親(qin) 切地稱為(wei) “書(shu) 記啦”(“啦”是藏語中的敬語)。

  為(wei) 何洛瓊對老百姓感情如此之深?這要從(cong) 他的父親(qin) 說起。

  洛瓊的父親(qin) 叫彭德玉(藏族名叫洛珠登巴),曾經是一名解放軍(jun) 戰士。1951年,16歲的彭德玉跟隨部隊來到西藏,認識了康沙鎮的姑娘擁擁。西藏和平解放後,彭德玉回到洛隆縣工作,與(yu) 擁擁組建了家庭。


20世紀90年代彭德玉一家人的合照(左前為(wei) 彭德玉)。(洛瓊供圖)

  “父親(qin) 是個(ge) 老黨(dang) 員,是個(ge) 特別愛黨(dang) 愛國的人,他經常教育我們(men) 要積極入黨(dang) ,成為(wei) 黨(dang) 員後要履行黨(dang) 員義(yi) 務,按時交黨(dang) 費,全心全意為(wei) 老百姓做事。”洛瓊說,在父親(qin) 的教育下,愛黨(dang) 愛國、為(wei) 民服務的精神逐漸深入家人的內(nei) 心深處,成為(wei) 他們(men) 家的“家風”。

  在父親(qin) 的影響下,洛瓊奮鬥在基層一線,為(wei) 群眾(zhong) 脫貧致富奔波操勞。

  格過弄村村民羅亞(ya) ,家裏有3口人。由於(yu) 思想保守,一家人守著幾畝(mu) 薄田,日子過得緊巴巴。

  “她的想法很簡單,有口吃的就夠了。但在脫貧攻堅的過程中,怎麽(me) 能丟(diu) 下他們(men) 呢?”為(wei) 此,洛瓊經常找羅亞(ya) 做思想工作,“隻有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才能脫貧致富”的道理講了一遍又一遍。最終,羅亞(ya) 的兒(er) 子在昌都市找到合適的工作,羅亞(ya) 也成為(wei) 一名護路員,家裏有了穩定的收入,順利告別貧困生活。


洛瓊在倒酥油茶。(阿旺龍都攝)

  “洛瓊書(shu) 記是個(ge) 非常熱心的人,對我們(men) 這些曾經的貧困戶很是照顧,也是得益於(yu) 他的鼓勵,我們(men) 家才能過上幸福的生活。”羅亞(ya) 的言語裏充滿對洛瓊的感激。

  此外,洛瓊經常走村入戶,了解村民生活狀況,他還自掏腰包購買(mai) 米、麵等生活用品,送到村民家裏。“我力所能及地為(wei) 老百姓做事,這是父親(qin) 一直教導我的,也是我的初心。”洛瓊說。


洛瓊在客廳澆花。(阿旺龍都攝)

  洛瓊對自己孩子們(men) 的教育也非常上心。他每次跟孩子通電話,都會(hui) 教育他們(men) 要愛黨(dang) 愛國,如今兩(liang) 個(ge) 女兒(er) 都已經是共產(chan) 黨(dang) 員。“父親(qin) 教育我們(men) ,入黨(dang) 是為(wei) 了更好地服務群眾(zhong) 。”洛瓊的大女兒(er) 成林德西說。

  成林德西大學畢業(ye) 後,來到平均海拔4700米的阿裏地區措勤縣工作。她告訴記者:“我也會(hui) 像父親(qin) 一樣勤勤懇懇地工作,把群眾(zhong) 的事情放在第一位,同時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把愛黨(dang) 愛國、為(wei) 民服務的家風傳(chuan) 承下去。”

  文字記者:格桑邊覺、春拉

  海報拍攝:阿旺龍都

  海報製作:張宸、旦增努布

(責編: 李雅妮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