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新西藏70周年係列述評之文化建設篇:踏歌起舞正當時

發布時間: 2021-06-07 09:13:00 來源: www.easyfundingllc.com新聞網


圖為(wei) 《文成公主》大型實景劇演出現場。(資料圖片)記者 李洲 次旺 攝

  高亢雄渾的藏戲、流傳(chuan) 千年的英雄史詩格薩爾說唱藝術、融合著與(yu) 自然和諧相處之道的藏醫藥浴法相繼被列入世界非遺名錄;絢麗(li) 多彩的唐卡、飄香千年的秘製藏香、絢爛多姿的囊瑪堆諧藝術……這些至今依舊活躍在西藏文化舞台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讓古老而悠久的西藏文化獨具魅力。

  西藏和平解放70年來,文化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特別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西藏文化保護與(yu) 傳(chuan) 承工作不斷煥發出新的生命力,西藏特色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勢頭良好,潛力巨大,正日漸成為(wei) 西藏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文化惠民工作為(wei)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發揮著前所未有的作用。

  非遺保護,讓傳(chuan) 統文化煥發新活力

  西藏是重要的中華民族特色文化保護地。在久遠的曆史長河中,居住在這裏的各族人民在勞動、生活和交往交流交融中,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成果,豐(feng) 富了中華文化的寶庫。

  在山南市瓊結縣久河村,一位耄耋老人依舊可以甩著長長的辮子,精神抖擻地跳著有著千年曆史的“久河卓舞”。

  這位老人名叫尼瑪,自9歲起學習(xi) 、表演“久河卓舞”,至今已有70餘(yu) 年。正是這位久河村人,在新西藏,帶領距今已有1300多年曆史、被稱為(wei) 西藏“腰鼓舞”的“久河卓舞”,登上了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的殿堂。

  2018年5月,尼瑪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傳(chuan) 承人。

  作為(wei) 文化資源大區,西藏包括民間文學、傳(chuan) 統舞蹈、傳(chuan) 統戲劇、傳(chuan) 統美術等在內(nei) 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底蘊深厚、曆史悠久、形態多樣,是中華民族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寶庫中一朵絢麗(li) 的奇葩。

  和尼瑪老人一樣,如今,在西藏的各個(ge) 非遺領域,都活躍著一批“國寶級”傳(chuan) 承人。他們(men) 中的很多人生於(yu) 舊西藏,曾為(wei) 生計承襲了一門古老的手工技藝,在新西藏自身獲得新生的同時,得到國家的認可、社會(hui) 的尊重,成為(wei) 受人愛戴的非遺傳(chuan) 承人。

  西藏建立健全了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人名錄體(ti) 係。目前,全區共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傳(chuan) 承人96名。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3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89項、西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460項,西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傳(chuan) 承人522名。2034項、1050人入選市縣級名錄。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文化是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的靈魂。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黨(dang) 和國家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保護力度前所未有。

  西藏在積極保護和發展各民族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基礎上,對民間文化遺產(chan) 用科技手段和現代化設備進行了大規模係統的普查、收集、整理、研究和出版工作。西藏自治區成立民族文化遺產(chan) 搶救領導小組,先後在各地市建立搶救辦,全麵啟動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普查工作,並出台《西藏自治區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法〉辦法》等規章製度,文化遺產(chan) 保護工作翻開了新的一頁。

  嘎爾國家級傳(chuan) 承人、拉薩堆諧、拉薩紮念琴彈唱西藏自治區級傳(chuan) 承人紮西次仁曾是舊西藏布達拉宮嘎魯歌舞隊的成員。上個(ge) 世紀80年代初期,他曾參與(yu) 搶救嘎魯藝術工作。他說:“我曾見證了新舊西藏的交替,我的人生也因新西藏而受益。”

  截至2020年底,中央、西藏自治區財政累計投入非遺保護資金2.23億(yi) 元、9592萬(wan) 元。全區命名西藏大學等8所院校為(wei) “西藏非遺進校園示範基地”。昌都鍋莊、比如丁嘎熱巴、拉孜堆諧、拉孜紮念、達布阿諧等項目成為(wei) 各地“非遺課間操進校園”新亮點,格薩爾說唱、久棋等項目陸續進課堂,薪火相傳(chuan) 的格局逐步形成。

  截至目前,西藏國家級和西藏自治區級非遺傳(chuan) 承人普查建檔和數字化保護工作也基本完成。全區古籍普查工作基本完成,數字化工作紮實推進,231部(305函)古籍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地方特色和紅色文化數字資源達50餘(yu) 部、9.33TB。

  文旅融合,推動文化產(chan) 業(ye) 提質增效

  4月10日晚,大型實景劇《文成公主》在拉薩河畔寶瓶山下進行2021年首場演出。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ti) 。這部集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於(yu) 一體(ti) 的大型實景劇,在近十年來已成為(wei) 西藏文化市場獲得社會(hui) 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效融合劇,成功轉移當地農(nong) 牧民7000餘(yu) 人次就業(ye) ,累計完成演出1300場,接待遊客300餘(yu) 萬(wan) 人次。

  2019年8月《金城公主》成為(wei) 繼《文成公主》後又一張促進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西藏文化旅遊名片。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讓文物說話、把曆史智慧告訴人們(men) ,激發我們(men) 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堅定全體(ti) 人民振興(xing) 中華、實現中國夢的信心和決(jue) 心。截至目前,西藏共有國家級、西藏自治區級、縣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0處、603處、1314處。“布達拉宮文創體(ti) 驗館”“布達拉宮文創產(chan) 品銷售店”和“西藏博物館文創體(ti) 驗店”建成並對外開放,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逐步“活起來”,文旅融合不斷深入。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西藏加大文化產(chan) 業(ye) 頂層設計,重點培育了“文創西藏”區域公用品牌。製定出台《“文創西藏”區域公用品牌管理暫行辦法》等,成功舉(ju) 辦“文創西藏”特色文化產(chan) 業(ye) 嘉年華。“西藏特色文化產(chan) 業(ye) 之窗”在上海、深圳、南京、長沙和尼泊爾加德滿都、塔吉克斯坦杜尚別等國內(nei) 外重點城市落戶。成立了首個(ge) 音樂(le) 產(chan) 業(ye) 基地,動漫產(chan) 業(ye) 蓬勃發展。

  西藏文化產(chan) 業(ye) 在政府的大力倡導、扶持、培育下,經過行業(ye) 的探索、奮鬥、建設,充分利用全區豐(feng) 富多樣的特色文化資源,重點發展文化創意、文化旅遊、影視製作、演藝娛樂(le) 、出版發行、民族手工業(ye) 、高原極限運動等西藏特色文化產(chan) 業(ye) 。注重培育特色產(chan) 業(ye) 的文化內(nei) 涵,樹立文化品牌意識,培育優(you) 質文化產(chan) 品。截至2020年底,全區擁有各級文化產(chan) 業(ye) 示範園區(基地)234家,各類文化市場主體(ti) 7500餘(yu) 家,從(cong) 業(ye) 人員近7萬(wan) 人,行業(ye) 年產(chan) 值達60.95億(yi) 元,年均增速保持15%以上。

  可以說,西藏文化產(chan) 業(ye) 快速發展,已經成為(wei) 繁榮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滿足人民群眾(zhong) 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和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一批有較強實力、競爭(zheng) 力和自主創新能力的大型文化企業(ye) 和企業(ye) 集團發展壯大,一批具有民族特色、自主知識產(chan) 權和原創性的知名文化品牌嶄露頭角。

  文化惠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

  5月11日下午,話劇《八廓街北院》赴京展演前匯報演出在西藏自治區藏劇團舉(ju) 行。

  《八廓街北院》講述了居住在拉薩中心八廓街北街的藏、漢、回等多民族鄰裏之間,在跨越40多年的時代變遷中,和睦相處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這部優(you) 秀本土話劇入選了2020年度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

  西藏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為(wei) 主線,努力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均衡發展。公共數字文化資源和平台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林芝、山南、拉薩成功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示範區。拉薩雪頓節等90餘(yu) 個(ge) 群眾(zhong) 性文化活動已成為(wei) 宣傳(chuan) 展示各地形象的文化名片。

  西藏全麵實施“新時代優(you) 秀文藝作品創作”工程,組織全區創作人員近千人次開展“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主題采風活動,創作推出各類文藝作品近千部。重點打造推出了歌舞《太陽的女兒(er) 》《魅力西藏》《共產(chan) 黨(dang) 來了苦變甜》《再唱山歌給黨(dang) 聽》,新編藏戲《次仁拉姆》《藏香情》《六弦情緣》,話劇《共同家園》《不準出生的人》等一批優(you) 秀劇目;全區7市(地)也分別打造推出一批主題鮮明、藝術精湛、基層群眾(zhong) 熱烈歡迎的優(you) 秀文藝作品。

  各級政府逐步加大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力度,全區城鄉(xiang) 文化設施麵貌發生了巨大變化。近年來,西藏啟動實施“美麗(li) 西藏 可愛家鄉(xiang) ”優(you) 秀文化產(chan) 品鄉(xiang) 村供給工程。在全區74個(ge) 縣(區)組建了76支縣(區)藝術團,常年活躍在基層農(nong) 牧區,為(wei) 鞏固基層文化陣地作出了重要貢獻。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為(wei) 進一步夯實黨(dang) 在西藏的執政基礎,西藏自治區投入2.74億(yi) 元,每村安排5萬(wan) 元補助經費,截至2020年6月完成5492個(ge) 行政村文藝演出隊組建工作。153支民間藏戲隊根植沃土、獨放異彩,全區專(zhuan) 兼職文藝隊伍突破10萬(wan) 人。

  數據顯示,僅(jin) “十三五”期間,中央支持政策和重大項目全部落地。全區現有7個(ge) 群藝館、81個(ge) 圖書(shu) 館、74個(ge) 縣綜合文化中心、39個(ge) 縣區藝術團排練場所、697個(ge) 鄉(xiang) 鎮綜合文化站,建成1600餘(yu) 個(ge) 文化廣場,四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基本建成。74個(ge) 縣(區)綜合文化活動中心配備了流動圖書(shu) 車、流動文化車,建成了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西藏自治區分中心,市(地)、縣(區)支中心、鄉(xiang) 鎮基層點、農(nong) 村數字文化驛站建設項目。對全區1214個(ge) 行政村公共文化設施進行了提檔升級。

  截至2021年3月底,全區共設立120家工坊,直接帶動就業(ye) 3053人從(cong) 事唐卡繪畫、藏香製作、木雕、編織等工作,月人均收入達3200元,群眾(zhong) 依托傳(chuan) 統技藝脫貧致富實現由個(ge) 體(ti) 向群體(ti) 的飛躍。

(責編: 李雅妮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