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漢藏藝術交流,推動民族文化交融互鑒

發布時間: 2021-06-28 16:45:00 來源: 中國民族宗教網

  6月6日,由中央民族大學藏學研究院、中國文聯民間文藝藝術中心、中央民族大學期刊社共同主辦的“漢藏藝術交流與(yu)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研討會(hui) 暨“2021年中國唐卡傳(chuan) 承人口述史”工作坊在中央民族大學召開。本次研討會(hui) 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進行,與(yu) 會(hui) 學者圍繞唐卡藝術的傳(chuan) 承與(yu) 發展、漢藏藝術交流、元代漢藏文化交融以及“中國唐卡傳(chuan) 承人口述史”項目實踐等主題展開討論。

  唐卡藝術,漢藏文化交融的例證

  “漢藏藝術交流是長期以來我國藏學研究的重要領域,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重要實踐形式。”中央民族大學藏學研究院院長蘇發祥介紹,此次研討會(hui) 匯聚了來自不同高校和科研單位的漢藏文化研究專(zhuan) 家、唐卡藝術傳(chuan) 承人,以及長期紮根藏族聚居區的青年學者,從(cong) 理論和實踐層麵共同探討漢藏藝術交流與(yu)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這一主題。此外,會(hui) 議還設置了唐卡傳(chuan) 承人代表作品線上線下展覽和唐卡紀錄片觀展,希望多角度、多形式地呈現民族文化交融互鑒的文化價(jia) 值和時代意義(yi) 。

  故宮博物院研究院藏傳(chuan) 佛教研究所所長羅文華、四川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教授熊文彬、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少數民族研究所研究員楊恩洪、中國藏學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館研究部主任當增紮西等,作了研討會(hui) 主旨發言。

  羅文華以“17-19世紀藏東(dong) 地區的唐卡與(yu) 漢藏藝術的整合”為(wei) 題發言介紹,17至19世紀,唐卡藝術發展呈現出一個(ge) 嶄新的曆史麵貌,即藏傳(chuan) 佛教藝術的創作中心逐漸轉移至今天的金沙江、雅礱江流域。彼時,在西藏、四川、青海、雲(yun) 南等地先後湧現出一批優(you) 秀的唐卡藝術家,他們(men) 兼通漢藏繪畫語言,其唐卡作品風格大膽且廣泛融合漢藏繪畫藝術的元素,呈現出不同以往的藝術風格,對於(yu) 唐卡藝術的繁榮作出了貢獻。

  熊文彬在題為(wei) “明末清初西藏著名藝術家十世噶瑪巴活佛的漢式唐卡”的主旨發言中提到,十世噶瑪巴活佛卻英多吉是明代中央封授的大寶法王,也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藝術家。他一生創作了大量的雕塑和繪畫作品,融各種風格於(yu) 一體(ti) ,並自成一家。熊文彬以麗(li) 江博物院收藏的唐卡作品為(wei) 例,通過對其題材、構圖、色彩和技法的分析,展示出卻英多吉的唐卡創作對藏、漢和納西等各民族藝術與(yu) 文化的兼收並蓄,為(wei) 清初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文化交融提供了一個(ge) 重要的實例。

  “史詩《格薩爾》是古代高原各民族頻繁往來、友好聯誼,共同開拓祖國邊疆、交融互鑒的真實再現。今天,深入研究活態史詩《格薩爾》的傳(chuan) 播與(yu) 發展,不但具有重要的學術價(jia) 值,而且對於(yu)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具有重要的意義(yi) 。”楊恩洪在發言中強調。

  當增紮西以夏魯寺的建築與(yu) 壁畫藝術為(wei) 例,從(cong) 夏魯寺的創建與(yu) 擴建曆史、漢藏合璧建築,以及富有多民族藝術風格元素的壁畫三個(ge) 方麵,探討元朝中央政府對西藏實行有效行政管理下,夏魯寺擴建的過程,以及在國家統一、民族交往的曆史背景下,漢、藏民族在建築和繪畫藝術領域的交流與(yu) 融合。

  會(hui) 上,羅布斯達、拉巴次仁、柳悟夏·次仁多吉、赤增繞旦、桑珠羅布、魯茸吉稱、洛呷等藏族唐卡非遺傳(chuan) 承人,就唐卡畫派曆史、畫師傳(chuan) 承以及代表作品等進行發言和交流。

  雲(yun) 南省唐卡非遺傳(chuan) 承人魯茸吉稱在發言中介紹,雲(yun) 南迪慶是多民族聚居區,經濟和文化的交流密集而頻繁,這種地域特色也體(ti) 現在唐卡迪慶畫派的藝術風格上。當地的年畫、民族裝飾畫等對唐卡迪慶畫派影響深遠。

  “唐卡藝術是漢藏文化交流的具體(ti) 例證,不同時代文化交融的氛圍對畫師的創作有直接影響,並體(ti) 現在他們(men) 的作品中。所以,我們(men) 在日常的教學中,既注重技藝的傳(chuan) 授,也會(hui) 講清楚文化傳(chuan) 承與(yu) 發展,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西藏唐卡畫院院長、國家級非遺項目唐卡(勉唐畫派)代表性傳(chuan) 承人羅布斯達說。

  傳(chuan) 承人口述史,為(wei) 非遺保護提供中國經驗

  2021年對於(yu) 中國非遺保護工作來說,是個(ge) 具有特殊意義(yi) 的年份。以2001年中國昆曲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wei) 第一批“人類口頭與(yu)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為(wei) 標誌,2021年是中國現代意義(yi) 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的20年,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法》頒布實施10周年。

  作為(wei) “中國唐卡傳(chuan) 承人口述史”項目的負責人,中國文聯民間文藝藝術中心副研究員馮(feng) 莉介紹,中國自2004年正式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公約》開始,針對非遺建檔工作已做出了一些中國特色的具體(ti) 實踐。其中,傳(chuan) 承人口述史概念的提出,以及在這一理念推動下開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記錄、建檔等一係列過程性保護工作,為(wei)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進入科學階段提供了中國經驗。

  “‘中國唐卡傳(chuan) 承人口述史’項目運用口述史方法,用傳(chuan) 承者的話語表達並闡釋唐卡繪畫傳(chuan) 統。口述史的調查和整理,是在充分尊重當地唐卡生產(chan) 實踐的前提下,從(cong) 文化傳(chuan) 承的語境中獲得意義(yi) ,探索建立傳(chuan) 承人自身文化體(ti) 係和表達邏輯的非遺檔案。這個(ge) 項目自2017年啟動後,已在西藏、青海、四川、甘肅四省區實施開展,50多位學者參與(yu) 其中,預計在明後年出版結項。”馮(feng) 莉告訴記者。

  在對傳(chuan) 承人口述史的文體(ti) 研究與(yu) 非遺建檔的討論中,天津大學馮(feng) 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教授、中國傳(chuan) 承人口述史研究所副所長郭平認為(wei) ,隨著傳(chuan) 承人口述史在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與(yu) 研究領域的廣泛運用,建立相應的學術規範成為(wei) 緊迫的學術任務。特別是在文本書(shu) 寫(xie) 方麵,一直以來相關(guan) 研究成果比較匱乏。“建議在分析與(yu) 民俗誌、民族誌和非虛構寫(xie) 作等相近文本形態差異的基礎上,明確傳(chuan) 承人口述史的文體(ti) 特征與(yu) 書(shu) 寫(xie) 方式。”郭平表示。

  青海民族大學師範學院教授卓麽(me) 措認為(wei) ,唐卡的傳(chuan) 承載體(ti) 是“活生生的人”,是典型的“以人為(wei) 本”的活態文化。“中國唐卡傳(chuan) 承人口述史”項目是將口述史研究方法與(yu)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相結合的一種理論與(yu) 實踐創新,將傳(chuan) 承人不確定的“技藝與(yu) 記憶”挖掘、搶救、整理,轉化為(wei) 確定的、可以永久保存的文字形式,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yi) 。

  中央民族大學藏學研究院副教授劉冬梅在口述史項目中,承擔對西藏昌都8個(ge) 唐卡繪畫世家的口述史調研和寫(xie) 作。“我的研究從(cong) 家傳(chuan) 技藝的角度切入,進而到達繪畫流派的地域傳(chuan) 承,調研中注重將畫師個(ge) 體(ti) 生命曆程與(yu) 文化遺產(chan) 保護、漢藏文化交流、鄉(xiang) 村振興(xing) 等主題相關(guan) 聯,嚐試呈現活態的地方性繪畫史。”劉冬梅介紹。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yu) 社會(hui) 學學院教授朱靖江提出,影像口述史是影視記錄與(yu) 口述史調研的交叉領域,在影視人類學的學科體(ti) 係中,影像口述史不僅(jin) 能夠獲得第一手的語言文字類信息,更通過對口述者形象、姿態、表情、時空背景等方麵的影像記錄,可以達到影像深描的效果。在唐卡檔案記錄工作中,影像口述史的價(jia) 值甚為(wei) 深遠。

(責編: 陳衛國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