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起70年前,十八軍(jun) 的進藏之路有多險?“一次過河,實在太累了,在馬背上睡著了,後麵牽著的那匹馬突然一拉,我重重地掉到河裏了。班長及時趕到,有驚無險,還讓我把濕的衣服換了。”
如今,戴著淺色的帽子,一身利落的黑色夾克,皮鞋擦得油光鋥亮,87歲的十八軍(jun) 老戰士旺秋,正在西藏地勘局的會(hui) 議室,給70多位聽眾(zhong) 講述自己的西藏故事。
“我1990年退休,小兒(er) 子2020年也在西藏退休了,我們(men) 一家三代人青春都在西藏,值!”旺秋說。
帶著對十八軍(jun) 將士的無比崇敬,記者走進旺秋老人的家,聆聽曆史細節,發現一種老西藏的初心,叫做曆久彌新。
參軍(jun)
聊起為(wei) 何參軍(jun) ,他有著一段傳(chuan) 奇經曆。1949年,青海解放,一股進步風潮吹進東(dong) 部的縣城化隆,激蕩著這位14歲的少年的心。
“家人想讓我當和尚,我不幹,當時好多年輕人都外出參軍(jun) 。”那時的旺秋有些懵懂,認為(wei) 解放軍(jun) 能騎大馬、穿軍(jun) 裝,很威風。
趁著家人外出,他決(jue) 定,幹!從(cong) 櫃子裏拿了幾個(ge) 餅子、三塊大洋,用了兩(liang) 天時間,一口氣跑到西寧的解放軍(jun) 征兵處報名。
有一個(ge) 細節,他記憶猶新。有老鄉(xiang) 問他,部隊征兵解放西藏,願不願意去。旺秋說:“肯定願意啊!”
到了征兵處,對方一看,旺秋年紀太小說:“你個(ge) 小孩兒(er) ,沒有18歲,現在當不了兵”。
一旁的老鄉(xiang) 忙打圓場:“他長得個(ge) 小點,其實已經有18歲了。”
“就這樣我報名成功了,非常的幸運。”旺秋說,之後,他隨著部隊,從(cong) 青海到了蘭(lan) 州,參加幹部訓練班,1950年正式加入解放軍(jun) 。
進藏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聽說進藏的消息,旺秋有些激動。他隨部隊從(cong) 蘭(lan) 州到西寧,再取道前往拉薩。
“我是騎兵,走在部隊前頭,後頭跟著1000多頭犛牛,馱著各類物資,路上我們(men) 隨時處於(yu) 戰鬥狀態。”他說。
在馬背上時間久了,旺秋背槍姿勢有點扭曲,排長就問:“小鬼,你肩膀老是抽來抽去,怎麽(me) 了?”
旺秋回答:“排長,我肩膀疼得很!”
排長看到他肩膀上的水泡,有些心疼,就給他換了一支較輕的三八式步槍,旺秋感覺輕鬆許多。
白天下雨,他們(men) 就趕夜路。就這樣走了一個(ge) 多月,來到青海玉樹的通天河。滾滾河水正處於(yu) 漲水期,一下子攔住了他們(men) 的去路。怎麽(me) 辦?
旺秋說,我們(men) 隻能駐紮營地。等待了一個(ge) 月,他們(men) 麵臨(lin) 著食物短缺,隻能天天吃馬料。等到後續部隊,他們(men) 才吃得上饅頭。
“大軍(jun) 西進一揮間,二次長征不畏難。”正如進藏後,時任十八軍(jun) 政委譚冠三的詩句,這些戰士經曆著又一次“長征”。
抵達
到達拉薩,已是秋天,旺秋以為(wei) 生活條件會(hui) 變好。可沒有想到,拉薩生活與(yu) 此前並沒什麽(me) 差別——大米、白麵都沒有,隻有一些青稞和豌豆,天天吃青稞粉和豌豆稀飯。
旺秋接到任務,在中央駐藏代表張經武住處站崗。那晚,旺秋激動得沒睡好。
“一天上午,我看他喝了一小碗稀飯,吃了一點主食,就拍拍肚子,像是吃飽啦。我心想,首長的飯量不大。”他回憶道。
彼時,西藏的生活條件艱苦。旺秋就聽到一種說法,“一人進藏,八人運輸”。年輕的旺秋親(qin) 眼看到共產(chan) 黨(dang) 的高級領導幹部,生活簡樸,讓人感動。
如何解決(jue) 糧食問題?解放軍(jun) 自己開荒種地。白天,旺秋不站崗,就與(yu) 其他戰士一起參加勞動,去城中的旱廁掏糞,裝在背簍裏,步行至西郊的八一農(nong) 場,給田裏施肥。這一來回,路程超過十公裏。
改變,發生在1953年,內(nei) 地運來了一些大米,自己種的青稞、白菜、蘿卜、土豆也有收獲了,他們(men) 的生活逐步改善。
觀察
1953年下半年,旺秋工作崗位調整,對拉薩也熟悉了。回憶起當時的拉薩,大昭寺周邊沒什麽(me) 像樣的房子,八廓街幾分鍾就走完了,廣場上塵土飛揚,搭了上千個(ge) 爛帳篷。
“一些無家可歸的人,滿大街要飯,有的疾病纏身、奄奄一息,有的饑寒交迫、身體(ti) 瘦削,有的衣衫襤褸、瑟瑟發抖,慘不忍睹,讓人心寒。”旺秋說。
這時,共產(chan) 黨(dang) 人為(wei) 群眾(zhong) 做了很多工作。
旺秋參與(yu) 到工作組,來到拉薩堆龍德慶,給老百姓發農(nong) 貸,發展生產(chan) 。
“一塊兩(liang) 塊大洋,老百姓貸多少,我們(men) 就發多少,春天發放,秋收後再歸還,利息非常低,有的甚至沒有收利息。”他發現,很多老百姓當時都覺得不可思議,但收到錢之後,都非常的開心。
他們(men) ,感受到黨(dang) 對群眾(zhong) 的真情。
巨變
1955年至1962年,旺秋被組織上派到北京,在中央民院學習(xi) (今中央民族大學)。“我選擇了地質專(zhuan) 業(ye) ,因為(wei) 那時西藏需要這方麵的專(zhuan) 業(ye) 人才。”畢業(ye) 後,他在地質行業(ye) 工作,直到在西藏地勘局地質二隊退休。
回想起那段時光,工資一個(ge) 月40元錢,野外補助0.4元一天,工作條件差,有時糌粑都吃不上。
“我們(men) 沒有怨言,大家建設西藏的熱情很高。”旺秋說。
見證巨變70年,他感慨,今日西藏的變化,是以前想也不敢想的。如今,每天早上,家人就給他準備一杯熱牛奶,中飯和晚飯,家人通常會(hui) 做三四個(ge) 菜。
變化,就在群眾(zhong) 身邊。他說,以前,大昭寺廣場上千個(ge) 爛帳篷;現在,全部變成了高樓大廈。以前,群眾(zhong) 生活窮困,吃飯困難;現在,大家跳鍋莊,去茶館喝甜茶,口袋鼓了,有錢也有閑。
“吃水不忘挖井人!”西藏有今天的繁華,老百姓生活這樣幸福,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功勞,是先輩們(men) 用鮮血和汗水換來這如今的美好生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