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仲夏,瓊林如畫。走進西藏林芝市米林縣南伊珞巴民族鄉(xiang) 瓊林村,崇山密林環繞的牧場上鳥語花香、草長牛肥,宛如一幅歲月靜好的“山河圖”。
在蒼翠的密林之邊,一座紅色小牧屋格外引人注目。
瓊林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達娃告訴記者,這座小牧屋是世居於(yu) 此的珞巴族黨(dang) 員幹部帶領群眾(zhong) 薪火相傳(chuan) 、守家衛國的見證。
西藏和平解放前,珞巴人民在山間峽穀、茂密叢(cong) 林中靠遊獵為(wei) 生,選取地勢高且相對平坦、水源充足的地方,用竹子搭起簡易小牧屋臨(lin) 時生活、居住,並以此為(wei) 中心進行狩獵、圈巡領地。西藏民主改革後,珞巴族群眾(zhong) 已由流動小牧屋搬進了固定小庭院,實現了定居,而這座紅色小牧屋作為(wei) 珞巴族遊獵生活的代表被保留了下來。
升一麵國旗,守一方疆土。進入新時代,小牧屋得到保護和修繕,門前建起了國旗台、豎了國旗杆,成為(wei) 珞巴族人民傳(chuan) 承曆史、守護山河的印記和象征。
近年來,瓊林村黨(dang) 支部圍繞產(chan) 業(ye) 富民、黨(dang) 建強邊,團結帶領黨(dang) 員群眾(zhong) 自覺做神聖國土守護者、幸福家園建設者。瓊林村黨(dang) 支部定期在小牧屋前“升國旗、唱國歌”,鮮豔的五星紅旗在邊境一線高高飄揚。
珞巴族是中國人口較少民族之一,其服飾由早期的采集、狩獵服裝演變而來。2008年,米林珞巴族服飾被列入國家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
“在建設幸福家園的同時,珞巴族優(you) 秀的服飾文化也得到弘揚傳(chuan) 承。”瓊林村婦代會(hui) 主任亞(ya) 夏說。
亞(ya) 夏是土生土長的瓊林村人,作為(wei) 瓊林村珞巴織布帶頭人,2015年5月,她組織村裏部分婦女辦起了“珞巴織布農(nong) 牧民合作社”,帶動了村集體(ti) 經濟發展。目前,合作社已吸引村裏47名婦女加入並定期分紅,還建設了新的織布工坊,增添了織布設備。“村民的錢包鼓了起來,‘非遺’也得到更好的傳(chuan) 承和保護。”亞(ya) 夏說。
最近,合作社承接了村裏學校的40套珞巴族傳(chuan) 統演出服飾製作訂單,訂單價(jia) 格36000餘(yu) 元。亞(ya) 夏說,近年來類似的“大訂單”越來越多,她們(men) 也要將服裝做得更精美。
瓊林村黨(dang) 支部還依托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積極引導群眾(zhong) 投身生態旅遊產(chan) 業(ye) 發展,在南伊溝景區設立了4個(ge) 民族特色旅遊售賣小組,5年共計為(wei) 全村增收50餘(yu) 萬(wan) 元。2020年,瓊林村集體(ti) 經濟總收入達到550萬(wan) 元,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5萬(wan) 元。
在村黨(dang) 支部的帶領下,如今的瓊林村珞巴民族特色新房整齊劃一,柏油路寬敞平坦,幼兒(er) 園裏孩子們(men) 歡聲笑語,文化廣場上群眾(zhong) 載歌載舞,家家戶戶門前鮮豔的國旗迎風招展。
“感謝黨(dang) 和國家的好政策,我們(men) 要用自己的雙手繼續努力,讓生活更好,讓邊疆更美。”達娃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