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廣大的地區,大骨節病一度成為(wei) 一種嚴(yan) 重的地方病。
大骨節病是世界性難題,至今病因未明確,患者站不直、走不穩,嚴(yan) 重者身材矮小、關(guan) 節畸形粗大,有的終身殘疾,喪(sang) 失勞動能力。曆史上,有些重病區青少年患病率達50%以上,成為(wei) 偏遠地區人們(men) 擺脫貧困的“攔路虎”。
一病牽心,一情掛懷。
新中國成立特別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黨(dang) 中央實行了有關(guan) 地方病防治的多項舉(ju) 措,西藏、陝西、甘肅等省區采取嚴(yan) 格防控舉(ju) 措,阻斷包括大骨節病在內(nei) 的地方病致病鏈條;通過手術和用藥,實現應治盡治、不落一人;通過多方救助、政策兜底,解決(jue) 病患的後顧之憂,以實際行動守護人民健康。
2018年至2020年,我國實施地方病防治專(zhuan) 項三年攻堅行動,其中為(wei) 大骨節病病區兒(er) 童提供營養(yang) 包132.16萬(wan) 人份,組織易地育人41.01萬(wan) 人,移民搬遷12.12萬(wan) 戶,290個(ge) 縣具備大骨節病檢診能力;2019年至2020年,全國各地共藥物治療大骨節病患者13.25萬(wan) 人次,手術治療患者802人;針對大骨節病防治實施以村為(wei) 單位的監測全覆蓋,全國連續兩(liang) 年無兒(er) 童新發病例,379個(ge) 大骨節病病區縣全部達到消除標準。
大骨節病患者吳明軍(jun) 和李小琴在陝西省寶雞市麟遊縣崔木鎮楊家堡村家中(4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藺娟 攝
生命至上:到離患者最近的地方去
地方病的發生,同自然環境有密切關(guan) 係,又因為(wei) 醫療條件落後,往往和極度貧窮相伴相生。
5月的暖風吹過山山峁峁,地裏的玉米長勢喜人。勞作過後,60歲的吳明軍(jun) 開著農(nong) 用三輪車回家,迎接他的老伴李小琴,給他端上來一碗熱乎乎的麵條。
家住陝西省寶雞市麟遊縣崔木鎮楊家堡村的吳明軍(jun) ,是一位Ⅱ度大骨節病患者,十指粗短、關(guan) 節腫大,隨著年齡的增加關(guan) 節疼痛加劇。李小琴是Ⅲ度大骨節病患者,身高不到一米二,走路蹣跚,勞動能力不斷減退,“上炕都隻能踩著凳子攀爬。”
麟遊縣是地方病曆史高發病區,其中以大骨節病最為(wei) 嚴(yan) 重。
如何防治這種病因不明、危害嚴(yan) 重的地方病?“到離患者最近的地方去!”我國著名骨科專(zhuan) 家殷培璞給出了答案。他和同事們(men) 翻山越嶺、送醫上門,足跡遍布陝西省40多個(ge) 大骨節病區縣,治療患者萬(wan) 餘(yu) 例。
無數醫務工作者響應黨(dang) 中央號召,跋山涉水,為(wei) 偏遠地區的病患送去希望。麟遊縣疾控中心地方病科原科長王治文有次和同事冒雨下鄉(xiang) 搞監測,一些監測點車子開不進去,他就背起X光機進村入戶,在床頭拍片檢查,拿出治療方案。
大骨節病的病因至今尚未明確,普遍認為(wei) 與(yu) 飲水和食物有關(guan) 。陝西采用服硒、改水、吃雜、講衛生、移民搬遷等綜合防治措施,精準救治,不斷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大骨節病近12年無臨(lin) 床新發病例。
吳明軍(jun) 的命運開始發生根本性改變。
2017年,吳明軍(jun) 一家搬離土坯房,住上易地搬遷點獨門獨院的大磚房,用上了自來水、太陽能,購置了新家具和彩電冰箱。
“多虧(kui) 了國家政策好,我們(men) 的病也控製住了。”李小琴說,“3個(ge) 兒(er) 女健健康康,個(ge) 子一個(ge) 比一個(ge) 高!”
在西藏昌都市八宿縣人民醫院,醫生給剛接受了膝關(guan) 節置換手術的患者做檢查(3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西藏也是大骨節病的高發區,地處橫斷山區的昌都市最為(wei) 嚴(yan) 重。近年來,當地采取改良水質、改善糧食質量、補硒、易地搬遷、跟蹤監測等綜合防治策略,阻斷病因傳(chuan) 播途徑,5721名大骨節病患者實現應治盡治。
昌都市八宿縣仲沙村是重症村,2002年全村656人中有120人是大骨節病患者。當地幹部和技術人員翻山越嶺選取合格水源,投資數十萬(wan) 元實施人畜飲水解困工程,新生兒(er) 疑似病例大幅降低,原有患者病情得到明顯緩解。
在左貢縣城附近的“四方祥和幸福新村”,格桑次仁一家搬進了75平方米的新公寓樓房,布局合理,家具、電器齊全。兩(liang) 年前,他們(men) 還遠在125公裏外的繞金鄉(xiang) 繞絲(si) 村,那裏地處怒江峽穀,全村82人中,30歲以上的幾乎都有大骨節病。
“小時候大米一個(ge) 月才能吃一次,菜隻有野菜,用水很不方便。現在通水、通電、通路,找工作也方便,生活質量明顯提高了。”26歲的女兒(er) 次巴卓嘎對新生活很滿意。
為(wei) 了阻斷致病鏈,各地政府及社會(hui) 各界全力以赴。西藏昌都市邊壩縣大骨節病高發,承擔援藏任務的中國電信集團從(cong) 2004年開始組織全體(ti) 員工捐款,每年向大骨節病區15周歲以下兒(er) 童援助大米200噸,一送就是10年。
深挖窮根:再送“瘟神”
我國將大骨節病等地方病患者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製度覆蓋範圍,保障患者“病有所醫,醫有所保”。
西藏昌都市洛隆縣碩督村61歲的夏達卡從(cong) 小患有大骨節病,症狀嚴(yan) 重時必須用手扶著桌邊一瘸一拐地走路。2019年10月,他到北京接受了免費手術,去年年初恢複後,“腿基本上不疼了,外出打工還掙了8000多元。”
66歲的李均堂是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肖金鎮左咀村人,因為(wei) 患大骨節病,長期靠妻子勞動養(yang) 家糊口。去年5月,他接受膝關(guan) 節置換手術後,如今每天喂羊、鍘草,可以幹輕體(ti) 力活,感慨“日子算是有了奔頭”。
陝西省寶雞市麟遊縣崔木鎮中心衛生院內(nei) ,醫生為(wei) 大骨節病患者進行中醫理療(4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藺娟 攝
在陝西麟遊縣,大骨節病患者朱德銀也在接受膝關(guan) 節遊離體(ti) 摘除手術後,計劃把蜂箱擴大到一百箱,“靠著電商銷售土蜂蜜,每斤能賣到60元。病痛減輕了,生活的勁頭就更足了。”
“得了大骨節病,這輩子就別指望了。”長期以來,多數患者認為(wei) 大骨節病沒有治療辦法,隻能忍受痛苦。
但黨(dang) 和政府一直沒有忘記他們(men) ,醫學專(zhuan) 家一直在科研攻關(guan) ,竭盡全力幫他們(men) 解除病患。自2017年起,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骨關(guan) 節科主任林劍浩教授到昌都開展調研和科學研究達30次,積極協調推動有關(guan) 方麵以團隊幫扶形式進行技術援藏。
近5年來,國內(nei) 頂尖骨科專(zhuan) 家先後有一百多人次自籌資金進藏,對昌都近7000名入學兒(er) 童新發大骨節病發病率進行縱向調查,並為(wei) 200多名兒(er) 童實施手足畸形免費矯形手術,在重點病區進行篩查。
日益發展、強大的祖國,讓更多不可能變為(wei) 可能。
今年5月4日,林劍浩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遠程會(hui) 議中心,通過5G網絡操控遠在3000公裏外的西藏昌都市卡若區人民醫院機器人,成功為(wei) 一位大骨節病患者進行了髖關(guan) 節置換手術。
對於(yu) 一些不符合手術條件的患者,各地則發放西藥、中藥或藏藥藥品,幫助其緩解病痛,並進行動態監測。
昌都市疾控中心主任米瑪次仁說,從(cong) 2015年至2020年,西藏自治區疾控中心下發了3000多人份的大骨節病幹預藥物,每年幹預3個(ge) 月,總體(ti) 有效率為(wei) 89.9%。
在西藏昌都市八宿縣吉達鄉(xiang) 同空村的家中,邊巴措姆在整理貨物(3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心手相牽:共創美好生活
西藏昌都八宿縣吉達鄉(xiang) 同空村邊巴措姆家的房子位於(yu) 318國道邊上,院子裏搭建了陽光房,客廳裏的地板光亮如新,藏式茶幾上擺放著食品和飲料,各類餐具整齊地排列在藏櫃上,幹淨整潔。
48歲的邊巴措姆患有大骨節病,個(ge) 頭矮小,走路有些吃力。她說,黨(dang) 和政府對大骨節病人特別關(guan) 照。由於(yu) 不能從(cong) 事體(ti) 力勞動,她在政府幫助下開辦了“電子商務站”,在院子一角的小房子裏售賣一些日用品,自立自強。
“鄉(xiang) 裏給老公洛鬆次仁安排了公益性崗位,村裏的水泥廠、榨油廠也會(hui) 在年底給我們(men) 分紅。”邊巴措姆說,“我們(men) 還有糧食補貼、殘疾人生活補貼等,日子過得挺好,沒什麽(me) 要擔心的。”
比她大3歲的姐姐齊央措姆拄著拐杖,也是大骨節病人,前幾天剛從(cong) 縣城裏的養(yang) 老院回到妹妹家。采訪的間隙,姐妹倆(lia) 高興(xing) 地聊著天,笑聲爽朗。
在西藏昌都市八宿縣吉達鄉(xiang) 同空村,邊巴措姆(中)和家人合影(3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對於(yu) 大骨節病患者,各地都采取了兜底的政策措施,有的脫貧不脫政策,有的五保戶被納入政府養(yang) 老體(ti) 係;對具備一定勞動能力的患者,給予重點扶持,提供公益性崗位或生態崗位等。
“我們(men) 實施大骨節病‘兩(liang) 免一兜一補’政策,做到應治盡治。”麟遊縣衛生健康局副局長宋文斌介紹,當地免除患者口服藥物治療和玻璃酸鈉注射費用,提高非貧困患者手術合規費用報銷比例,為(wei) 手術患者發放500元至1000元生活補助;將患者全部納入門診慢特病醫保報銷範圍,納入慢性病簽約服務管理等。
在甘肅慶陽的左咀村,51歲的殷俊奎患大骨節病20多年,因為(wei) 喪(sang) 失勞動能力,一度成了扶不起的困難戶。2009年,在殘聯補貼下,他建起了磚混結構住房;成為(wei) 建檔立卡貧困戶後,他又在2017年獲得政府補助資金,把房屋重新裝修了一番。
更令他感到踏實的是,有了政府的財政配套資金,他入股村養(yang) 殖合作社,每年可獲得保底分紅2300元。
去年5月,殷俊奎順利實施了雙腿膝關(guan) 節置換手術。今年他還承包了20畝(mu) 地,種上了小麥、油菜、玉米等,開著農(nong) 耕機,“把日子往前奔”。(記者沈虹冰、薛文獻、徐鵬航、藺娟、梁軍(jun) 、陳尚才、孫非)
在甘肅省慶陽市,醫生在對疑似大骨節病的兒(er) 童開展X線檢查(2018年10月29日攝)。新華社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