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藏先遣連英雄李狄三:赤膽忠心為人民 慷慨壯歌世代傳
圖為(wei) 進藏先遣連紀念館。通訊員 普索朗 攝
圖為(wei) 向西藏大進軍(jun) 紀念雕塑 。通訊員 普索朗 攝
阿裏獅泉河烈士陵園裏,李狄三的陵墓坐北朝南,俯瞰著整個(ge) 獅泉河鎮。
李狄三,河北無極人,1938年入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曆任排長、指導員、股長等職,曾參加延安保衛戰和解放大西北等戰役戰鬥,9次負傷(shang) ,3次榮立大功。
1950年8月1日,在黨(dang) 中央、毛主席“解放西藏”的戰略部署下,新疆軍(jun) 區獨立騎兵師一團保衛股長李狄三率領由漢、藏、維吾爾等7個(ge) 民族、136名幹部戰士組成的進藏先遣連,從(cong) 新疆最南端的於(yu) 闐縣普魯村出發,擔負起了“先行從(cong) 新疆進軍(jun) 西藏阿裏”這一光榮而神聖的任務。
李狄三和先遣連官兵一路翻越萬(wan) 古荒原,曆經千難萬(wan) 險,於(yu) 1950年的10月份,抵達阿裏改則紮麻芒保。官兵們(men) 嚴(yan) 格遵守貫徹黨(dang) 的民族政策,關(guan) 心愛護群眾(zhong) ,解放軍(jun) 得到越來越多的藏族同胞信任、支持和擁護。因貢獻突出,先遣連被上級授予“進藏先遣英雄連”榮譽稱號,全連官兵各記大功一次。
由於(yu) 大雪封山,在進駐紮麻芒保的七個(ge) 月時間裏,他們(men) 斷絕了所有給養(yang) 。沒有地方住,李狄三就帶領官兵在零下30多度、地凍1米多深的凍土層上,用火烤地,邊烤邊挖“地窩子”;沒有吃喝,就用清水煮野牛羊肉充饑;沒有衣穿,就用野羊角做針,縫補獸(shou) 皮裹體(ti) 。
因高原環境惡劣,加之糧食、食鹽短缺造成嚴(yan) 重營養(yang) 不良,李狄三和不少官兵患上了高原病,63名官兵長眠雪域高原。
1951年3月,李狄三的病情已經到了後期,但他還在為(wei) 連隊操勞著。他的高原浮腫已經到了腰部,裹腿深深勒進了肉裏,和泛出的黃水滲泡在一起,解都解不開,此時的他躺在炕上已無法靠自己的力量支撐起來了。但他堅持不分晝夜整理工作日記,詳細記載了進藏以來收集到的高原戰鬥寶貴經驗、記載著進軍(jun) 以來所經曆的艱險的戰鬥經過等珍貴資料。
1951年5月,李狄三病情更加惡化。衛生員要把連隊僅(jin) 剩的一支盤尼西林注射給他,他堅決(jue) 要求留給其他病號,黨(dang) 支部隻好召開支委會(hui) 表決(jue) 。望著5隻高高舉(ju) 起的手,他眼含熱淚,懇求大家說:“我的病自己清楚,別浪費藥了,請把藥留給最需要的同誌!”他最終沒有使用那支盤尼西林。
5月28日,大部隊終於(yu) 到達了紮麻芒保與(yu) 先遣連勝利會(hui) 師。躺在病床上的李狄三用盡最後力氣,把筆記本交給帶隊領導後安詳地閉上了眼睛,年僅(jin) 38歲。之後,他被上級追授“人民功臣”榮譽稱號。
在筆記本的最後一頁,記錄了他對後事的安排:我可能很快就要不行了,有幾件事請你們(men) 幫助處理。日記是我們(men) 進藏後積累的全部資料,萬(wan) 望你們(men) 交給黨(dang) 組織;幾本書(shu) 和笛子留給陳幹事;皮大衣留給拉五瓜同誌,他的大衣打獵時丟(diu) 了;茶缸留給郝文清;金星鋼筆一支,是南泥灣開荒時王震旅長發的獎品,如有可能請轉交給我的兒(er) 子;還有一條狐狸尾巴是日加木馬送的,請轉給我的母親(qin) ——這就是一位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最後清單,一位人民功臣的全部財產(chan) ,一個(ge) 兒(er) 子留給祖國母親(qin) 的全部孝心。
在李狄三偉(wei) 大精神的感召鼓舞下,先遣連連長曹海林、指導員李子祥、副連長彭清雲(yun) 帶領部隊和後續部隊一道,揮師北上,於(yu) 8月3日勝利抵達阿裏嘎本政府所在地——噶大克。噶本政府全體(ti) 官員和全城僧俗出城夾道歡迎。當天下午,莊嚴(yan) 的五星紅旗在阿裏的上空高高飄揚。
時光荏苒,70年後的阿裏,再也不是當年得上高原病就會(hui) 死人的蠻古荒原了,在先遣英雄揮灑熱血和生命的這片土地上,一代又一代的阿裏軍(jun) 民接過了前輩手中的旗幟,在“生命禁區”裏創造著阿裏的輝煌。
2020年,阿裏地區完成生產(chan) 總值68.6億(yi) 元,固定資產(chan) 投資完成52億(yi) 元,地方財政收入完成4.45億(yi) 元,社會(hui) 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4.47億(yi) 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4萬(wan) 元,農(nong) 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4萬(wan) 元。
特別是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hui) 確定李狄三的故鄉(xiang) 河北省對口支援阿裏地區以來,522名河北援藏幹部繼承李狄三遺誌,發揚“先遣連精神”,遠赴阿裏開展對口支援工作,累計安排援藏項目93個(ge) ,投入援藏資金19億(yi) 元,切實地提高了阿裏經濟社會(hui) 發展水平,改善了阿裏群眾(zhong) 生產(chan) 生活條件,為(wei) 阿裏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在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之際,李狄三和其他長眠於(yu) 烈士陵園的先遣連官兵們(men) ,如能看見山下獅泉河鎮車水馬龍、熱鬧繁華的景象,定當足以含笑九泉——這盛世,如你們(men) 所願。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聽十八軍老戰士趙欽貴講進藏故事:“看到新西藏的巨大變化,我很自豪”
家住昌都市馬草壩社區的趙欽貴老人,今年已經80多歲了,說起十八軍進藏的經曆,他依然記憶猶新。[詳細] -
聽索朗多傑老人追憶十八軍進藏故事:“共產黨帶來了好日子”
1951年冬天,十八軍獨立支隊官兵抗風雪、戰嚴寒,翻越覺孜拉山,從納龍嘎木(現在的當雄縣烏瑪塘鄉納龍村)進入拉薩。[詳細] -
“00後”進藏新兵:首次高原體能大考中交出滿分“答卷”
春風暖雪域,練兵正當時。近日,西藏軍區某旅百餘名新兵,在西藏高原迎來戰鬥體能大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